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機設:MIA 高達SEED 黃昏魔彈 專用金恩

原作者:Captonblaed 文章轉自模動力

CE.68年, 由於在糧食自主生產、自治權與貿易自主權等問題上與理事國集團反目, 面對理事國集團以武力進行示威行動,

由調整者組成的殖民地國家PLANT也開始擴張軍備, 積極備戰。

面對在物理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的理事國集團的威懾, PLANT方面亦早早地在63年就由旗下的武裝組織“自由條約黃道同盟”(紮夫特)負責, 委託國內的阿西莫夫局開始了空間用機動兵器的軍事化研發。

研發工作爭分奪秒地進行, 由於借鑒了當年遠征木星的齊奧爾科夫斯基號提供外骨骼動力服技術(這也是為什麼MS會高度擬人化), 以此為基礎, 開發團隊只花了兩年的功夫就從試作階段突破到了實用階段, 完成的實戰型初號機是真正能夠投入戰鬥的作戰兵器, 也就是YMF-01B金恩原型機。

原型機在設計上並沒有正式量產型那標誌性的頭部天線, 而且在當時普遍認為頭部獨眼式感測器區域的強度不足, 因此加裝了支撐杆。 另外在此時, 已經考慮到空間戰所需的推進力, 在背後加裝了大型背包推進器(是否有考慮到重力下運用有待商榷)。 不過這部分元件尚處於雛形階段, 裝甲覆蓋不足。 防護、通訊都不足以應對高強度作戰, 因此原型機即便投入實戰, 也只是用於殖民地防衛等任務。

即便如此, MS作為一款宇宙空間用機動兵器的先進性, 在之後與理事國集團鎮壓部隊的作戰中表現得是淋漓盡致。 本就數量占少數的MS部隊不但壓制了以MA為主的鎮壓部隊,

還一口氣驅逐了理事國的宇宙艦隊。

在對PLANT問題上已現疲軟之態的理事國集團, 在“哥白尼悲劇”之後由大西洋聯邦牽頭成立了“地球聯合”, 將其正式取代, 並正式對PLANT宣戰。

鑒於爆發大規模戰爭已是板上釘釘了, 為了能夠滿足紮夫特軍方的運用需求, 海因萊茵、阿西莫夫等軍事設計局聯手在YMF-01B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 在邁烏斯市完成了性能更高且更適合大規模量產的ZGMF-1017機動金恩(而原型機也更改了番號, 退居二線成為了訓練機)。 相比起原型機, 正式生產型金恩實現了實戰特化機種生產線的運作。

CE.70年, 地球圈的局勢日益惡化, 面對來自地球聯合的宣戰, PLANT正式量產金恩的目的已並非是本土防衛之用, 更關係到這場獨立戰爭的勝利。

地球聯合的軍事實力在兩方面具備優勢:1、物理量;2、MA擅長宇宙空間作戰。 前者是殖民地國家的硬傷, 想要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那麼, 在實際作戰中, 如何能獲得比MA更強的機動性、運動性、火力、整備性、續航性, 才是技術人員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不過,單單只是兵考慮器的性能還不夠,伴隨戰鬥機、戰車以及MS而誕生的駕駛員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在舊世紀的一戰中,通常將擊落5架敵機的飛行員評定為王牌飛行員。在CE時代,由於MS取代了戰鬥機、戰車的功能,在大戰爆發後大量投入地球圈幾乎所有的戰場,進而也就湧現出了一批獲得豐厚戰果的王牌駕駛員。

“黃昏魔彈”米蓋爾·艾曼就是其中之一。

米蓋爾可以說是少數在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中能擁有特殊塗裝專用機的綠衣駕駛員。在世界樹、安迪米翁等戰役中表現突出的勞·盧·克魯澤隊得到嘉獎(克魯澤本人則授勳星雲勳章,阿斯蘭一直到馬紹爾群島擊破強襲才得授),配發了當時最新銳的納斯卡級高速艦“菲薩留斯號”。

