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創新實幹推動多項改革成為全國經驗

成都市落實各項重大專項改革方案和試驗試點任務, 連續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本報記者王進

□何子蕊

魅力天府, 至美成都。 今年9月14日, 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 決定將4大方面共13項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舉措在全國或8個改革試驗區推廣,要求各省(區、市)將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推廣工作列為本地區重點工作扎實推進, 確保相關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產生實效。

據悉, 在此次全國首批推廣的13項創新改革試驗舉措中, 成都市貢獻了5項, 成為全國貢獻改革試驗舉措經驗最多的城市。

而在今年5月, 四川省公佈的首批21條複製推廣經驗中, 成都市貢獻12項, 占比達57%。

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創新和實幹是法寶。 近年來, 成都市堅持把改革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主要領導親力親為、層層壓實抓改革落實的領導責任。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 系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謀劃和實施一系列深刻改變成都市未來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聯動改革、協作推進, 有力推動各類改革試點試驗融合發展, 確保成都市在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各項重大專項改革方案和試驗試點任務在第一時間抓實落地, 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創新為改革落實領航

“過去有人認為,

改革就是膽子大, 只要敢想敢幹就行。 然而, 今天的改革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要改的都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 因此, 抓改革落實既要有科學的態度, 又要有開放的意識。 既要有創新的思維, 又要有堅定的信念。 關鍵在於創新。 ”成都市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成都市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城市, 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與生俱來, 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就是在這裡誕生。 數十年來的發展, 也讓成都市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 面臨著城市空間、產業佈局、環境容量等承載力透支的壓力, 成都市的國際化進程到底該何去何從?是按部就班還是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變革?成都市選擇了後者。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對歷史和民眾高度負責的勇氣和擔當, 破立並舉, 徹底打破圈層結構, 重樹城市經濟地理。

今年4月, 成都市著眼未來50年~100年發展, 創新提出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標, 並提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 之後召開的成都市產業發展大會, 又對成都未來的城市和產業發展佈局及路徑進行了描繪。 將原來5個中心城區改擴成“11+2”中心城區格局, 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空間層次。 成都市從促進供應鏈創新應用、產業鏈垂直整合、產業跨界融合等方面重新規劃佈局建設66個產業新城, 打造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 促進和帶動全域協同創新發展。

成都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 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一號工程”, 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成都發展基金, 建立健全起具有成都特色的“雙創”金融支撐體系。 首創國內“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資訊服務”平臺“盈創動力”, 打造出國內首家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眾創空間“金融夢工廠”。 目前, 盈創動力累計已為4900餘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超過400億元;為16,000餘家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增值服務, 股權融資超過72億元;推動了80餘家中小企業成功改制上市。 成都市“菁蓉匯”“創交會”等創新創業品牌, 已成為成都與世界對話的靚麗名片。

成都市堅持創新驅動, 在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方面創新組織體系、投入機制和激勵政策,

著力打造以航空產業為核心, 新一代資訊技術、航太、核能及核技術應用、機電裝備和新材料等產業聯動發展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目前, 成都市已構建3個“1+N”軍民融合體系、設立了總規模達20億元的軍民融合產業基金和創新創業基金、聚集四川省70%以上軍工單位和科研院所, 實施軍民融合產業項目94個、總投資1258億元。 民營企業成都市“海特高新”成功研製出海威華芯高端晶片, 填補了國內空白;成飛公司和成發公司探索出的“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式”新型軍民融合發展模式在全國推廣……

實幹打通“最後一公里”

“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 抓改革落實也一樣。 要讓民眾切身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和紅利, 就必須真抓實幹, 打通改革與基層、與群眾之間的“最後一公里”。

“孔雀西南振羽飛,大美蓉城匯百流”。成都市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更是人才築夢的理想舞臺。最新出爐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成都市以6.6%的占比,成為海歸創業最愛選擇的3大城市之一。

成都市以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決心,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拘一格用人才,進而向全國人才發出了“成都,許你一個夢想”的城市宣言。在“天府英才行動”計畫基礎上,成都市結合實際,再次推出12條人才“新政”。以引才“破三難”,打造創新創業“夢工廠”;以激才“有三法”,培育城市轉型“生力軍”;以助才“用三招”,畫出大城逐夢“同心圓”,極大激發了成都市創新創造活力。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專利申請量達37,010件,發明專利申請達14,308件。成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17,745戶,同比增長41.26%,其中新增科技企業6003家,新增註冊資本6136.38億元,同比增長47.94%。

繼率先成為全國首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創造出9項在全國推廣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成果經驗之後,成都市又成功獲批成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圍繞這一重大改革試驗任務,成都市所轄的郫都、龍泉驛、崇州、都江堰、新都、新津、彭州、大邑、溫江、簡陽等區(市)縣迅疾啟動,各有側重、各個擊破,廣泛而深入開展了土地確權辦證、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國家中小城市綜合配套改革等試點示範,並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成都市探索形成的“小組微生”新農村建設模式,已累計建成169個新農村綜合體。郫都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已達33宗,多項創新做法成為全國標杆;崇州市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接近60%,“農業共營制”模式在全國推廣。

2016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占四川省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902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同比增長9.4%;成都市31個省定貧困村15,952人實現摘帽脫貧。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04.4億元,同比增長14.8%,高於全國和四川省6.2和3.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1.8億元,同比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1元,同比增長9.3%……

在中央和四川省的強力支持下,成都市上下團結一心、創新實幹,以改革為牽引,砥礪奮進,連續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孔雀西南振羽飛,大美蓉城匯百流”。成都市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更是人才築夢的理想舞臺。最新出爐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成都市以6.6%的占比,成為海歸創業最愛選擇的3大城市之一。

成都市以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決心,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拘一格用人才,進而向全國人才發出了“成都,許你一個夢想”的城市宣言。在“天府英才行動”計畫基礎上,成都市結合實際,再次推出12條人才“新政”。以引才“破三難”,打造創新創業“夢工廠”;以激才“有三法”,培育城市轉型“生力軍”;以助才“用三招”,畫出大城逐夢“同心圓”,極大激發了成都市創新創造活力。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專利申請量達37,010件,發明專利申請達14,308件。成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17,745戶,同比增長41.26%,其中新增科技企業6003家,新增註冊資本6136.38億元,同比增長47.94%。

繼率先成為全國首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創造出9項在全國推廣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成果經驗之後,成都市又成功獲批成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圍繞這一重大改革試驗任務,成都市所轄的郫都、龍泉驛、崇州、都江堰、新都、新津、彭州、大邑、溫江、簡陽等區(市)縣迅疾啟動,各有側重、各個擊破,廣泛而深入開展了土地確權辦證、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國家中小城市綜合配套改革等試點示範,並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成都市探索形成的“小組微生”新農村建設模式,已累計建成169個新農村綜合體。郫都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已達33宗,多項創新做法成為全國標杆;崇州市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接近60%,“農業共營制”模式在全國推廣。

2016年,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占四川省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902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5元,同比增長9.4%;成都市31個省定貧困村15,952人實現摘帽脫貧。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04.4億元,同比增長14.8%,高於全國和四川省6.2和3.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1.8億元,同比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1元,同比增長9.3%……

在中央和四川省的強力支持下,成都市上下團結一心、創新實幹,以改革為牽引,砥礪奮進,連續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