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夏令營國內科技文化營受冷落 傳統人文遊嵌入難?

在中國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停下來認真讀報的學生並不多

營員們在騰沖國殤墓園紀念抗日遠征軍

在騰沖地熱公園, 周老師為學生講解“鳥巢”

今年暑假, 由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主辦的2014年青少年科技文化探索交流營, 選擇了讓學生走從昆明-大理-騰沖的線路。 這並不是一條熱門的夏令營線路, 但卻涵蓋了歷史、人文、地理、科普等內容。 如果全程能認真走完, 相信收穫頗豐。

不過, 記者隨團採訪發現, 主辦方用心良苦安排學生瞭解景點背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想讓學生完全投入卻很難, 暴露出新一代學生人文素質亟須啟蒙的現狀。 廣東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周順彬指出,

瞭解世界必須先瞭解國家, 青少年對出國遊學熱不應該盲從。

A從第一天開始, 做好吃苦的準備

“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吃苦, 而不是讓他們出來享受的。 ”所以, 此次夏令營的“待遇”並不高檔。 從出發的第一天開始, 學生便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 第一關是從廣州到昆明24小時的火車旅途。 好在這對活力無比的學生們來說, 並不算太痛苦, 因為在這“無聊”的旅途中, 他們可以認識好多新朋友, 還可以一起激情打機。 “逃離父母的管教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調皮搗蛋的男生表現得較明顯。

為了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 140多人被分成不同的小組, 實行組長負責制, 從最簡單的清點人數、集合等都是集體行動。 這讓看似個體的旅行變得有組織、有紀律。

第一天出行的上午, 就有學生遲到了, 按照規定, 他們必須接受懲罰——請所有人喝可樂。 這一次之後, 沒有人再敢放肆遲到了。

B一路上, 老師忙科普學生忙打機

從昆明到大理, 4個半小時的車程。 記者發現, 跟一般的旅行團差不多, 車上多數學生都是塞著耳機, 不是在聽歌, 就是在打遊戲機, 要不就在呼呼大睡, 沿途的美景都錯過了。 有老師主動讓學生搶答雲南的地理知識, 但大家興致並不高。 “不如唱歌吧!”有人提議。 “唱‘小蘋果’吧!”沒想到, 大家對這首新潮的網路歌曲卻很熟悉, 大膽獻唱。

“我們來談談外星人吧, 假如遇到了外星人該怎麼溝通?”帶隊的梁老師出了個題目, 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剛開始有些冷場, 顯然學生還沒從“自嗨”中出來,

最終還是得按照小組來執行。 三個組長大膽站出來了, “為什麼外國有奧特曼、超人、都教授, 中國沒有”;“我覺得溝通除了語言, 還可以是肢體表達”;“外星人看地球人可能就像我們看螞蟻, 他們來地球不一定就是攻擊……”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營員們開始辯論起來, 車上終於有了科普考察的氣氛。 不過, 還是有學生未能從電子遊戲中抽離出來。 “我很忙, 快輸了!”輪到某學生發言時, 忙著打機的他頭也不抬地回答道。

帶隊老師還是不想學生虛度時光, 沿途經過雲南的不同地區, 地理老師都會及時給學生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比如, 在去往騰沖的山路上, 營員們一次又一次地邂逅美麗的彩虹。 “為什麼在廣州很難看到彩虹呢?”“彩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 學生不一定瞭解答案,但這次在彩虹的照耀下,他們卻找到了答案。

C 線路特別設計,配備專家“講解員”

此次夏令營中,最小的營員是今年準備升二年級的萬松園小學學生吳浩中,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科普夏令營了。從5歲開始,媽媽便帶著他“混”進了這個科普活動中,跟著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學習。

吳浩中的媽媽蔡女士是一名小學副校長,身為老師的她很懂得應該從小給孩子怎樣的“營養”,在她看來,旅遊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課,但她並不滿足于傳統旅行的走馬觀花,她希望孩子能在旅途中開闊眼界,學到知識。

“我對各大旅行社夏令營線路的設計都會進行評估。”蔡女士說,而她之所以連續三年帶著兒子參加科普夏令營,不僅看中其線路的科技含量,還有旅途中有專業權威專家的講解。

廣州市青科協舉辦夏令營至今已經是十五屆了,據介紹,每次出行的線路都經過專家的多次討論才確定,而專家團隊是其他旅行團所不能媲美的。

以此次夏令營為例,140多人分別安排在三部旅遊大巴,每部車上都配有地理或科學老師負責講解,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周順彬老師是主講老師,每到一個景點,他都會充當“講解員”,從路邊一棵小樹的名字,地上的一塊石頭,講到騰沖的地熱現象,再講到了滇西抗戰的歷史。周老師就好像把課堂搬到了現場,給學生生動詳細地分析講解。

