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為實踐:做好人才“選用育留”也可以很簡單

作者:吳春波, 華夏基石領銜專家, 教授, 華為高級管理顧問, 《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對於人力資源管理基本問題的思考, 離不了幾個老生常談的基本問題:選人、育人、用人、留人。

只要能聚焦企業的核心, 聚焦有活力的機制, 人力資源管理也是很簡單的。

選人——對招聘策略的反思

一、從哪裡招人?

從學校招聘:1.物美價廉;2.無污染;3.容易認同文化;4.對第一家用人單位有感恩心理。 但是, 從學校招的人不是拿來就可以用的, 這要求企業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 費時費力。

從社會招聘:人立馬可以用, 還能節省不少培訓費用。 特別是其它企業已經檢驗過的高人, 是能給企業人力資源帶來能力和水準提升(最典型的就是我們職業經理人, 絕大部分都是從別的企業挖過來的)。

但社會上招人存在的風險不可忽視。

一是用人風險。 對個人的背景、前單位的表現很難摸清,

在中國這樣一個誠信所缺乏的社會中, 用人風險無法避免(尤其是高層), 而每一個人新應聘的時候都是說原來的單位不適合他。

二是用人成本。 在我國還有一個很大的社會局限性, 可供選擇的社招人員的數量並不多。

另外, 如果企業在用人上是持機會主義態度, 也會導致人力資源隊伍自身的凝聚性問題產生。

雇傭軍往往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種, 會帶來原企業固有的文化, 會與公司不斷衝突。 彼此價值如果不能融合, 人力資源就容易產生問題, 空降往往是來的時候都是很高興, 走的時候都是慘不忍睹。

我個人更傾向像華為那樣從學校招人。 容易培養自己兵, 容易形成統一的文化, 也容易為未來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成長建立良好的通道。

二、招什麼樣的?

都說招好人。 什麼是好人?企業要求有好人、能人、牛人。 可好人壞人很難甄別, 好人和壞人腦袋上面都沒有特殊的標誌。 我覺得, 找到同路人最重要。

三、什麼標準招?

依據什麼標準招人?很多企業招人就是看三曆:學歷、經歷、簡歷, 最好是211、985、“海龜”。 有經驗的知道這並不靠譜。 還有一些企業搞測評, 引進國外的人力資源測評方法, 測評也不一定靠譜。

活生生的案例是華為的任正非, 他從人力資源部拿到了一張人力資源測評表, 做完後匿名放了回去, 人力資源評測完後在測評表上打上評語:此人不適合在華為工作。

用簡單的目標去測複雜的人, 我覺得是非常的荒唐, 不管你是用什麼萬能的指標,

很多企業就是用這些東西是在選人。

四、招多少適合?

許多企業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招人。 現在我們80後、90後多聰明, 多便宜, 為什麼企業不多招一點, 多儲備一點。

我們不能等著企業要人了再滿天下找, 企業要建立人力資源的儲備體系。 如果沒有儲備體系, 未來的可持續成長, 企業擴張就沒有人力資源的支持。

五、給多少錢好?

招人給多少錢好?我想到了微軟總裁講過的一句話“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高盛。 為什麼?因為高盛把微軟想要的人給搶了, 出價比微軟更高”。

有一句話怎麼說, 便宜沒有好貨。 中國很多企業追求物美價廉, 偶爾能搶到好人才的基本靠運氣。

華為招聘基本只招8所大學的, 電腦系的, TOP3, TOP4, TOP5, 出價是出多少?簽合同25萬。

為什麼是要花這麼大代價把這些人招聘進來?這個就是人力資源價值。

我們企業很重視人力資源, 但是一談到錢的時候就變得投機了。 一流的人幹一流的活, 三流的人打死也不可能做出一流活。

華為關於人力資源, 就是堅持人力資源高投入不動搖。 我們很多的企業在其它方面, 比如說建廠房、買遊艇方面很大方, 一到錢花在人身上, 說和做的還是有差距。

六、識人的智慧

關於招聘我提幾條建議:

1. 讓他的主管給他寫一個推薦(如果在原企業幹的不太好, 主管不會給他企業推薦信的);

2. 多做一些訪談;

