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印順大和尚開示普賢十願——懺悔業障

我一直念《普賢菩薩行願品》, 一個鐘頭念八遍, 七分半鐘念一遍。 我早晨念三個鐘頭, 夜晚念一個鐘頭。 一天念四個鐘頭。

——本煥長老

懺悔業障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悔就是承認自己錯誤的行為, 並且發願改善。 平常我們做錯事, 常跟人說:“對不起, 我錯了”, 但要真心懺悔, 並不是那麼容易, 尤其是中國人有個人面子問題和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 通常會儘量隱藏過錯。 有些人嘴裡雖說:“我慚愧, 我懺悔”, 但內心並沒有真正生起慚愧心或懺悔心, 這是一種慢心, 而非懺悔心。

懺悔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方法, 佛說懺悔得清淨, 懺悔後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有些人可能會問法師:“我今生又沒有造罪, 為何要懺悔?”你今生雖然沒有造罪, 但你不能保證前生沒有。

問問自己, 今生有沒有貪心、嗔心、癡心?若有貪嗔癡, 人就可能會造罪。 人在利害衝突中, 不是貪、瞋,

就是癡, 這就是造罪的原因。 此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不如意之事, 不和諧的人際關係, 或是不能安住於參禪念佛, 這些都證明了我們在過往的確有許多不清淨的造作。

佛法說,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 父親眼睛有毛病, 得了近視, 兒子眼睛也有毛病, 去看醫生, 醫生說這是遺傳。 佛法認為, 這是他們父子的共業。 在同一環境中生活的子女、兄長、六親眷屬、夫妻、姐妹兄弟等等, 甚至其他的眾生都有共業, 最初做功德的時候大家一起做, 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惡的事情, 將來也會一起受苦。

懺悔對我們初發心學佛的人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修持。 末法時代, 眾生的共同特點就是煩惱無明,

且不信因果, 不怕造作惡業。 我們雖然相信了佛法, 但內心由於煩惱無明的障蔽, 隨時都會有過失, 所以很難超越生死, 成就佛道, 唯有仰憑髮露懺悔的力量, 才能滅除諸障。

業如滄海 罪若丘山

在《地藏經》中, 佛說:我觀是閻浮提眾生, 舉心動念,

無非是業, 無非是罪, 脫獲善利, 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 念念增益。

閻浮提, 廣泛而言, 就是我們人間的世界。 佛說在閻浮提的眾生, 舉心動念很容易就造了罪, 剛剛發起一念的善心, 很難持續下去, 且一遇到惡緣, 就馬上退墜了。

今生我們雖然慶倖自己得到了珍貴的人身, 但因為還沒有具備佛法的正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身、口、意三業, 往往都是善惡夾雜, 在有意無意當中就會造作了殺、盜、淫、妄等各式各樣的罪過, 更不要細說從無始劫來所累積的無量無邊業障, 所謂“業如滄海, 罪若丘山”, 這些不好的業緣, 一旦時機因緣成熟, 人不管躲藏到哪, 都會隨業受報。 行善法的人, 會出生在人道、天道, 而做惡的人, 則三途門開。

在佛陀的時代,

弗加沙王與頻婆娑羅王二人十分親近友好。 有一天頻婆娑羅王贈送了《十二因緣經》給弗加沙王, 他反復思惟其中的道理, 瞭解佛法實在是微妙精深, 能夠使人身心安定, 而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 原來就是煩惱的根本啊!於是他決定捨棄王位出家。

弗加沙王證果的故事

這時,佛陀以神通之力知曉,弗加沙王因過去的惡業即將成熟,將會在次日慘遭橫死。於是,佛陀先化身為一個比丘,去接近他,和他同住了一晚,利用這樣的機會向他開示無常、苦、空、無我的法義,弗加沙攝心入定,一心思惟,當下即證阿那含果(就是聲聞四果中的三果)。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進城托缽時,果然在城門附近,被一隻剛生產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死。

牛的主人因為心生恐懼,就把牛給賣了。奇怪的是,新買主牽著牛去喝水時,又被這頭牛從背後刺死了。買主的兒子很生氣,就把牛殺了,拿到市場賣。買了牛頭的人,在回家的途中,坐在樹下休息,把牛頭掛在樹枝上,沒多久樹枝斷了,牛頭掉了下來,牛角又刺死了這個人。

頻婆娑羅王得知此事,覺得十分怪異,就與群臣一同到精舍向佛陀請教,為什麼這一頭牛在短短時間內,竟然讓三個人喪命?

佛陀回答:“惡緣果報必定有其因緣。在過去世,有三個商人,在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婦家中,他們見老婦孤苦無依,就聯手抵賴,拒不支付房租和伙食費用,並對老婦百般虐待。老婦因年老力衰,奈何不了他們,就生起了非常強烈的瞋怒心,發誓來生若與他們相遇,一定要報仇,要殺掉他們才甘心。那個老婦人就是今世的這頭牛;那三個商人就是現在被牛刺死的三個人。”

所以《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說明無論時間多長,只要因緣具足,因果如影隨形,必然得到報應。

因此,對待煩惱和不善的念頭,我們要像餓貓捉鼠般,高度警覺,只要煩惱和不善的念頭閃現,馬上給予對治、消滅。懺是懺其前愆,悔是悔其後過,懺悔有兩個層次:一是要向諸佛菩薩髮露懺悔以前所作的惡行,剷除自己的惡習過失;二是要發願,在未來不會重蹈覆轍,永不再犯。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弗加沙王證果的故事

這時,佛陀以神通之力知曉,弗加沙王因過去的惡業即將成熟,將會在次日慘遭橫死。於是,佛陀先化身為一個比丘,去接近他,和他同住了一晚,利用這樣的機會向他開示無常、苦、空、無我的法義,弗加沙攝心入定,一心思惟,當下即證阿那含果(就是聲聞四果中的三果)。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進城托缽時,果然在城門附近,被一隻剛生產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死。

牛的主人因為心生恐懼,就把牛給賣了。奇怪的是,新買主牽著牛去喝水時,又被這頭牛從背後刺死了。買主的兒子很生氣,就把牛殺了,拿到市場賣。買了牛頭的人,在回家的途中,坐在樹下休息,把牛頭掛在樹枝上,沒多久樹枝斷了,牛頭掉了下來,牛角又刺死了這個人。

頻婆娑羅王得知此事,覺得十分怪異,就與群臣一同到精舍向佛陀請教,為什麼這一頭牛在短短時間內,竟然讓三個人喪命?

佛陀回答:“惡緣果報必定有其因緣。在過去世,有三個商人,在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婦家中,他們見老婦孤苦無依,就聯手抵賴,拒不支付房租和伙食費用,並對老婦百般虐待。老婦因年老力衰,奈何不了他們,就生起了非常強烈的瞋怒心,發誓來生若與他們相遇,一定要報仇,要殺掉他們才甘心。那個老婦人就是今世的這頭牛;那三個商人就是現在被牛刺死的三個人。”

所以《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說明無論時間多長,只要因緣具足,因果如影隨形,必然得到報應。

因此,對待煩惱和不善的念頭,我們要像餓貓捉鼠般,高度警覺,只要煩惱和不善的念頭閃現,馬上給予對治、消滅。懺是懺其前愆,悔是悔其後過,懺悔有兩個層次:一是要向諸佛菩薩髮露懺悔以前所作的惡行,剷除自己的惡習過失;二是要發願,在未來不會重蹈覆轍,永不再犯。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