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不怕人工智慧搶飯碗 製造業關鍵在於創造力

當談到人工智慧時, 很容易讓人們把這項技術和可能帶來的失業潮聯繫起來, 尤其是近年出現的無人工廠似乎更印證了這個問題。 然而, 事實如何呢?

許多企業家認為, 人工智慧技術並非是在奪取人類的工作機會, 而是重新分配工作崗位, 並且是否引入人工智慧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需酌情考慮。 企業是否具有創造力才是關鍵, 人類不應該因為害怕被搶飯碗而拒絕讓人工智慧進入製造業, 停滯不前恐怕才是失業恐慌的根源。

如今的製造業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轉型, 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對於製造業來說越來越重要。 根據麥肯錫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企業家普遍預期工業4.0將會帶動其收入增長23%, 而80%的企業則預期會對內部的業務營運產生影響。

許多人一直在擔心, 科技的進步會進一步搶奪人類的生存空間, 取代人類成為新一代的生產力。

雲端服務供應商Kenandy CEO Chuck Berger認為, 恐懼只是因為未知觸發, 但依其個人觀點來看, 自動化和人工智慧不會減少工作機會, 而是重新分配工作機會, 並且人類是否會被淘汰則取決於創新能力。 此外, 通過工業4.0可以把製造商和各自運作的工廠與供應商聯接起來, 產生一個無縫、高度緊密互聯的生產和供應商網路, 但這樣的營運模式對於內部技術人員卻是極大的挑戰。 例如, 工程師除了需要知道如何程式設計、操作、修復各種設備機器或IT系統外, 因為聯網的關係, 還需跨界熟知各種網路安全技術來確保通訊間的安全, 不過這並不代表企業應只專注於雇用專業、高學歷的IT工作人員。

除了上述這些條件, 企業還應吸納具有創造性、批判性且能夠解決問題與善於學習的人才。 Chuck Berger認為, 無論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對未來造成什麼影響, 製造商仍然需要人類來工作, 因為人類所擁有的創造力、願景和驅動力是推動製造業的一大動力。 他進一步強調, 企業絕對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的人才才能生存下去。

無獨有偶, 阿裡巴巴馬雲在近日也提出對於人工智慧究竟會不會取代人類而發表看法。 馬雲認為, 科技本就是為了人而存在, 對技術的擔心是部分人類缺乏自信的表現。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 確實會對傳統行業帶來衝擊,

但是同時也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工信部規劃司副巡視員周虎認為, 人工智慧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的焦點, 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了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戰略, 我國也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的發展, 並出臺多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行動計畫和規劃。 當前, 人工智慧領域兩個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一是要處理好人工智慧與勞動就業的關係問題, 替代、互補和創造效應並存。 二是要在法律法規層面加強對人工智慧的審視, 以應對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高度自主化特徵正在對現有法律、法規帶來的嚴峻挑戰。 因此, 我們不必過於憂慮, 應大膽擁抱這種技術革新而帶來的變化, 只有這樣, 新興技術才能更好造福我們人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