3. 多看看他的微信, 如果微信上整天是秀吃、秀穿, 儘量別要。 微信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是非、志向、學識。

關於識人, 我覺得我們可以回歸中國人的智慧, 通過古人的經驗來識別同路人、來用人、來激勵人、來使用人、來配置人。

中國的古人的用人智慧就是三個字:實驗法。這裡我舉兩個方法:

1. 人心險於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實驗就無以知其究竟

遠則易欺,遠使以觀其忠

近則易狎,近使以觀其敬

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

卒則難辦,卒使以觀其能

急則易夾,急使以觀其信

財則易貪,委財以觀其仁

危則易變,告危以觀其節

久則易惰,班期2年以觀其則

雜處易淫,派往繁華以觀其色

2. 如何識人用人——諸葛亮識人七觀法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志在何方)

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判斷和反應能力)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眼界學識如何)

告之以禍難觀其勇(是否勇敢堅韌)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能否自製)

送之以利而觀其廉(是否廉正)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信用幾何)

育人——對培訓策略的反思

一、強化開發,而不是培訓

培訓和開發是不一樣的。一些企業有很多培訓課,不分層次,一幫人,請一個名人來講講,忽悠忽悠。這種培訓是無法和系統性培訓相比的,不會有好的效果。

我認為企業更多的應該強化開發,而不是培訓。企業要儘量避免學歷化培訓。

有的企業把自己的高管分批送去讀MBA,公司出錢,獎金照發,讀完了,十幾人當中有兩個回企業就不錯了。

我建議企業強化開發。培訓開發過程當中我們到底開發什麼?不是培訓知識,技術是知識,而是和他職位匹配和他承擔的工作相關的技能。

企業往往重知識的培訓,忽視技能的培訓。老闆可以讀萬卷書,基層人員則應該讀萬遍書而不是讀萬卷,基層人員如果讀萬卷如何安心去提高效率?

我們要建立針對職位、針對工作的培訓體系。很多企業大學搞培訓體系,不瞭解基層的具體業務和職位現狀,設計出的體系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應該反思。

再就是課堂培訓要和實戰結合。記得曾經去夏普參觀他們的培訓學院。夏普的培訓現場像車間一樣,幾乎是縮小的車間,不像我們這樣在課堂。

二、華為“訓戰結合”的經驗

課堂培訓和實戰相結合,是華為提出來了,華為的開發培訓體系提出的理念就是“訓戰結合”。

與一些企業將培訓當作一種人力資源福利不同,華為的課程都是收費的。

華為後備幹部培訓現在已經60多期了,自願報名,教材費自己交,差旅費自出。同時,還要扣除培訓期間的工資,因為這個期間沒有給公司創造價值。

華為的經驗是,適當的收費比不收費的課堂的教學效果好很多,受訓人員重視程度也不一樣。

華為強調培訓開發以技能為主,而非以知識為主,培訓與實戰操作必須一致。

這是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的新思路,華為培訓目標是,“三年從士兵到將軍”。其培訓的關鍵是要提升戰鬥能力,造就具有高能力、認同公司文化、又能夠抱團的隊伍。

華為是按照任職資格建立培訓體系,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案例、固定的講師、固定的教學模式。很多的企業培訓沒有體系,只是一個個模組,一個個孤島。企業如果沒有教學體系,就難以形成系統的技能。

用人——對績效管理的反思

我們知道用人是看績效,今年關於績效管理爭論不小。先是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2004年,《文藝春秋》)在網上瘋傳,造成巨大影響。

之後是《名利場》雜誌作家艾肯沃爾德撰文解密微軟“衰落”,講員工大排名已成為導致人心渙散的主要因素,但沒有明確講是績效主義毀了微軟。對於績效管理的爭論,讓很多企業糾結不堪。

我想撥亂反正,談談我的觀點。

“成果主義”不是“績效主義”。

《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原刊登在日本的《文藝春天》,寫於2004年,那時索尼事業還蒸蒸日上。索尼真正進入衰落期是2008年,那年才出現虧損,2004年就得出了結論是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這個從邏輯上解釋不太清楚。