而相比在新星攻防戰之後才報到的阿斯蘭、伊紮克等新人,米蓋爾則早早地已是克魯澤隊的資深老兵了。安迪米翁戰役結束後,克魯澤隊在接收了新型戰艦後,很快也得到了一台經過特殊調整的ZGMF-1017金恩,並交到了當時隊中名聲大噪的米蓋爾手上。

這台日後被稱作是“黃昏魔彈專用機”的金恩外形設計與同型機基本無異,最為顯著的外觀特徵特意是施加了鮮豔的橙色塗裝。這在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時期,是非常罕見的特例。

紮夫特正規軍中出現過特殊配色普通型金恩的,印象裡只有克魯澤和英雄威亞。

能夠讓高層允許他這麼做的原因無從得知。

本機的全高、淨重與與普通版本別無二致,頭部採用自YMF-01B時期就確定下來的獨眼式感測器。

多虧了可動式滑軌技術,獨眼感測器本身是可以活動的,選用的零件,亦是海因萊茵局根據前線的回饋重新設計的高規格版本。配合頸部的可動關節,將捕捉的影像回饋到三位一體的顯示幕上,駕駛員即便處於狹窄的駕駛艙內,依然保證能夠獲得較為可觀的視野。

為了保證即便換乘也能迅速上手,本機駕駛艙格局保持不變(部分進行了微調,比如OS),三面環繞駕駛員的光學顯示幕,然後無論是操作面板、操縱杆、推進踏板等等依然延續了制式版本的簡易佈局。

本機的頭冠維持了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制式機種普遍採用的,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型翎羽狀天線。實際上作為通訊裝置完全不需要設計得如此之大,和背包推進器的翼狀噴射器一樣,很明顯設計當局是在刻意模仿舊時代中世紀的騎士風格。這種外觀美感的崇拜意識在後來設計ZGMF-515西古時,愈發的變本加厲。

本機的結構設計優先注重防護性,其次才是速度與機動性。本機加厚的裝甲足以耐受住線性加農炮(梅比烏斯與線性戰車均以此為武器),為進一步強化耐彈性,在頭部、肩膀、手腕腰部等處的裝甲採用了弧形曲面,即便是遠距離直接命中,也無法造成太大的傷害。

至於加厚裝甲帶來的速度、反應下降的問題,則通過將推進、探測系統的規格提高的方式來彌補。本機的探測系統採用的是戰艦級的標準雷達探測裝置,雖然在中子干擾嚴重的狀態下探測性能有限,不過在高強度的機動作戰中也能夠發揮出更高的戰場情報搜集能力。

在當時,最好的MS、戰艦用推進系統首推凡爾納設計局。為求能讓本機的推進系統能有質的提升,凡爾納局將正在研製的次時代噴射引擎相關技術投入到本機的改良計畫裡。

這當然也有為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新技術找測試平臺的意圖在內,之後在開發ZGMF-1017M高機動型金恩時,收穫了來自本機的技術回饋。

金恩系列是以宇宙作業用裝甲動力服為基礎而開發的,採用的是高度擬人化得五指機械手。為了保證五根手指的握持能力,本機強化了手腕部分。另外,複雜的膝關節也保證了腿部的高運動性。

腳部在設計時預先考慮到了接地性的問題,所以前腳掌與後腳掌分割開來,各自獨立可活動。如果在高低錯綜崎嶇不平的地形活動,這種設計確實能夠讓機體在步行時保持平衡。

不過,本機並沒有像高機動型那樣追加額外的腿部高機動輔助引擎,本機在實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高機動性,是整體推進裝置的高規格化與駕駛員技術加成所得到的。

