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讓孩子變得思維敏捷,就先從調節他的“生物鐘”開始吧!

有的人只睡5、6個小時就睡意全無了, 有的人每天睡十多個小時還睡不醒, 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 人的這種精神狀況大多與“生物鐘現象”有關,

又稱“生命節律”。

20世紀中期, 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裡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等專家, 根據生物體存在週期性迴圈節律活動的事實, 才揭開了人體作息與精神狀態的奧秘。 他在大量的研究下創造了“生物鐘”一詞, 又稱生理鐘。

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體會隨時間的節律, 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週期性節律, 並將人的“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週期性節奏, 科學地繪製成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

而且, 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起, 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在他的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 比如, 體力、休息、智力、睡眠、情緒、覺醒、血壓等的變化。 例如, 人的體溫, 在24小時也不完全一樣, 最大相差往往有l℃左右, 通常傍晚18點時最高, 而早上4時則最低。

這些現象, 就是人的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 再例如, 有的人在上午8時, 通常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到了晚上8點左右時, 則記憶力最強;在白天,

人的推理能力逐漸減弱;到了下午3點時思考能力最敏捷。

科學研究指出, 根據生物鐘的節律, 可以合理地安排人在一天、一周、一個月, 甚至一年的作息制度, 從而減輕疲勞, 預防防意外發生, 以便迅速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

所以, 我們會發現:有些時候孩子會馬馬虎虎,

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有些時候孩子學習起來特別努力, 一副專心致至的樣子;殊不知, 這一切往往都與孩子的“生物鐘”有關。

作為父母,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要按孩子生物鐘節律的協調性, 合理地來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時間,

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放暑假了, 要預防孩子生物鐘紊亂, 從而合理地安排孩子在暑期的作息時間;

走親訪友應減緩一些, 適可而止就行;

玩樂之後, 要及時掛上學習“生物鐘”

假期裡, 出行旅遊的時間不要太長;

暑假快要結束時, 提前幾個幫孩子掛上學習“生物鐘”;

在假期裡, 讓孩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不可太放縱;

開學前, 幫孩子訂一份新學期學習計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