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口海底村莊遺址: 沉睡四百多年的地震奇觀

六年前的2011年3月11日, 日本發生9.0級地震引發海嘯至數萬人死亡或下落不明, 震驚世界;而在海南, 400多年前的1605年7月13日, 也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瓊北東寨港與鋪前港交界處一帶, 72個村莊和千頃田野頹然陷落, 永遠陷落大海, 成為舉世罕見的“海底村莊”。 據專家考證, 這次大地震是海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後的“海底村莊”遺址現已成為中國十大奇特的水下景觀。

退潮後, 海底村莊遺跡展現在人們眼前

黃宏遠熱情地帶著記者來到海邊介紹情況

2011年底, 祿尾村建立了“瓊北地震海底村莊建築遺存陳列”

海底村莊奇觀是中國唯一的因地震導致陸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遺址,

位於東寨港至文昌市鋪前鎮一帶的海灣海底。 如今在退潮時, 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 從東寨港至鋪前灣一帶海灘上, 古村莊廢墟遺址隱約可見。

近幾年來, 許多國內外遊客紛紛慕名到海底村莊參觀、探古。 他們深深地被這片神秘莫測的地震遺址吸引著。 他們憑弔當年因地震災害沉淪于海底的古人, 更傾心今天這個風景宜人、水晶宮般美麗奇特的旅遊勝地。

探訪神秘的“海底村莊”

古村落記證勇闖南洋的輝煌

林市村是個美如仙境的古村, 400年前與大地震擦肩而過, 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者。

林市村原名儒林村, 是取讀書人之義而得名。 後因發生大地震後, 地域發生了變化, 陸地變成海, 形成一個內陸小港口, 而且有古村道(當地人稱官道)通往儒林村前龍尾頭碼頭(石橋), 直通東南亞各國, 此地漸成商埠, 因而易名林市村。 古村積澱著近千年人文歷史, 村中有南洋漁村特色的百年古屋, 昔日的豪門大院陳家大院、饒家大院、林家大院如今成為一道奇特的景觀。

陳家大院的奠基人是陳貴仁, 一生行善無數, 福澤鄉里, 至今仍為後人傳誦。 他除建自家住宅外, 還捐建廟宇、學校、祠堂等。 在他的影響下, 胞弟陳貴福也捐銀建造龍尾頭石橋(碼頭)。 陳貴仁被皇清浩封五品官銜。

陳家大院的雕刻與彩繪精緻細密, 大院頂屋兩端, 雕塑龍頭的圖騰造型,有著濃郁的海南古民居建築特色,從陳家大院的格局可以看出當年的恢宏氣勢,它見證著陳家榮耀興衰,也折射著林市村歷史的變遷。

瓊北大地震不僅改變了地貌,也改變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習性,男的下海捕魚,女的織網操持家務。在滄桑巨變面前,他們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毅。

據介紹,地震後的第36年,西元1641年,漁民林樹華,從現在的林市村出發,獨自駕著一艘小漁船,配備簡單的網具,渡過瓊州海峽抵達海安。他們沿著海岸線向西航行,一個月後,到達越南一個叫芽莊的地方,並在當地定居,開啟了當地人“去番(出洋)謀生”的先河。

林樹華成功闖南洋,大大激勵了當地村民,人們紛紛效仿。1690年,村民饒昭聰、陳貴仁,用4年時間造了兩艘排水量為200擔的帆船。1695年,饒昭聰、陳貴仁第一次遠洋出海,歷時一個月到達了泰國的北汶浪港。之後,饒、陳等人以船為生,以船為家,往返于新加坡和泰國間。從泰國運大米和柚木往新加坡,再裝運各式工業品回泰,一年往返四五次之多,收入頗豐。

1696年,饒、陳二人載著滿船大米、柚木和布料返回瓊山家鄉,轟動一時。附近的村民紛紛趕來,搭乘演海的帆船隊出洋。每年搭乘帆船往南洋謀生的鄉民有3000多人。

龍尾石橋坐落在村西古渡口,橋長約30米,11孔,橋墩為“H”型,承載著由33塊方石條組成的橋面,古時候是村民出去闖蕩的起點,現在村裡的漁民仍把它作為碼頭,方便上下船。這座石橋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站在暮色蒼茫的渡口前,凝望著大海之中的古村遺址,追憶與感懷重重。向北望去,海風徐徐,煙波浩淼,漁民們駕著漁船向著大海駛去,我的想緒也飛出很遠: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如今,渡口那一幅幅讓人追憶的風俗畫卷,曾描繪出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它承載著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美好的回憶,也記證了村民們勇闖南洋的輝煌歷史。