這種強化內裝的方式省去了追加多餘外掛裝備的功夫,但由於運作強度過高的關係,損耗率大幅提升,零件壽命縮短。並且,強行提升性能的結果,也帶來了整備難度的增加。幸運的是,本機擁有一支專屬的整備團隊“DEFRÖCK”負責機體的維護。也許是整備人員和負責的機體一樣有個性的緣故,會通過將DEFRÖCK或是DF+字樣的標誌噴塗在左肩與左小腿上,彰顯存在感。

而米蓋爾本人的識別標誌則噴塗在右肩上,是一個骷髏+兩根交叉骨的圖案。這種類型的標誌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時代的海盜,作用是將恐懼化作利箭,深深地攝入獵物的心底,起到恐嚇、震懾的作用。

武裝

MMI-M8A3 76mm Heavy Assault Machine Gun/76毫米重突擊機槍

在光束兵器小型化實現以前,76毫米重突擊機槍無疑是性能最為流行普遍的MS用攜行武器。

作為本機的標準主武器,M8A3型重突擊機槍在不影響威力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其小型化。限制武器尺寸是考慮到作戰過程中本機能騰出左手使用其它武器(譬如重斬刀),以及單手射擊也能保證穩定的火力輸出。

M8A3型設計兩種設計模式——全自動與半自動相容,也就是說可以視情況選擇較為精准的單發點射,或是注重火力覆蓋的連發攢射,兩者之間自由切換。

另外,M8A3型的彈匣位於槍身中後部,形狀彎曲,這是為迎合槍彈的錐度,提高給彈時的可靠性,不易卡克。同時,設計成彎形也更節省空間,增加容彈量,槍身整體也不會因此而變得太高影響攜帶、射擊。

為求單機作戰時間最大化,通常都會攜帶多個彈匣以供備用。

MA-M3 HeavyBlade/MA-M3型重斬刀

這款M3型重斬刀的開發工作,可以說幾乎與金恩是同步展開的。也就是說,在更早的時候重斬刀就已經被決定了作為標配格鬥武器的命運了。

手持軍刀式樣化的決定,同樣也是受到人形兵器具備靈活的機械臂這一點的影響,同時設計成著脫方式來裝備,也簡化了拿取的難度。

這一款重斬刀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次大戰中,紮夫特軍產量最大的MS用格鬥武器了。在光束軍刀完成以前,重斬刀幾乎就是格鬥武器的代稱。

幾乎不消耗能量,沒有彈藥耗盡的問題,握持與攜帶便捷……在以分子加工技術為傲的MA社手中精心研製的這把利劍,成功擁有了符合預想的優秀切斷力。

本機曾以M3型重斬刀輕易貫穿了同類型機的正面裝甲。大型的寬刃實體劍依靠其重量,就對切割強度有加成的效果。突刺、切割、劈砍能力均屬上佳,在聯合軍梅比烏斯、強襲短劍等未搭載PS裝甲機的駕駛員看來,絕對是言之色變的一款可怕武器。

Custom Shield/專用護盾

在ZGMF-X系列出現以前,紮夫特軍並沒有實質上配備標準護盾的先例。即便是類似ZGMF-515西古裝備的那種攻盾,實質上也是以武器掛架為優先考量來設計的,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護盾”。

而作為特別情況特別對待的本機,作為王牌專用機體,設計人員在盡可能強化其戰鬥力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經常處於第一線作戰時的安全問題。

即便是肩負著鼓舞前線士氣的責任,也不能讓寶貴的王牌駕駛員輕易血灑長空。因此,開發團隊破例獲得了為本機追加一具專用機動護盾的許可權。

雖然只是一塊技術層面上相對簡單的加厚裝甲,不過在預想到對光束的防禦對策後,護盾表面也施加了耐光束的特殊處理,理論上無論是實彈還是光束都能有效防禦。也由於更換了高規格推進裝置的關係,使得即便本機多了這數噸的額外負重,依然沒有對機動性造成過多的影響。