我查閱了原文,原文章是用“成果主義”,“成果主義”和“績效主義”根本不是一回事。“成果主義”我們理解就是結果導向,只論結果不論過程。

IBM高管陳果甚至認為索尼前CEO斯金格砍掉了天外伺郎負責的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典型的美式管理方法),天外伺郎一怒之下在一本文藝雜誌上寫了篇文章吐槽,沒想到被國內管理界如獲至寶。

索尼自身並沒有將失敗歸結為“績效主義”。說“績效主義”使員工失去了熱情、失去了創新和團體活力值得商榷。看待索尼衰落問題,我們也要到其它佐證。

索尼前CEO斯金格說:“約伯斯想到了,索尼也想到了,但是索尼沒有付出實踐,因為做音樂的CEO不希望看到CD消失。”

像索尼這樣的大型公司如果完全不用績效體系,僅僅依賴員工完全基於內部動力而行動的所謂激情,索尼會死的更快。

索尼真正問題是在績效主義實施前已經埋下了種子,像大多數由盛而衰的偉大公司所共同遭遇的,比如成功導致的對創新的漠視甚至抵制。

我們看一下死掉的公司,都會體現在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對於客戶的傲慢;第二,內部機制的衰退。這兩個才是根本的原因。

我不認為一個績效管理工具就會把一偉大的索尼給毀掉。索尼自己內部的評價也沒有將失敗歸結為績效主義。

華為也曾是去KPI化,而且長達10年。從1987年到1996年,華為沒有考核,甚至連考勤也是沒有。那時候我們在華為調研,華為連考核制度都沒有。華為是在1995年12月,才第一次知道考核的理念。

現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都是做互聯網的人在說,一個互聯網公司幾十人需要什麼KPI。一旦管理幾萬人,十幾萬人,你看需要不需要。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有差異的,這個和互聯網思維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看看華為績效管理的演進歷程:

去KPI化(1987年-1996年/裸化)——無績效考核,無考勤;

人事考核(1995年1月-1998年4月/僵化)——考核是過程(考核內容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業績);

績效考核(1998年4月-2000年10月/優化)——考核是手段(工作績效和工作結果);

績效管理(2000年10月至今/固化)——考核是管理(績效/結果與取得績效的過程)。

績效管理≠KPI。摩托摩拉有三個公式:企業=產品+服務;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企業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怎麼管人?績效。真正管人實際上是績效管理。但是,績效管理不等於KPI。績效管理是一套管理體系,KPI是一個指標。我們很多人連KPI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KPI?KPI是關鍵成功要素,而不是指標。

管事憑效果,管人憑考核。海爾張瑞敏當年說過一句話,管事看效果,管人靠考核。

我的同事看到了說,那一套體系都是基於指標。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如果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再簡單講,可衡量就可管理。可衡量就是我們講的績效管理,是一個評價體系,而KPI是管理體系的一個評價工具。我不認為績效主義是錯的。

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就是績效。企業是一個功利組織,作為功利組織來講其實就是功和利;功就是我們的能力、功夫,利就是利益。即企業的本質決定——功利。

像管理的本質決定效率、經營的本質決定贏利、員工的使命決定付出、競爭的本質決定價格、客戶的需求決定價值、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投入與產出……這些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們不需要論證。

績效在企業中一定是管理核心,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市場經濟不同情弱者,一個企業想活的長一些,做的大一些,還是應該回歸到績效。

企業家說績效。郭士納說:“最優秀的公司領導人會給自己的公司帶來高績效的公司文化。擁有高績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業領域的贏家,而且該公司的員工對公司的忠誠程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願到其它任何公司。”

再看微軟是怎麼說的:“微軟的績效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形成內部競爭,保持有關對績效評定的焦慮,驅使員工自覺地追求超越自己和他人。”

再看韋爾奇的“數一數二:活力曲線,幹部四象限”,一個是價值觀緯度,一個是績效緯度,這GE是作為選發幹部和淘汰幹部的兩個核心的評價體系。

任正非則講,華為不會去KPI化(他今年在9月份還在講),必須“根據當期產量多少來確定基本評價(KPI),根據對土壤未來肥沃的改造來確定戰略貢獻,兩者要兼顧,沒有當期貢獻就沒有薪酬包,沒有戰略貢獻就不能提拔”。