在騰沖,營員們還在國殤墓園舉行了一次特殊的活動——悼念滇西抗日戰爭犧牲的遠征軍。營員們臨時組成了儀仗隊,在旅行途中抽空操練,為犧牲的戰士們敬獻花圈。“這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其他夏令營不可能有的項目,我覺得很有意義。”陪同兒子參加夏令營的李女士說。

記者發現,學生們對沿途的地理、科技知識比較感興趣,提出的有些問題甚至考倒了老師,但對民族文化、建築、鄉土風情等較為麻木。比如,在大理古城參觀白族民族多次提到的“三房一照壁”,多數學生並不太留心;還有學生在天龍八部城參觀時表現出對金庸小說的陌生等,這都表現出學生對人文教育的冷淡,也反映了亟須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

D有人長見識,有人換地方玩遊戲

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學生很珍惜這難得的夏令營機會。剛剛考上省實天河附中的學生陳雯卉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獨自一人出省旅行。而在這之前的幾年,她的假期幾乎都奉獻給了備戰“小升初”。“以前放假都要補課,今年考上了,終於可以鬆口氣出來玩了。”

陳雯卉說,出來旅行有不同的感受。“以前都是書本說什麼就信什麼,背誦什麼,這次出來總算自己看到了。”她告訴記者,這是她開啟夏令營生活的第一次嘗試,先瞭解國內文化,再考慮出國旅遊。

後樂園小學學生蒲昊是一名足球小健將,從四年級開始踢足球,到現在才兩年就拿過不少獎項,今年還要到巴西去參加比賽。這次也是他自己第一次一個人跟團旅行,但他卻表現得很老到,“以後我可能經常要出外,所以這是對我獨立自主的一種鍛煉。”

不過,記者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目的。有學生告訴記者,其實他們想出來參加夏令營有三大理由:一是逃離父母的管教;二是找吃找玩;三是來睡覺的。

的確,有不少中學生無心聽講解,每到一個地方,還沒怎麼看清楚,就四處找個地方坐下來,繼續玩遊戲。有這麼一幕令隨行的記者印象深刻:在騰沖和順古鎮的和順圖書館,好幾個學生並沒有被那裡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儘管面前擺的是報紙,但他們手裡拿的是手機,眼睛盯的也是手機螢幕。“這真是網路、手機給這一代人帶來的禍害。”有老師如是感言。

E國內科技文化營淡過出國遊學

相比動輒三四萬的出國遊學營,國內不少科技文化夏令營,價格並不算高,但卻越來越不吃香。記者在不少景區看到,類似廣州市青科協組織的探訪西南文化歷史景點的團隊並不多見。

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兩年,出國遊學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必備節目,而他們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今後的留學鋪路。而對國內景點,不少家長則認為大同小異,從書本上掌握了即可。

對於今年組織的西南考察線路,主辦方有關負責人坦言有壓力,“往年組織去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等地,有很多學生報名,但今年西南線的三個營總共才400多人,這說明學生對這條線路不太熱情。”不過,在主辦方看來,此次夏令營涵蓋了歷史、人文、地理、天文等方面,學生可以瞭解到民族文化、地熱現象、中國遠征軍歷史等知識,含金量很高。“我們的主旨是想讓學生走出課本,瞭解歷史,感受文化,讓旅遊成為真正的第二課堂。”

“要瞭解世界必須先瞭解國家。”周順彬老師認為,現時很多學生都想著出國,但可能連國家基本的國情、歷史、地理都不懂,這是很可悲的,“學生多走出課堂,看看祖國河山很有必要的”。

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國內線路之所以受“冷落”,跟現代旅遊工業化有關,沒有重視為學生夏令營提供專有的特殊服務,“大路化”的景點設置難以吸引學生。而相比較國外的夏令營,由於有專業的遊學機構進行安排和策劃,更加能夠迎合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學生不一定瞭解答案,但這次在彩虹的照耀下,他們卻找到了答案。

C 線路特別設計,配備專家“講解員”

此次夏令營中,最小的營員是今年準備升二年級的萬松園小學學生吳浩中,這是他第三次參加科普夏令營了。從5歲開始,媽媽便帶著他“混”進了這個科普活動中,跟著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學習。

吳浩中的媽媽蔡女士是一名小學副校長,身為老師的她很懂得應該從小給孩子怎樣的“營養”,在她看來,旅遊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課,但她並不滿足于傳統旅行的走馬觀花,她希望孩子能在旅途中開闊眼界,學到知識。