PS:本機可以沿用一切同類型機種的通用武裝,

M68型“豹”三連裝導彈發射巢、

有“D裝備”外號的M66型“啄木鳥”二連裝短程導彈發射器

MS用光束兵器的先驅,M69型“象改”特火重粒子炮、

M68型“貓”500毫米無後坐力炮,都是可以正常使用沒有阻礙的。

這款MIA我入手良久了

之前在普通型與魔蛋之間猶豫了半天,無非是500毫米巴祖卡和特火重粒子炮的取捨——當然,最後還是屈服於魔蛋的個人魅力。畢竟是大破過BUG劾的男人啊,試問除了魔蛋,索西斯,卡納德,紳士汪外(誒,還蠻多的23333),還有誰做到過。

感謝某位前輩的評測,讓我在入手前對這款MIA的素質能有一定的瞭解(看的是普通型)

不過入手後就發現,特火重粒子炮口是彎的,比較囧。

我入的MIA幾乎每一款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問題,如果是彎在一些修復難度較高的部位,就很讓人頭痛了。

我之前曾經說過,種系早期一批HG裡,GINN的素質是一流的。不過,早期套件一來可動較渣,二來GINN頸部關節設計較為失敗,方孔大手審美實在是不能,再加上重斬刀的零分色,你還不如不給呢…………

於是,我期待了很多年的R魂版GINN。從10年8月開始,種系開始登陸R魂起,我就開始期盼。然後到GAT五小強推出、ZGMF-X三機推出後,GINN還是一點消息也沒有……

絕望了,R魂一點都不重視我的所愛(是你的愛太冷門了)。

於是我放眼其它成品系列,希望能找到替代品。

好像除了MIA就沒別的可動成品重視過GINN了……竟然連HCM都輕視它,CE渣古的存在啊。

好在MIA的塗裝不錯,再也不用為光溜溜的塑膠感煩惱了。

1/170小於HG,不過總算還沒小到1/200那麼極限,可以接受。

過軟的重斬刀拍完我就收起來了,以後把玩就用HG版。格鬥武器怎麼可以軟綿綿,會被人聯合笑話的好嗎233333。

重機槍塗裝點個贊,香蕉彈匣會尊重原設分色這點始料未及。武器厚度的關係,即便材質一樣,也不會像刀子那樣軟得不像話。

特火重粒子炮嘛,雖然細節夠了,尺寸也大到讓HG扛也不會違和的程度……不過彎曲的炮嘴還是不能忍,所以我都懶得上照了。

所以說,MIA決不能有需要做薄的零件,和比較複雜細小的結構,否則就會變成橡皮泥樣的悲劇存在。

拋開大炮和刀子,這款MIA我還是很滿意的。塗裝、可動、配件都是勝過了HG,價格只有R魂的一半(當然尺寸也差不多只有人家的一半2333)。

接下來如果我還有時間和心情,可能會試試MIA的蓋茨。畢竟是號稱第一部最強量產,和勇士一樣悲劇的晚登場,有必要挽尊一下,不是麼23333。

那麼這一期也到此結束了,存了這麼久的東西終於發出來了,心情無比釋然(不要把興趣當任務做啊喂)。感謝各位的觀帖,如果能回復一下讓我看到你的存在,那就更好了23333。

那麼我們下一期見,我爭取把難產的某蛋蛋相關帖給搞定~~(信心不大)

小編語:在SEED的開頭,米蓋爾的專用金恩被藍異端打壞了,所以開了普通機體出戰,然後稱為基神首殺,如果不是這樣的,可能SEED要改寫了,呵呵~~

不過,單單只是兵考慮器的性能還不夠,伴隨戰鬥機、戰車以及MS而誕生的駕駛員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在舊世紀的一戰中,通常將擊落5架敵機的飛行員評定為王牌飛行員。在CE時代,由於MS取代了戰鬥機、戰車的功能,在大戰爆發後大量投入地球圈幾乎所有的戰場,進而也就湧現出了一批獲得豐厚戰果的王牌駕駛員。