如何保護和開發“海底村莊”

海底村莊是自然與人文景觀二者並存與交叉的歷史遺跡,不僅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學研究價值;海底村莊顯然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如果能把它的佈局廓清,讓古代的村莊、民居、古廟、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是國內獨有的旅遊資源。據悉,海南作為海洋大省,被國內列為水下考古的重點培養對象。沉睡了400多年的海底村莊,期待被重新喚醒的一天。

近年來,不少專家已多次呼籲:儘快將海底村莊保護起來,至少要進行原生態的保護,把海域控制起來,其中要禁止潛水挖掘,要禁止破壞性的建設;否則,不遠的將來,這個“全國唯一”、“世界罕見”的水下景觀,可能面目全非。

有關人士認為,海南的自然景觀資源已普遍得到了保護和開發,但文物古跡的開發卻還遠遠不夠。海底村莊,體現了文物古跡與自然環境相依仗、相輔相承的關係;既有歷史,又包含了自然現象、人文內容,這無疑是國內旅遊資源中的一大“亮點”,一旦開發利用成功,對豐富海南的文化內涵、提升海南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了一座房子,以便讓他們有家可回。

但是這種猜測很快就被否定了,若潛到水下,深入觀察,整個村子的設施陳設完全是人類生活的全貌,村子很可能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完全沉沒瞬間定格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72個村莊的沉沒呢?

當地還流傳著另一個神話傳說:

生活在海邊的古人一直有祭海祈求平安的習俗,但是到了明代,人們發現祭海似乎沒用,遇上惡劣天氣,人照死,船照沉。於是當地居民就停止了祭海,可是,祭海一停卻引來了大禍,惹怒了海龍王,結果海龍王發怒,一夜之間,72座村莊就全部沉入海底。

還有一種關於海平面上升的猜測,近年來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許多地勢低窪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這一說法其實根本不靠譜。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慢,近50年來上升趨勢才有所明顯,而近一百年間全球海平面大約上升了10-20釐米,演豐鎮的這些海底村莊距離海平面約5米,顯然,村莊的沉沒與海平面上升無關。

猜測歸猜測。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古村沉入海底呢?當地一戶居民的族譜中的一段文字記載,解開了古村沉海之謎:明萬曆三十二年,瓊州發生了大地震,數十座村莊和千頃田野轟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原來,海底村莊的形成是因為“地震”。

專家經過對周邊海域的地質學分析,也證實了“地震”這一外力誘因的正確性。這場海南歷史上最大地震,震中位於原瓊山塔市附近,震級7.5,極震區最大烈度達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幅度最大達3米至4米,陸陷成海遺墟的分佈達100餘平方公里,包括數十座古村、墳場、牌坊、橋、樹、耕地、鹽田,以及地震裂痕溝和沙土液化冒水噴沙帶等。瓊山、文昌、澄邁、臨高四縣受災最嚴重。在重災區,所有的建築傾塌殆盡,居民死傷無數,大面積地陷村沉,造成陸地成海,沉陷面積100多平方公里。

對於明代這場瓊北大地震,《瓊州府志》、《瓊山縣誌》和《文昌縣誌》均有記載:“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盡,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

黃宏遠老人的家譜《黃氏家譜》“地裂志”中也有記載:“人世滄桑,地震改變了此一帶的地理,截斷了與鋪前市的半海陸路線。原來儒林村(現在的林市村)一帶與鋪前市之隔離僅一衣帶水,只要向北淌過一條小溪溝,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鋪前市。這一帶農民常到鋪前做買賣。

那次大地震是整個沉陷、體塊垂直下降的,古村所在的陸地區域恰好處於正東西向和北西向的斷裂帶中間。因此,陸地陷落、海水湧入。

72座古村就這樣成為了海底村。據專家考證,這次大地震是海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底村莊,成為國內唯一的地震陸陷成海遺址。