我對績效管理持有的9個觀點。績效管理是令人討厭,但它是有效的。對於任何一個組織人數超過一定規模的人數來講是不可替代,我們還沒有找到可以替代績效管理的更好的管理工具。

對於績效管理我的觀點是:

1. 支撐戰略目標的實現;

2. 將組織目標轉化(分解)成部門、團隊、個人目標;

3. 説明澄清組織目標;

4. 傳遞壓力,啟動組織;

5. 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績效不斷得到提升;

6. 是管理者必備的管理工具,有助於提升管理能力;

7. 鼓勵員工進行績效管理;

8. 績效管理就是管理;

9. 是人力資源管理價值鏈的重要構成環節。

舉華為績效考核的例子(見下表)。我們可以看到指標不重要。考的是三個方面:1. 結果目標高績效;2. 措施執行力;3. 團隊。華為高績效是考出來的,華為執行力強也是考出來的,狼性也是考出來。

華為PBC考核表式

本季度參與的跨部門專案

投入程度

投入時間

扮演角色

專案主管

職位應負責任或部門總目標或KPI

個人承諾與計畫

結果目標承諾:

結果:

執行措施承諾:

結果:

團隊合作承諾:

結果:

優秀的企業文化也是考出來的。華為對文化也是要考核,我們再看看華為在文化考核方面的案例——

A.考核的依據:(文化理念):責任意識、創新理念、敬業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

B.考核的目的(企業管理實踐):勞動態度考核;

C.考核內容:①基本行為準則②責任心③敬業精神④奉獻精神⑤團隊精神;

D.達成的目標:考核結果與退休金、晉升和機會分配直接掛鉤,並作為確定工資、獎金和股金的依據。

古語有雲,“潤物細無聲”,文化落地不是靠《華為基本法》這個文本大綱,不是靠任正非的講話,不是靠舉辦幾場文化活動,而是靠制度的支撐。

優秀文化不是弘揚出來的,是考出來的。通過考核這種工具,使文化能夠由嘴上到手上,由牆上到地上。否則,文化永遠像一隻幽靈飄蕩在企業當中。

績效是幹出來的。關於績效考核我有一些建議希望大家去思考:

1. KPI比平衡計分卡更適合,我們無法用一個平衡的工具來評價不平衡的發展路徑;

2. 360度考核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360度考核無責任主體、考錯了也無人承擔責任,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是首先打擊敵人,360度考核很容易變成了打壓對手的一個工具);

3. 績效是幹出來的,不是考出來的(我們是有時間評績效、考績效,卻沒有時間幹績效);

4. 從績效下達到績效承諾轉變(下達是自上而下的,承諾是自下而上的;華為就是一個承諾者,是下級給上級承諾);

5. 考核週期拉長(華為早期是月度考核後來是季度考核,現在是半年度考核為主);

6. 從關注個體績效到重視團隊績效;

7. 考核比例分佈由過去的向右變成了向左(剛性十足的績效考核目標給員工的創新會造成影響);

8. 強調溝通、回饋、改進……

留人——對薪酬管理的反思

一、靠什麼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事業留人

基於貢獻給報酬。在薪酬管理上我們要注意一個重要的轉化,過去是“評價分配製”,先考核然後切蛋糕。現在我們提出“獲取分享制”,這已經成為公司價值分配的新理念,企業要從“給人(人得要素)發工資”轉向“給事(績效結果)發工資”,要敢於給員工物質表彰,導向衝鋒,激發員工活力,公司就一定會持續發展。

人所有細胞都被啟動,這個人就不會衰落,拿什麼啟動?合理規劃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社會保障是基礎,“獲取分享制”是一個個的發動機。

華為給員工的報酬是以他的貢獻大小和任職能力為依據,不會以員工的學歷、工齡和職稱,以及內部“公關”做得好支付任何報酬,認知不能成為任職的要素,必須看態度、貢獻。

薪酬戰略構成要素。市場:根據與市場價格相適應的技能、知識與經驗付酬;職位:根據職位大小付酬;績效:根據績效目標的達成情況付酬;素質與價值觀:獎酬對價值觀的認可度及作出的傑出貢獻所需的理想行為。下面的圖可以看得更清晰。

