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天下名泉,探訪趙孟頫詩中趵突泉

趵突泉

被稱為“天下第一泉”, 位於山東濟南市, 南靠千佛山, 東臨泉城廣場, 北望大明湖, 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 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可以說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 水清澈見底, 水質清醇甘洌, 嚴冬水面上水氣嫋嫋, 像一層薄薄的煙霧, 一邊是泉池幽深, 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 雕樑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 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

然這樣的美景老豬是斷然不能錯過的, 被這傳世名泉所吸引,

欣然前往探之。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座標:山東, 濟南, 趵突泉。

老豬實拍探訪系列之 天下第一泉 。

泉城, 濟南的別稱, 趵突泉, 泉城的象徵, 濟南, 因為有了趵突泉, 才有了“家家泉水”的自豪, 也因為有了趵突泉, 才有了濟南的古韻。

如今趵突泉依舊美輪美奐, 而在古時它已然是古人遊覽的名勝之地, 北魏的酈道元就曾經在《水經注》有記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 突出雪濤數尺。 聲如隱雷。 ”

“濼水出曆城縣故城西南, 泉源上奮, 水湧若輪, 觱湧三窟。 ”

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 在泉邊建“濼源堂”, 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 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 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他描寫這處泉水的七律《趵突泉》:一派遙從玉水分, 暗來都灑曆山塵。 滋榮冬茹溫常早, 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旁行似鑒, 最憐沙際湧如輪。 曾城齊魯封疆會, 況托娥英詫世人。

趵突泉毋容置疑是是最核心的景致, 泉池東西長30公尺, 南北寬20公尺, 泉分三股湧出平地, 泉水澄澈清洌。

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 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湧的奇景。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致極佳。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被後人譽稱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六大家中就有歐陽修、曾鞏、蘇軾、蘇轍四人曾在濟南的名泉之畔留下了遊蹤和題詠,神宗熙甯元年(1068),歐陽修在赴青州知州任途中路過濟南,看過舜泉後,寫下了《留題齊州舜泉》一詩,該詩後被刻石立于舜井旁。

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

元太宗七年(1235)七月,元好問在客寓濟南二十天期間,曾在當時金線泉畔的靈泉庵住了三夜,並先後遊覽了爆流泉(即今趵突泉)、金線泉、杜康泉、舜泉、珍珠泉等名泉,還寫有《舜泉效遠祖道州府君體》一詩,流露了欲“為泉上叟,杯飲終殘年”的想法。在《濟南行記》一文中,他還給濟南的七十二名泉排了座次:“爆流為上,金線次之,珍珠又次之……”

在明代,依然有為數眾多的名人慕名前來游觀濟南名泉。有如,邊貢就曾在華泉之畔築西園別館,卜居數載,並以“華泉”、“華泉子”為號,後世則稱其為“華泉先生”。袁中道在萬曆四十五年冬天到濟南後連飯都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地到了趵突泉邊,欣賞這一天下奇觀。此後,他夜宿于趵突泉邊的曆山書院,並作有《趵突泉,兼呈大中丞李夢白、直指畢東郊二先生》四首。

到了清代,在濟南名泉畔留下游蹤的名人就更多了。著名詩人王蘋曾于望水泉、登州泉畔購園而居,並築“二十四泉草堂”。其詩中也多有寫濟南泉水之佳句,如“亂泉聲裡誰通屐”、“吹我春泉去灌蔬”和“七十二泉新漲暖,可憐只說似江南”。

而最負盛名的,還當屬至元年間,三十九歲的趙孟頫,他被朝廷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趙孟頫的傳世名畫《鵲華秋色圖》和“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兩句詩也讓世人更多地注意到濟南的名山勝水。

而在趵突泉,趙孟頫則留下了一篇千古傳頌的詩文並有其親筆行書於此,可謂佳話。

《趵突泉》元 趙孟頫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個系列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

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湧的奇景。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致極佳。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被後人譽稱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六大家中就有歐陽修、曾鞏、蘇軾、蘇轍四人曾在濟南的名泉之畔留下了遊蹤和題詠,神宗熙甯元年(1068),歐陽修在赴青州知州任途中路過濟南,看過舜泉後,寫下了《留題齊州舜泉》一詩,該詩後被刻石立于舜井旁。

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

元太宗七年(1235)七月,元好問在客寓濟南二十天期間,曾在當時金線泉畔的靈泉庵住了三夜,並先後遊覽了爆流泉(即今趵突泉)、金線泉、杜康泉、舜泉、珍珠泉等名泉,還寫有《舜泉效遠祖道州府君體》一詩,流露了欲“為泉上叟,杯飲終殘年”的想法。在《濟南行記》一文中,他還給濟南的七十二名泉排了座次:“爆流為上,金線次之,珍珠又次之……”

在明代,依然有為數眾多的名人慕名前來游觀濟南名泉。有如,邊貢就曾在華泉之畔築西園別館,卜居數載,並以“華泉”、“華泉子”為號,後世則稱其為“華泉先生”。袁中道在萬曆四十五年冬天到濟南後連飯都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地到了趵突泉邊,欣賞這一天下奇觀。此後,他夜宿于趵突泉邊的曆山書院,並作有《趵突泉,兼呈大中丞李夢白、直指畢東郊二先生》四首。

到了清代,在濟南名泉畔留下游蹤的名人就更多了。著名詩人王蘋曾于望水泉、登州泉畔購園而居,並築“二十四泉草堂”。其詩中也多有寫濟南泉水之佳句,如“亂泉聲裡誰通屐”、“吹我春泉去灌蔬”和“七十二泉新漲暖,可憐只說似江南”。

而最負盛名的,還當屬至元年間,三十九歲的趙孟頫,他被朝廷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趙孟頫的傳世名畫《鵲華秋色圖》和“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兩句詩也讓世人更多地注意到濟南的名山勝水。

而在趵突泉,趙孟頫則留下了一篇千古傳頌的詩文並有其親筆行書於此,可謂佳話。

《趵突泉》元 趙孟頫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穀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注。

下個系列將有更好的內容呈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