“黃昏魔彈”米蓋爾·艾曼就是其中之一。

米蓋爾可以說是少數在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中能擁有特殊塗裝專用機的綠衣駕駛員。在世界樹、安迪米翁等戰役中表現突出的勞·盧·克魯澤隊得到嘉獎(克魯澤本人則授勳星雲勳章,阿斯蘭一直到馬紹爾群島擊破強襲才得授),配發了當時最新銳的納斯卡級高速艦“菲薩留斯號”。

而相比在新星攻防戰之後才報到的阿斯蘭、伊紮克等新人,米蓋爾則早早地已是克魯澤隊的資深老兵了。安迪米翁戰役結束後,克魯澤隊在接收了新型戰艦後,很快也得到了一台經過特殊調整的ZGMF-1017金恩,並交到了當時隊中名聲大噪的米蓋爾手上。

這台日後被稱作是“黃昏魔彈專用機”的金恩外形設計與同型機基本無異,最為顯著的外觀特徵特意是施加了鮮豔的橙色塗裝。這在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時期,是非常罕見的特例。

紮夫特正規軍中出現過特殊配色普通型金恩的,印象裡只有克魯澤和英雄威亞。

能夠讓高層允許他這麼做的原因無從得知。

本機的全高、淨重與與普通版本別無二致,頭部採用自YMF-01B時期就確定下來的獨眼式感測器。

多虧了可動式滑軌技術,獨眼感測器本身是可以活動的,選用的零件,亦是海因萊茵局根據前線的回饋重新設計的高規格版本。配合頸部的可動關節,將捕捉的影像回饋到三位一體的顯示幕上,駕駛員即便處於狹窄的駕駛艙內,依然保證能夠獲得較為可觀的視野。

為了保證即便換乘也能迅速上手,本機駕駛艙格局保持不變(部分進行了微調,比如OS),三面環繞駕駛員的光學顯示幕,然後無論是操作面板、操縱杆、推進踏板等等依然延續了制式版本的簡易佈局。

本機的頭冠維持了第一次雅金杜維戰爭制式機種普遍採用的,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型翎羽狀天線。實際上作為通訊裝置完全不需要設計得如此之大,和背包推進器的翼狀噴射器一樣,很明顯設計當局是在刻意模仿舊時代中世紀的騎士風格。這種外觀美感的崇拜意識在後來設計ZGMF-515西古時,愈發的變本加厲。

本機的結構設計優先注重防護性,其次才是速度與機動性。本機加厚的裝甲足以耐受住線性加農炮(梅比烏斯與線性戰車均以此為武器),為進一步強化耐彈性,在頭部、肩膀、手腕腰部等處的裝甲採用了弧形曲面,即便是遠距離直接命中,也無法造成太大的傷害。

至於加厚裝甲帶來的速度、反應下降的問題,則通過將推進、探測系統的規格提高的方式來彌補。本機的探測系統採用的是戰艦級的標準雷達探測裝置,雖然在中子干擾嚴重的狀態下探測性能有限,不過在高強度的機動作戰中也能夠發揮出更高的戰場情報搜集能力。

在當時,最好的MS、戰艦用推進系統首推凡爾納設計局。為求能讓本機的推進系統能有質的提升,凡爾納局將正在研製的次時代噴射引擎相關技術投入到本機的改良計畫裡。

這當然也有為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新技術找測試平臺的意圖在內,之後在開發ZGMF-1017M高機動型金恩時,收穫了來自本機的技術回饋。

金恩系列是以宇宙作業用裝甲動力服為基礎而開發的,採用的是高度擬人化得五指機械手。為了保證五根手指的握持能力,本機強化了手腕部分。另外,複雜的膝關節也保證了腿部的高運動性。