如何留人。我簡單總結了一下:“以理想主義為旗幟、以實用主義為原則、以拿來主義為手段”;“以文化為紐帶、以制度為核心、以利益為基礎”;“非物質激勵:如水,如母愛,溫暖;物質激勵:如山,如父愛,厚重”;“用資本主義方式創造價值、用社會主義方式分配價值”。

所以,當我們知道哪些是促使公司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也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薪酬政策去管理他,即可以通過薪酬政策來調節關鍵的成功因素。

二、如何打造金剛石——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反思

怎樣使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有力量?這個才是核心。時間關係不一一去展開,其中有幾點:

1. 人力資源管理要由“石墨”轉向“金剛石”;

2. 由“孤島化”、“攤大餅”、“機無力”轉向體系、整體的構建;

3. 關於幹部管理:幹部管理應該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幹部的選用育留;

4. 關於組織氛圍管理:文化管未來、氛圍管當下;

5. 關於組織能力管理:是素質模型,還是任職資格;

6. 關於員工管理:統一意志,自由靈魂;

7. 關於“80”後管理:哈哈,呵呵;

8. 關於知識管理:把知識份子變成戰士與戰馬,而不是奴才與奴隸。

三、如何充滿活力——對機制的反思

關於活力問題,這個就是“金剛石”。它的三個模組是相互支撐的,內部連接的,而且是有邏輯。要變成一家有活力的企業,需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這直接關係到一個企業的活力和機制。(如圖)

朱熹言:治國之三要: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我認為治企之三要是:曰幹部,曰激勵,曰約束。

唐太宗說,國家大事就是唯賞與罰(激勵和約束)的問題,企業大事同樣如此。賞當其勞,有能者自進;罰當其責,無能者鹹退。

今天論壇的題目是中國企業需向生而生,需要生的願望,需要生的外部環境,更需要生和長的能力,還需要生長的機制與活力。謝謝大家!

● ● ●

關注“商業評論精選”,掃盡管理強文

如果喜歡我們,請選擇“置頂公眾號”

優惠訂閱《商業評論》雜誌,請戳下圖

通過古人的經驗來識別同路人、來用人、來激勵人、來使用人、來配置人。

中國的古人的用人智慧就是三個字:實驗法。這裡我舉兩個方法:

1. 人心險於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實驗就無以知其究竟

遠則易欺,遠使以觀其忠

近則易狎,近使以觀其敬

煩則難理,煩使以觀其能

卒則難辦,卒使以觀其能

急則易夾,急使以觀其信

財則易貪,委財以觀其仁

危則易變,告危以觀其節

久則易惰,班期2年以觀其則

雜處易淫,派往繁華以觀其色

2. 如何識人用人——諸葛亮識人七觀法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志在何方)

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判斷和反應能力)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眼界學識如何)

告之以禍難觀其勇(是否勇敢堅韌)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能否自製)

送之以利而觀其廉(是否廉正)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信用幾何)

育人——對培訓策略的反思

一、強化開發,而不是培訓

培訓和開發是不一樣的。一些企業有很多培訓課,不分層次,一幫人,請一個名人來講講,忽悠忽悠。這種培訓是無法和系統性培訓相比的,不會有好的效果。

我認為企業更多的應該強化開發,而不是培訓。企業要儘量避免學歷化培訓。

有的企業把自己的高管分批送去讀MBA,公司出錢,獎金照發,讀完了,十幾人當中有兩個回企業就不錯了。

我建議企業強化開發。培訓開發過程當中我們到底開發什麼?不是培訓知識,技術是知識,而是和他職位匹配和他承擔的工作相關的技能。

企業往往重知識的培訓,忽視技能的培訓。老闆可以讀萬卷書,基層人員則應該讀萬遍書而不是讀萬卷,基層人員如果讀萬卷如何安心去提高效率?

