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綠色!黔東南這一紀錄片今晚又將登錄央視一套

《地球綠腰帶》

咱們黔東南的小夥伴應該很熟悉了

去年在央視熱播後

小夥伴們為大美黔東南的綠色之美為之驚歎

十九大期間CCTV1《中華民族》欄目將再次播出《地球綠腰帶》

今晚將播出《山之魂》

《地球綠腰帶》分《山之魂》、《水之韻》、《林之歌》、《田之語》四個篇章, 每集時長30分鐘。

梯田是地球上最美的曲線, 它像一條條腰帶飄蕩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嶺之間, 人與自然相映成趣, 在這些梯田包圍中的吊腳樓裡, 居住著創造梯田神話的人們。

雲貴高原大山深處的黔東南地區居著苗族、侗族、布依族、壯族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 他們的先祖因地制宜在高山峻嶺間開墾出了星羅棋佈的梯田。 歷史上, 大山曾阻隔了他們和外面世界的交往, 但卻讓有著千年歷史的稻魚鴨農耕循環系統得以完好保留。 從春季開始犁田翻土, 初夏播種育秧, 秋末採摘糯穀,

到冬季蓄水養田。

在凱裡市的烏利苗寨, 打糍粑和吃糯米飯是苗家人必不可少的飲食傳統。 除了青睞糯稻的苗族之外, 實際上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 這些糯稻還曾以數目可觀的種群, 在糯稻飲食文化圈發展史上書寫了流光溢彩的燦爛詩篇。

阡陌縱橫的線條灑脫流暢, 似行雲流水亦如空穀傳揚的無聲旋律, 低吟淺唱。 以黨扭、加頁、加車等苗寨共同構成的加榜梯田是我國西南地區梯田文化的典型代表。 從江縣的加車苗寨地處加榜梯田的核心地帶, 受交通的影響, 在加榜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申報的前期, 養在深閨人初識的加榜梯田, 此刻不僅在召喚遠方的知音, 其實更在掐指算著梯田人家遊子的歸期。

在貴州黎平的黃崗侗寨, 如果拋去物質上的困擾, 完全從一個外鄉人理想化的眼中來看, 這裡就像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 這是一個遺世而獨立的世外桃源, 一個喧囂世界之外的幻境。

作為男聲侗族大歌原生地的黃崗村, 位於高山河谷地帶, 目前存有大量的耐冷、耐陰、耐爛、耐濕及抗旱等特性的糯禾品種,

香禾糯歷史悠久品質極佳。 這個侗族村寨所在的貴州省東南部山區稻種資源豐富, 有“中國原生態稻作民俗文化之鄉”的美譽。 在這裡, 大面積種植的禾糯不但解決了當地山民的生存溫飽問題, 還與民族節日、婚姻生育、農耕建築、社交祭祀等人類活動緊密相連, 糯禾已經深深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生命血脈和精神世界……

中國侗族農民對於香禾糯的選育保種和生產, 有一套獨特的農藝知識系統, 侗族民間史詩和有關史志文獻記載, 這種傳統生態農藝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在侗族社會裡魚和稻是分不開的, 有魚就有稻, 有稻便有魚。 侗鄉的有些村民甚至認為他們是先有魚後有稻的民族。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 侗鄉很多地區在熟田裡栽種糯禾, 仍然改用傳統耕作辦法, 在稻田裡餵養魚類, 繼續延續魚稻共生結構的耕作方式, 並恢復了在日常生活禮儀中糯穀和魚的精神功用。

在苗嶺山系斗篷山腳下的清水江源頭附近, 布依族山寨翁牛村像一位恬靜的少女千百年來詩意地棲居在這山環水繞的風水寶地。 雲貴高原東麓的黔東南是傳統農具的寶庫和天然博物館。 在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的《東魯王氏農書》中繪圖的農器“粟鋻”與當今苗族收割糯稻稻穗使用的摘禾刀,形制相同。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早已消失的農具在這裡還在默默地發揮著餘熱。 在這裡還可以找到摘禾刀和人拉犁等農具活化石。

梯田不僅是黔東南人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生活的魂魄,千山萬水間,道道梯田正是苗侗人民終生彈奏的心弦,是在外遊子濃濃的鄉愁。

掌上黔東南綜合整理

網路編輯:吳 娟

在這裡還可以找到摘禾刀和人拉犁等農具活化石。

梯田不僅是黔東南人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生活的魂魄,千山萬水間,道道梯田正是苗侗人民終生彈奏的心弦,是在外遊子濃濃的鄉愁。

掌上黔東南綜合整理

網路編輯:吳 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