腳部在設計時預先考慮到了接地性的問題,所以前腳掌與後腳掌分割開來,各自獨立可活動。如果在高低錯綜崎嶇不平的地形活動,這種設計確實能夠讓機體在步行時保持平衡。

不過,本機並沒有像高機動型那樣追加額外的腿部高機動輔助引擎,本機在實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高機動性,是整體推進裝置的高規格化與駕駛員技術加成所得到的。

這種強化內裝的方式省去了追加多餘外掛裝備的功夫,但由於運作強度過高的關係,損耗率大幅提升,零件壽命縮短。並且,強行提升性能的結果,也帶來了整備難度的增加。幸運的是,本機擁有一支專屬的整備團隊“DEFRÖCK”負責機體的維護。也許是整備人員和負責的機體一樣有個性的緣故,會通過將DEFRÖCK或是DF+字樣的標誌噴塗在左肩與左小腿上,彰顯存在感。

而米蓋爾本人的識別標誌則噴塗在右肩上,是一個骷髏+兩根交叉骨的圖案。這種類型的標誌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時代的海盜,作用是將恐懼化作利箭,深深地攝入獵物的心底,起到恐嚇、震懾的作用。

武裝

MMI-M8A3 76mm Heavy Assault Machine Gun/76毫米重突擊機槍

在光束兵器小型化實現以前,76毫米重突擊機槍無疑是性能最為流行普遍的MS用攜行武器。

作為本機的標準主武器,M8A3型重突擊機槍在不影響威力的情況下,成功地將其小型化。限制武器尺寸是考慮到作戰過程中本機能騰出左手使用其它武器(譬如重斬刀),以及單手射擊也能保證穩定的火力輸出。

M8A3型設計兩種設計模式——全自動與半自動相容,也就是說可以視情況選擇較為精准的單發點射,或是注重火力覆蓋的連發攢射,兩者之間自由切換。

另外,M8A3型的彈匣位於槍身中後部,形狀彎曲,這是為迎合槍彈的錐度,提高給彈時的可靠性,不易卡克。同時,設計成彎形也更節省空間,增加容彈量,槍身整體也不會因此而變得太高影響攜帶、射擊。

為求單機作戰時間最大化,通常都會攜帶多個彈匣以供備用。

MA-M3 HeavyBlade/MA-M3型重斬刀

這款M3型重斬刀的開發工作,可以說幾乎與金恩是同步展開的。也就是說,在更早的時候重斬刀就已經被決定了作為標配格鬥武器的命運了。

手持軍刀式樣化的決定,同樣也是受到人形兵器具備靈活的機械臂這一點的影響,同時設計成著脫方式來裝備,也簡化了拿取的難度。

這一款重斬刀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次大戰中,紮夫特軍產量最大的MS用格鬥武器了。在光束軍刀完成以前,重斬刀幾乎就是格鬥武器的代稱。

幾乎不消耗能量,沒有彈藥耗盡的問題,握持與攜帶便捷……在以分子加工技術為傲的MA社手中精心研製的這把利劍,成功擁有了符合預想的優秀切斷力。

本機曾以M3型重斬刀輕易貫穿了同類型機的正面裝甲。大型的寬刃實體劍依靠其重量,就對切割強度有加成的效果。突刺、切割、劈砍能力均屬上佳,在聯合軍梅比烏斯、強襲短劍等未搭載PS裝甲機的駕駛員看來,絕對是言之色變的一款可怕武器。

Custom Shield/專用護盾

在ZGMF-X系列出現以前,紮夫特軍並沒有實質上配備標準護盾的先例。即便是類似ZGMF-515西古裝備的那種攻盾,實質上也是以武器掛架為優先考量來設計的,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護盾”。

而作為特別情況特別對待的本機,作為王牌專用機體,設計人員在盡可能強化其戰鬥力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經常處於第一線作戰時的安全問題。