我們要建立針對職位、針對工作的培訓體系。很多企業大學搞培訓體系,不瞭解基層的具體業務和職位現狀,設計出的體系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應該反思。

再就是課堂培訓要和實戰結合。記得曾經去夏普參觀他們的培訓學院。夏普的培訓現場像車間一樣,幾乎是縮小的車間,不像我們這樣在課堂。

二、華為“訓戰結合”的經驗

課堂培訓和實戰相結合,是華為提出來了,華為的開發培訓體系提出的理念就是“訓戰結合”。

與一些企業將培訓當作一種人力資源福利不同,華為的課程都是收費的。

華為後備幹部培訓現在已經60多期了,自願報名,教材費自己交,差旅費自出。同時,還要扣除培訓期間的工資,因為這個期間沒有給公司創造價值。

華為的經驗是,適當的收費比不收費的課堂的教學效果好很多,受訓人員重視程度也不一樣。

華為強調培訓開發以技能為主,而非以知識為主,培訓與實戰操作必須一致。

這是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的新思路,華為培訓目標是,“三年從士兵到將軍”。其培訓的關鍵是要提升戰鬥能力,造就具有高能力、認同公司文化、又能夠抱團的隊伍。

華為是按照任職資格建立培訓體系,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案例、固定的講師、固定的教學模式。很多的企業培訓沒有體系,只是一個個模組,一個個孤島。企業如果沒有教學體系,就難以形成系統的技能。

用人——對績效管理的反思

我們知道用人是看績效,今年關於績效管理爭論不小。先是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2004年,《文藝春秋》)在網上瘋傳,造成巨大影響。

之後是《名利場》雜誌作家艾肯沃爾德撰文解密微軟“衰落”,講員工大排名已成為導致人心渙散的主要因素,但沒有明確講是績效主義毀了微軟。對於績效管理的爭論,讓很多企業糾結不堪。

我想撥亂反正,談談我的觀點。

“成果主義”不是“績效主義”。

《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原刊登在日本的《文藝春天》,寫於2004年,那時索尼事業還蒸蒸日上。索尼真正進入衰落期是2008年,那年才出現虧損,2004年就得出了結論是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這個從邏輯上解釋不太清楚。

我查閱了原文,原文章是用“成果主義”,“成果主義”和“績效主義”根本不是一回事。“成果主義”我們理解就是結果導向,只論結果不論過程。

IBM高管陳果甚至認為索尼前CEO斯金格砍掉了天外伺郎負責的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典型的美式管理方法),天外伺郎一怒之下在一本文藝雜誌上寫了篇文章吐槽,沒想到被國內管理界如獲至寶。

索尼自身並沒有將失敗歸結為“績效主義”。說“績效主義”使員工失去了熱情、失去了創新和團體活力值得商榷。看待索尼衰落問題,我們也要到其它佐證。

索尼前CEO斯金格說:“約伯斯想到了,索尼也想到了,但是索尼沒有付出實踐,因為做音樂的CEO不希望看到CD消失。”

像索尼這樣的大型公司如果完全不用績效體系,僅僅依賴員工完全基於內部動力而行動的所謂激情,索尼會死的更快。

索尼真正問題是在績效主義實施前已經埋下了種子,像大多數由盛而衰的偉大公司所共同遭遇的,比如成功導致的對創新的漠視甚至抵制。

我們看一下死掉的公司,都會體現在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對於客戶的傲慢;第二,內部機制的衰退。這兩個才是根本的原因。

我不認為一個績效管理工具就會把一偉大的索尼給毀掉。索尼自己內部的評價也沒有將失敗歸結為績效主義。

華為也曾是去KPI化,而且長達10年。從1987年到1996年,華為沒有考核,甚至連考勤也是沒有。那時候我們在華為調研,華為連考核制度都沒有。華為是在1995年12月,才第一次知道考核的理念。

現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都是做互聯網的人在說,一個互聯網公司幾十人需要什麼KPI。一旦管理幾萬人,十幾萬人,你看需要不需要。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有差異的,這個和互聯網思維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看看華為績效管理的演進歷程:

去KPI化(1987年-1996年/裸化)——無績效考核,無考勤;

人事考核(1995年1月-1998年4月/僵化)——考核是過程(考核內容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業績);

績效考核(1998年4月-2000年10月/優化)——考核是手段(工作績效和工作結果);