至今,400多年前的那場大地震留下的裂溝還在,叫做“絕尾溝”,橫貫於東寨港海底,深10多米,寬20多米。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河道兩旁。神奇的水下村莊景觀,這在我國地震史上,實屬罕見。演豐鎮的海底村莊,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個陸陷成海的地震廢墟。想要一睹海底龍宮全貌,可沒那麼容易,得18年一次呢。每隔18年發生一次天文大潮,海水會退下去十幾米,海底村莊就會顯露出來。

電影《深海尋寶》有一鏡頭令人難忘:男主角傑拉德和女友薩姆是潛水愛好者,他們在茫茫深海中尋找各種“寶貝”來維持他們的生活。有一次,他們意外在海底發現一架失事貨機殘骸和一艘傳說中的海盜船,船內滿是金銀財寶……海底的世界是奇妙的,誘人的寶藏就在海底之中。在海南的東寨港至鋪前港一帶的海底,也有誘人的寶藏,400多年前,72個村莊和千頃田野頹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小溪般的東寨河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如今,海口東寨港、鋪前港、北創灣、東營港一帶,茫茫海底就是“海底村莊遺址”。

3月20日,三亞日報記者慕名來到演豐鎮海底村莊“尋古探寶”。演豐鎮是著名的僑鄉,是一個風情小鎮,街道整潔,民風淳樸。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開車來到林市村,74歲的村長黃宏遠熱情地帶著記者來到海邊介紹情況。黃宏遠是一位老漁民,20年前曾經給國內外的地質專家做嚮導考察遺址,他相當熟悉這一帶的海底村莊。他站在村前的海邊指著那片海說:“這片海底就是海底村莊遺址之一。”因為當天沒有退潮,記者並沒有看到“遺址”的真容。據介紹,退潮時,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從東寨港至鋪前灣一帶海灘上,古村莊廢墟遺址隱約可見;透過海水,可見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離東寨港不遠的海灘上,有一座以方石塊砌成保存完整的戲臺。在鋪前灣以北4公里處,有古“仁村”沉陷遺址,透過10米深的海水,當年村莊的庭院、參差的房屋遺跡依稀可辨。鋪前灣與北創港之間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細、四柱三孔的“貞節牌坊”仍豎立于水中。橫貫於東寨港海底的“絕尾溝”是地震留下的裂溝,深10多米,寬20多米。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河道兩旁。

黃宏遠說,他祖祖輩輩就生活在林市村,從小跟著父親黃習錄在紅樹林一帶的淺海裡打漁,哪裡有遺物他都十分清楚。他說,附近有一個叫“浮水墩”的小島,是當年所淹沒村莊的一處高地。島上有一大一小兩座古墓,墓頂圓椎形,墓前有石雕的祭台。附近海下有當年沉入海底的戲臺。“我十八歲那年,還看到有石磨、石床、石椅等,都是用一塊完整的石料雕鑿而成的,如今,這些‘寶物’都不見了,只剩下一些石棺了。”黃宏遠說,在“浮水墩”周圍的灘塗上,隨處可見一些碗、碟、罐、盆等碎瓷片,每當農曆初一、十五海水退大潮時,在鋪前、曲口一帶海面泛舟窺視海底村莊,可以看到成群的魚蝦在裡面穿梭往來,就像神話裡的“海底龍宮”。

黃宏遠從小就與海底村莊結下不解之緣。每逢有國內外專家到海底村莊調查,請他作嚮導,他都樂此不疲。上世紀50年代初,有日本專家來作過調查,當時揀了些碎瓦和一兩塊小棺材板,還拍了些照片;上世紀60年代中期,廣東地震局專家陳恩民帶隊來考查,將幾件較完整的遺物帶回了廣東;80年代,有10多個美國人乘大客車在村裡呆了一段時間,在海底村莊取了一些埋屍骨的泥土,並帶走了一些碎瓦。