即便是肩負著鼓舞前線士氣的責任,也不能讓寶貴的王牌駕駛員輕易血灑長空。因此,開發團隊破例獲得了為本機追加一具專用機動護盾的許可權。

雖然只是一塊技術層面上相對簡單的加厚裝甲,不過在預想到對光束的防禦對策後,護盾表面也施加了耐光束的特殊處理,理論上無論是實彈還是光束都能有效防禦。也由於更換了高規格推進裝置的關係,使得即便本機多了這數噸的額外負重,依然沒有對機動性造成過多的影響。

PS:本機可以沿用一切同類型機種的通用武裝,

M68型“豹”三連裝導彈發射巢、

有“D裝備”外號的M66型“啄木鳥”二連裝短程導彈發射器

MS用光束兵器的先驅,M69型“象改”特火重粒子炮、

M68型“貓”500毫米無後坐力炮,都是可以正常使用沒有阻礙的。

這款MIA我入手良久了

之前在普通型與魔蛋之間猶豫了半天,無非是500毫米巴祖卡和特火重粒子炮的取捨——當然,最後還是屈服於魔蛋的個人魅力。畢竟是大破過BUG劾的男人啊,試問除了魔蛋,索西斯,卡納德,紳士汪外(誒,還蠻多的23333),還有誰做到過。

感謝某位前輩的評測,讓我在入手前對這款MIA的素質能有一定的瞭解(看的是普通型)

不過入手後就發現,特火重粒子炮口是彎的,比較囧。

我入的MIA幾乎每一款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問題,如果是彎在一些修復難度較高的部位,就很讓人頭痛了。

我之前曾經說過,種系早期一批HG裡,GINN的素質是一流的。不過,早期套件一來可動較渣,二來GINN頸部關節設計較為失敗,方孔大手審美實在是不能,再加上重斬刀的零分色,你還不如不給呢…………

於是,我期待了很多年的R魂版GINN。從10年8月開始,種系開始登陸R魂起,我就開始期盼。然後到GAT五小強推出、ZGMF-X三機推出後,GINN還是一點消息也沒有……

絕望了,R魂一點都不重視我的所愛(是你的愛太冷門了)。

於是我放眼其它成品系列,希望能找到替代品。

好像除了MIA就沒別的可動成品重視過GINN了……竟然連HCM都輕視它,CE渣古的存在啊。

好在MIA的塗裝不錯,再也不用為光溜溜的塑膠感煩惱了。

1/170小於HG,不過總算還沒小到1/200那麼極限,可以接受。

過軟的重斬刀拍完我就收起來了,以後把玩就用HG版。格鬥武器怎麼可以軟綿綿,會被人聯合笑話的好嗎233333。

重機槍塗裝點個贊,香蕉彈匣會尊重原設分色這點始料未及。武器厚度的關係,即便材質一樣,也不會像刀子那樣軟得不像話。

特火重粒子炮嘛,雖然細節夠了,尺寸也大到讓HG扛也不會違和的程度……不過彎曲的炮嘴還是不能忍,所以我都懶得上照了。

所以說,MIA決不能有需要做薄的零件,和比較複雜細小的結構,否則就會變成橡皮泥樣的悲劇存在。

拋開大炮和刀子,這款MIA我還是很滿意的。塗裝、可動、配件都是勝過了HG,價格只有R魂的一半(當然尺寸也差不多只有人家的一半2333)。

接下來如果我還有時間和心情,可能會試試MIA的蓋茨。畢竟是號稱第一部最強量產,和勇士一樣悲劇的晚登場,有必要挽尊一下,不是麼23333。

那麼這一期也到此結束了,存了這麼久的東西終於發出來了,心情無比釋然(不要把興趣當任務做啊喂)。感謝各位的觀帖,如果能回復一下讓我看到你的存在,那就更好了23333。

那麼我們下一期見,我爭取把難產的某蛋蛋相關帖給搞定~~(信心不大)

小編語:在SEED的開頭,米蓋爾的專用金恩被藍異端打壞了,所以開了普通機體出戰,然後稱為基神首殺,如果不是這樣的,可能SEED要改寫了,呵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