績效管理(2000年10月至今/固化)——考核是管理(績效/結果與取得績效的過程)。

績效管理≠KPI。摩托摩拉有三個公式:企業=產品+服務;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企業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怎麼管人?績效。真正管人實際上是績效管理。但是,績效管理不等於KPI。績效管理是一套管理體系,KPI是一個指標。我們很多人連KPI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KPI?KPI是關鍵成功要素,而不是指標。

管事憑效果,管人憑考核。海爾張瑞敏當年說過一句話,管事看效果,管人靠考核。

我的同事看到了說,那一套體系都是基於指標。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如果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再簡單講,可衡量就可管理。可衡量就是我們講的績效管理,是一個評價體系,而KPI是管理體系的一個評價工具。我不認為績效主義是錯的。

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就是績效。企業是一個功利組織,作為功利組織來講其實就是功和利;功就是我們的能力、功夫,利就是利益。即企業的本質決定——功利。

像管理的本質決定效率、經營的本質決定贏利、員工的使命決定付出、競爭的本質決定價格、客戶的需求決定價值、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投入與產出……這些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們不需要論證。

績效在企業中一定是管理核心,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市場經濟不同情弱者,一個企業想活的長一些,做的大一些,還是應該回歸到績效。

企業家說績效。郭士納說:“最優秀的公司領導人會給自己的公司帶來高績效的公司文化。擁有高績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業領域的贏家,而且該公司的員工對公司的忠誠程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願到其它任何公司。”

再看微軟是怎麼說的:“微軟的績效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形成內部競爭,保持有關對績效評定的焦慮,驅使員工自覺地追求超越自己和他人。”

再看韋爾奇的“數一數二:活力曲線,幹部四象限”,一個是價值觀緯度,一個是績效緯度,這GE是作為選發幹部和淘汰幹部的兩個核心的評價體系。

任正非則講,華為不會去KPI化(他今年在9月份還在講),必須“根據當期產量多少來確定基本評價(KPI),根據對土壤未來肥沃的改造來確定戰略貢獻,兩者要兼顧,沒有當期貢獻就沒有薪酬包,沒有戰略貢獻就不能提拔”。

我對績效管理持有的9個觀點。績效管理是令人討厭,但它是有效的。對於任何一個組織人數超過一定規模的人數來講是不可替代,我們還沒有找到可以替代績效管理的更好的管理工具。

對於績效管理我的觀點是:

1. 支撐戰略目標的實現;

2. 將組織目標轉化(分解)成部門、團隊、個人目標;

3. 説明澄清組織目標;

4. 傳遞壓力,啟動組織;

5. 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績效不斷得到提升;

6. 是管理者必備的管理工具,有助於提升管理能力;

7. 鼓勵員工進行績效管理;

8. 績效管理就是管理;

9. 是人力資源管理價值鏈的重要構成環節。

舉華為績效考核的例子(見下表)。我們可以看到指標不重要。考的是三個方面:1. 結果目標高績效;2. 措施執行力;3. 團隊。華為高績效是考出來的,華為執行力強也是考出來的,狼性也是考出來。

華為PBC考核表式

本季度參與的跨部門專案

投入程度

投入時間

扮演角色

專案主管

職位應負責任或部門總目標或KPI

個人承諾與計畫

結果目標承諾:

結果:

執行措施承諾:

結果:

團隊合作承諾:

結果:

優秀的企業文化也是考出來的。華為對文化也是要考核,我們再看看華為在文化考核方面的案例——

A.考核的依據:(文化理念):責任意識、創新理念、敬業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

B.考核的目的(企業管理實踐):勞動態度考核;

C.考核內容:①基本行為準則②責任心③敬業精神④奉獻精神⑤團隊精神;

D.達成的目標:考核結果與退休金、晉升和機會分配直接掛鉤,並作為確定工資、獎金和股金的依據。

古語有雲,“潤物細無聲”,文化落地不是靠《華為基本法》這個文本大綱,不是靠任正非的講話,不是靠舉辦幾場文化活動,而是靠制度的支撐。

優秀文化不是弘揚出來的,是考出來的。通過考核這種工具,使文化能夠由嘴上到手上,由牆上到地上。否則,文化永遠像一隻幽靈飄蕩在企業當中。

績效是幹出來的。關於績效考核我有一些建議希望大家去思考:

1. KPI比平衡計分卡更適合,我們無法用一個平衡的工具來評價不平衡的發展路徑;

2. 360度考核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360度考核無責任主體、考錯了也無人承擔責任,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是首先打擊敵人,360度考核很容易變成了打壓對手的一個工具);

3. 績效是幹出來的,不是考出來的(我們是有時間評績效、考績效,卻沒有時間幹績效);

4. 從績效下達到績效承諾轉變(下達是自上而下的,承諾是自下而上的;華為就是一個承諾者,是下級給上級承諾);

5. 考核週期拉長(華為早期是月度考核後來是季度考核,現在是半年度考核為主);

6. 從關注個體績效到重視團隊績效;

7. 考核比例分佈由過去的向右變成了向左(剛性十足的績效考核目標給員工的創新會造成影響);

8. 強調溝通、回饋、改進……

留人——對薪酬管理的反思

一、靠什麼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事業留人

基於貢獻給報酬。在薪酬管理上我們要注意一個重要的轉化,過去是“評價分配製”,先考核然後切蛋糕。現在我們提出“獲取分享制”,這已經成為公司價值分配的新理念,企業要從“給人(人得要素)發工資”轉向“給事(績效結果)發工資”,要敢於給員工物質表彰,導向衝鋒,激發員工活力,公司就一定會持續發展。

人所有細胞都被啟動,這個人就不會衰落,拿什麼啟動?合理規劃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社會保障是基礎,“獲取分享制”是一個個的發動機。

華為給員工的報酬是以他的貢獻大小和任職能力為依據,不會以員工的學歷、工齡和職稱,以及內部“公關”做得好支付任何報酬,認知不能成為任職的要素,必須看態度、貢獻。

薪酬戰略構成要素。市場:根據與市場價格相適應的技能、知識與經驗付酬;職位:根據職位大小付酬;績效:根據績效目標的達成情況付酬;素質與價值觀:獎酬對價值觀的認可度及作出的傑出貢獻所需的理想行為。下面的圖可以看得更清晰。

如何留人。我簡單總結了一下:“以理想主義為旗幟、以實用主義為原則、以拿來主義為手段”;“以文化為紐帶、以制度為核心、以利益為基礎”;“非物質激勵:如水,如母愛,溫暖;物質激勵:如山,如父愛,厚重”;“用資本主義方式創造價值、用社會主義方式分配價值”。

所以,當我們知道哪些是促使公司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也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薪酬政策去管理他,即可以通過薪酬政策來調節關鍵的成功因素。

二、如何打造金剛石——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反思

怎樣使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有力量?這個才是核心。時間關係不一一去展開,其中有幾點:

1. 人力資源管理要由“石墨”轉向“金剛石”;

2. 由“孤島化”、“攤大餅”、“機無力”轉向體系、整體的構建;

3. 關於幹部管理:幹部管理應該形成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幹部的選用育留;

4. 關於組織氛圍管理:文化管未來、氛圍管當下;

5. 關於組織能力管理:是素質模型,還是任職資格;

6. 關於員工管理:統一意志,自由靈魂;

7. 關於“80”後管理:哈哈,呵呵;

8. 關於知識管理:把知識份子變成戰士與戰馬,而不是奴才與奴隸。

三、如何充滿活力——對機制的反思

關於活力問題,這個就是“金剛石”。它的三個模組是相互支撐的,內部連接的,而且是有邏輯。要變成一家有活力的企業,需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這直接關係到一個企業的活力和機制。(如圖)

朱熹言:治國之三要: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我認為治企之三要是:曰幹部,曰激勵,曰約束。

唐太宗說,國家大事就是唯賞與罰(激勵和約束)的問題,企業大事同樣如此。賞當其勞,有能者自進;罰當其責,無能者鹹退。

今天論壇的題目是中國企業需向生而生,需要生的願望,需要生的外部環境,更需要生和長的能力,還需要生長的機制與活力。謝謝大家!

● ● ●

關注“商業評論精選”,掃盡管理強文

如果喜歡我們,請選擇“置頂公眾號”

優惠訂閱《商業評論》雜誌,請戳下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