地處東寨港沿岸的祿尾村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留下的村莊。在村民黃世忠的帶路下,記者走進祿尾村,祿尾村有“瓊北地震海底村莊建築遺存陳列”和“荘林廟”兩處文化遺址。該村74歲的老村長蔣月香告訴三亞日報記者,只有退潮時,坐上漁船才可以看到沉陷在水底的村莊遺存,有水井、臼椿、墳墓、牌坊和石板等。有漁民還曾拾到過海底的銀元。當地村民饒立應告訴記者,在地震之前,演豐和鋪前是陸路相連,中間只隔著一個河道,人們來往非常方便。現在,兩地的居民只能是隔海相望了。據瞭解,2011年底,祿尾村建立了“瓊北地震海底村莊建築遺存陳列”,供遊客們瞭解、探訪神秘的“海底村莊”。昔日的“海底村莊”成了吸引無數人前來參觀的奇特景觀。

地震解開“古村沉海”之謎

400多年的時光變遷,古村遺跡已經和海底的蝦兵蟹將融為一體,宛然一個“水下龍宮”。這神奇的水下村莊是怎樣形成的呢?人們有過種種猜測:

古代漁民為自己出海打漁淹死的親人建的,在陸地上,人死了可以有墓葬棲身,而在海底淹死的人卻無法睡棺材,於是家人給他們在海底建

雕塑龍頭的圖騰造型,有著濃郁的海南古民居建築特色,從陳家大院的格局可以看出當年的恢宏氣勢,它見證著陳家榮耀興衰,也折射著林市村歷史的變遷。

瓊北大地震不僅改變了地貌,也改變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習性,男的下海捕魚,女的織網操持家務。在滄桑巨變面前,他們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毅。

據介紹,地震後的第36年,西元1641年,漁民林樹華,從現在的林市村出發,獨自駕著一艘小漁船,配備簡單的網具,渡過瓊州海峽抵達海安。他們沿著海岸線向西航行,一個月後,到達越南一個叫芽莊的地方,並在當地定居,開啟了當地人“去番(出洋)謀生”的先河。

林樹華成功闖南洋,大大激勵了當地村民,人們紛紛效仿。1690年,村民饒昭聰、陳貴仁,用4年時間造了兩艘排水量為200擔的帆船。1695年,饒昭聰、陳貴仁第一次遠洋出海,歷時一個月到達了泰國的北汶浪港。之後,饒、陳等人以船為生,以船為家,往返于新加坡和泰國間。從泰國運大米和柚木往新加坡,再裝運各式工業品回泰,一年往返四五次之多,收入頗豐。

1696年,饒、陳二人載著滿船大米、柚木和布料返回瓊山家鄉,轟動一時。附近的村民紛紛趕來,搭乘演海的帆船隊出洋。每年搭乘帆船往南洋謀生的鄉民有3000多人。

龍尾石橋坐落在村西古渡口,橋長約30米,11孔,橋墩為“H”型,承載著由33塊方石條組成的橋面,古時候是村民出去闖蕩的起點,現在村裡的漁民仍把它作為碼頭,方便上下船。這座石橋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站在暮色蒼茫的渡口前,凝望著大海之中的古村遺址,追憶與感懷重重。向北望去,海風徐徐,煙波浩淼,漁民們駕著漁船向著大海駛去,我的想緒也飛出很遠: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如今,渡口那一幅幅讓人追憶的風俗畫卷,曾描繪出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它承載著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美好的回憶,也記證了村民們勇闖南洋的輝煌歷史。

如何保護和開發“海底村莊”

海底村莊是自然與人文景觀二者並存與交叉的歷史遺跡,不僅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學研究價值;海底村莊顯然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如果能把它的佈局廓清,讓古代的村莊、民居、古廟、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是國內獨有的旅遊資源。據悉,海南作為海洋大省,被國內列為水下考古的重點培養對象。沉睡了400多年的海底村莊,期待被重新喚醒的一天。

近年來,不少專家已多次呼籲:儘快將海底村莊保護起來,至少要進行原生態的保護,把海域控制起來,其中要禁止潛水挖掘,要禁止破壞性的建設;否則,不遠的將來,這個“全國唯一”、“世界罕見”的水下景觀,可能面目全非。

有關人士認為,海南的自然景觀資源已普遍得到了保護和開發,但文物古跡的開發卻還遠遠不夠。海底村莊,體現了文物古跡與自然環境相依仗、相輔相承的關係;既有歷史,又包含了自然現象、人文內容,這無疑是國內旅遊資源中的一大“亮點”,一旦開發利用成功,對豐富海南的文化內涵、提升海南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了一座房子,以便讓他們有家可回。

但是這種猜測很快就被否定了,若潛到水下,深入觀察,整個村子的設施陳設完全是人類生活的全貌,村子很可能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完全沉沒瞬間定格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72個村莊的沉沒呢?