“我對各大旅行社夏令營線路的設計都會進行評估。”蔡女士說,而她之所以連續三年帶著兒子參加科普夏令營,不僅看中其線路的科技含量,還有旅途中有專業權威專家的講解。

廣州市青科協舉辦夏令營至今已經是十五屆了,據介紹,每次出行的線路都經過專家的多次討論才確定,而專家團隊是其他旅行團所不能媲美的。

以此次夏令營為例,140多人分別安排在三部旅遊大巴,每部車上都配有地理或科學老師負責講解,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周順彬老師是主講老師,每到一個景點,他都會充當“講解員”,從路邊一棵小樹的名字,地上的一塊石頭,講到騰沖的地熱現象,再講到了滇西抗戰的歷史。周老師就好像把課堂搬到了現場,給學生生動詳細地分析講解。

在騰沖,營員們還在國殤墓園舉行了一次特殊的活動——悼念滇西抗日戰爭犧牲的遠征軍。營員們臨時組成了儀仗隊,在旅行途中抽空操練,為犧牲的戰士們敬獻花圈。“這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其他夏令營不可能有的項目,我覺得很有意義。”陪同兒子參加夏令營的李女士說。

記者發現,學生們對沿途的地理、科技知識比較感興趣,提出的有些問題甚至考倒了老師,但對民族文化、建築、鄉土風情等較為麻木。比如,在大理古城參觀白族民族多次提到的“三房一照壁”,多數學生並不太留心;還有學生在天龍八部城參觀時表現出對金庸小說的陌生等,這都表現出學生對人文教育的冷淡,也反映了亟須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

D有人長見識,有人換地方玩遊戲

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學生很珍惜這難得的夏令營機會。剛剛考上省實天河附中的學生陳雯卉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獨自一人出省旅行。而在這之前的幾年,她的假期幾乎都奉獻給了備戰“小升初”。“以前放假都要補課,今年考上了,終於可以鬆口氣出來玩了。”

陳雯卉說,出來旅行有不同的感受。“以前都是書本說什麼就信什麼,背誦什麼,這次出來總算自己看到了。”她告訴記者,這是她開啟夏令營生活的第一次嘗試,先瞭解國內文化,再考慮出國旅遊。

後樂園小學學生蒲昊是一名足球小健將,從四年級開始踢足球,到現在才兩年就拿過不少獎項,今年還要到巴西去參加比賽。這次也是他自己第一次一個人跟團旅行,但他卻表現得很老到,“以後我可能經常要出外,所以這是對我獨立自主的一種鍛煉。”

不過,記者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目的。有學生告訴記者,其實他們想出來參加夏令營有三大理由:一是逃離父母的管教;二是找吃找玩;三是來睡覺的。

的確,有不少中學生無心聽講解,每到一個地方,還沒怎麼看清楚,就四處找個地方坐下來,繼續玩遊戲。有這麼一幕令隨行的記者印象深刻:在騰沖和順古鎮的和順圖書館,好幾個學生並沒有被那裡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儘管面前擺的是報紙,但他們手裡拿的是手機,眼睛盯的也是手機螢幕。“這真是網路、手機給這一代人帶來的禍害。”有老師如是感言。

E國內科技文化營淡過出國遊學

相比動輒三四萬的出國遊學營,國內不少科技文化夏令營,價格並不算高,但卻越來越不吃香。記者在不少景區看到,類似廣州市青科協組織的探訪西南文化歷史景點的團隊並不多見。

記者採訪瞭解到,近兩年,出國遊學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必備節目,而他們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今後的留學鋪路。而對國內景點,不少家長則認為大同小異,從書本上掌握了即可。

對於今年組織的西南考察線路,主辦方有關負責人坦言有壓力,“往年組織去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等地,有很多學生報名,但今年西南線的三個營總共才400多人,這說明學生對這條線路不太熱情。”不過,在主辦方看來,此次夏令營涵蓋了歷史、人文、地理、天文等方面,學生可以瞭解到民族文化、地熱現象、中國遠征軍歷史等知識,含金量很高。“我們的主旨是想讓學生走出課本,瞭解歷史,感受文化,讓旅遊成為真正的第二課堂。”

“要瞭解世界必須先瞭解國家。”周順彬老師認為,現時很多學生都想著出國,但可能連國家基本的國情、歷史、地理都不懂,這是很可悲的,“學生多走出課堂,看看祖國河山很有必要的”。

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國內線路之所以受“冷落”,跟現代旅遊工業化有關,沒有重視為學生夏令營提供專有的特殊服務,“大路化”的景點設置難以吸引學生。而相比較國外的夏令營,由於有專業的遊學機構進行安排和策劃,更加能夠迎合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