當地還流傳著另一個神話傳說:

生活在海邊的古人一直有祭海祈求平安的習俗,但是到了明代,人們發現祭海似乎沒用,遇上惡劣天氣,人照死,船照沉。於是當地居民就停止了祭海,可是,祭海一停卻引來了大禍,惹怒了海龍王,結果海龍王發怒,一夜之間,72座村莊就全部沉入海底。

還有一種關於海平面上升的猜測,近年來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許多地勢低窪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這一說法其實根本不靠譜。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慢,近50年來上升趨勢才有所明顯,而近一百年間全球海平面大約上升了10-20釐米,演豐鎮的這些海底村莊距離海平面約5米,顯然,村莊的沉沒與海平面上升無關。

猜測歸猜測。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古村沉入海底呢?當地一戶居民的族譜中的一段文字記載,解開了古村沉海之謎:明萬曆三十二年,瓊州發生了大地震,數十座村莊和千頃田野轟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原來,海底村莊的形成是因為“地震”。

專家經過對周邊海域的地質學分析,也證實了“地震”這一外力誘因的正確性。這場海南歷史上最大地震,震中位於原瓊山塔市附近,震級7.5,極震區最大烈度達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幅度最大達3米至4米,陸陷成海遺墟的分佈達100餘平方公里,包括數十座古村、墳場、牌坊、橋、樹、耕地、鹽田,以及地震裂痕溝和沙土液化冒水噴沙帶等。瓊山、文昌、澄邁、臨高四縣受災最嚴重。在重災區,所有的建築傾塌殆盡,居民死傷無數,大面積地陷村沉,造成陸地成海,沉陷面積100多平方公里。

對於明代這場瓊北大地震,《瓊州府志》、《瓊山縣誌》和《文昌縣誌》均有記載:“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盡,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

黃宏遠老人的家譜《黃氏家譜》“地裂志”中也有記載:“人世滄桑,地震改變了此一帶的地理,截斷了與鋪前市的半海陸路線。原來儒林村(現在的林市村)一帶與鋪前市之隔離僅一衣帶水,只要向北淌過一條小溪溝,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鋪前市。這一帶農民常到鋪前做買賣。

那次大地震是整個沉陷、體塊垂直下降的,古村所在的陸地區域恰好處於正東西向和北西向的斷裂帶中間。因此,陸地陷落、海水湧入。

72座古村就這樣成為了海底村。據專家考證,這次大地震是海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底村莊,成為國內唯一的地震陸陷成海遺址。

至今,400多年前的那場大地震留下的裂溝還在,叫做“絕尾溝”,橫貫於東寨港海底,深10多米,寬20多米。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河道兩旁。神奇的水下村莊景觀,這在我國地震史上,實屬罕見。演豐鎮的海底村莊,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個陸陷成海的地震廢墟。想要一睹海底龍宮全貌,可沒那麼容易,得18年一次呢。每隔18年發生一次天文大潮,海水會退下去十幾米,海底村莊就會顯露出來。

電影《深海尋寶》有一鏡頭令人難忘:男主角傑拉德和女友薩姆是潛水愛好者,他們在茫茫深海中尋找各種“寶貝”來維持他們的生活。有一次,他們意外在海底發現一架失事貨機殘骸和一艘傳說中的海盜船,船內滿是金銀財寶……海底的世界是奇妙的,誘人的寶藏就在海底之中。在海南的東寨港至鋪前港一帶的海底,也有誘人的寶藏,400多年前,72個村莊和千頃田野頹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小溪般的東寨河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如今,海口東寨港、鋪前港、北創灣、東營港一帶,茫茫海底就是“海底村莊遺址”。

3月20日,三亞日報記者慕名來到演豐鎮海底村莊“尋古探寶”。演豐鎮是著名的僑鄉,是一個風情小鎮,街道整潔,民風淳樸。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開車來到林市村,74歲的村長黃宏遠熱情地帶著記者來到海邊介紹情況。黃宏遠是一位老漁民,20年前曾經給國內外的地質專家做嚮導考察遺址,他相當熟悉這一帶的海底村莊。他站在村前的海邊指著那片海說:“這片海底就是海底村莊遺址之一。”因為當天沒有退潮,記者並沒有看到“遺址”的真容。據介紹,退潮時,從鋪前灣至北創港東西長10公里、寬1公里的淺海地帶可見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縱橫;從東寨港至鋪前灣一帶海灘上,古村莊廢墟遺址隱約可見;透過海水,可見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離東寨港不遠的海灘上,有一座以方石塊砌成保存完整的戲臺。在鋪前灣以北4公里處,有古“仁村”沉陷遺址,透過10米深的海水,當年村莊的庭院、參差的房屋遺跡依稀可辨。鋪前灣與北創港之間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細、四柱三孔的“貞節牌坊”仍豎立于水中。橫貫於東寨港海底的“絕尾溝”是地震留下的裂溝,深10多米,寬20多米。溝東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橋橫跨河道兩旁。

黃宏遠說,他祖祖輩輩就生活在林市村,從小跟著父親黃習錄在紅樹林一帶的淺海裡打漁,哪裡有遺物他都十分清楚。他說,附近有一個叫“浮水墩”的小島,是當年所淹沒村莊的一處高地。島上有一大一小兩座古墓,墓頂圓椎形,墓前有石雕的祭台。附近海下有當年沉入海底的戲臺。“我十八歲那年,還看到有石磨、石床、石椅等,都是用一塊完整的石料雕鑿而成的,如今,這些‘寶物’都不見了,只剩下一些石棺了。”黃宏遠說,在“浮水墩”周圍的灘塗上,隨處可見一些碗、碟、罐、盆等碎瓷片,每當農曆初一、十五海水退大潮時,在鋪前、曲口一帶海面泛舟窺視海底村莊,可以看到成群的魚蝦在裡面穿梭往來,就像神話裡的“海底龍宮”。

黃宏遠從小就與海底村莊結下不解之緣。每逢有國內外專家到海底村莊調查,請他作嚮導,他都樂此不疲。上世紀50年代初,有日本專家來作過調查,當時揀了些碎瓦和一兩塊小棺材板,還拍了些照片;上世紀60年代中期,廣東地震局專家陳恩民帶隊來考查,將幾件較完整的遺物帶回了廣東;80年代,有10多個美國人乘大客車在村裡呆了一段時間,在海底村莊取了一些埋屍骨的泥土,並帶走了一些碎瓦。

地處東寨港沿岸的祿尾村是1605年瓊州大地震留下的村莊。在村民黃世忠的帶路下,記者走進祿尾村,祿尾村有“瓊北地震海底村莊建築遺存陳列”和“荘林廟”兩處文化遺址。該村74歲的老村長蔣月香告訴三亞日報記者,只有退潮時,坐上漁船才可以看到沉陷在水底的村莊遺存,有水井、臼椿、墳墓、牌坊和石板等。有漁民還曾拾到過海底的銀元。當地村民饒立應告訴記者,在地震之前,演豐和鋪前是陸路相連,中間只隔著一個河道,人們來往非常方便。現在,兩地的居民只能是隔海相望了。據瞭解,2011年底,祿尾村建立了“瓊北地震海底村莊建築遺存陳列”,供遊客們瞭解、探訪神秘的“海底村莊”。昔日的“海底村莊”成了吸引無數人前來參觀的奇特景觀。

地震解開“古村沉海”之謎

400多年的時光變遷,古村遺跡已經和海底的蝦兵蟹將融為一體,宛然一個“水下龍宮”。這神奇的水下村莊是怎樣形成的呢?人們有過種種猜測:

古代漁民為自己出海打漁淹死的親人建的,在陸地上,人死了可以有墓葬棲身,而在海底淹死的人卻無法睡棺材,於是家人給他們在海底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