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昌年產石斑魚苗種兩千多萬尾

“新昌的光唇魚要出名了!”國慶日前夕, 央視7頻道《致富經》欄目攝製組來新拍攝浙江省新昌縣中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光唇魚致富的故事。 目前, 新昌縣養殖光唇魚的企業已經達到12家, 年產苗種2000多萬尾, 商品魚80多噸, 產值2000多萬元, 一個特色鮮明的漁業已經初步成型。

野生資源日益稀少

光唇魚, 俗名石斑魚, 是一種溪流性特色經濟魚類, 屬鯉形目、鯉科、光唇魚屬, 喜歡生活在山澗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激流環境中, 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山區。 石斑魚成魚體長可達15釐米~20釐米, 體側有6條分隔號紋, 形似溪石紋,

體色鮮豔, 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石斑魚肉質細嫩, 味道鮮美, 頗受消費者青睞。

石斑魚是新昌縣的土著魚種, 30多年前, 在新昌江、澄潭江、黃澤江的上游支流中隨處可見。 在溪流中摸石斑魚, 是很多新昌人的兒時記憶。 新昌縣中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慶潮說:“一般是兩個手伸到石頭底下去摸, 憑感覺抓魚;有時候也會拿個榔頭在淺灘上敲石頭, 把底下的魚震昏;小夥伴多的時候, 還用石塊圍起來一個圓形的堰壩, 把裡面的石塊向外丟, 再抓魚。 ”

近年來, 一方面由於河流水質變差, 另一方面由於電毒炸等非法捕魚行為的興起, 讓河流裡的野生石斑魚日漸減少。 新昌縣水利水電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玉明說:“石斑魚對水質要求特別高,

一定要清澈無污染的水才能生長繁育。 ”

科技攻關人工繁育

野生資源的減少, 讓鄉村少年兒童少了戲水摸魚的樂趣, 也減少了一道特色的菜肴。 同時, 還減少了保護水域生態的“清道夫”。 怎麼辦?2006年, 新昌縣決定開展人工繁育技術攻關。

這項科技攻關的任務落到了以張玉明為首的水產技術人員肩上。 張玉明1983年畢業於浙江水產學院淡水漁業專業。 畢業後一直從事水產養殖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 他曾於1995年開始領銜研究泥鰍的繁育技術, 並在國內首創泥鰍催產技術, 取得成功, 在1997年獲得了浙江省漁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完成研究的“閉合迴圈式水產養殖系統水處理技術”也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雖然當時石斑魚人工繁育的技術在國內可說是空白, 但張玉明、石葉忠、朱詠梅、呂益龍等人一面請教大專院校的專家, 一面自己摸索試驗, 開始了艱苦的攻關。 張玉明說:“我們找野生魚種花的時間不少, 都是晚上的時候, 到石門水庫下游等偏遠的地方, 用原始的方式捕撈。 關鍵是不能讓石斑魚有損傷。 ”

通過反復的試驗、比較, 張玉明的團隊終於攻克了難題, 在省內率先成功繁育了石斑魚的苗種。 2011年, “石斑魚苗種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獲得了紹興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技術推廣漸成產業

水產科研的成果有多大用處, 關鍵還是要看老百姓能從中得到多大的實惠。 因此, 新昌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在專注於技術研究的同時,

一直致力於新技術的推廣, 幫助水產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等調整產業結構, 養殖高端水產品。

在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的幫助下, 新昌縣中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09年租用城南鄉潛溪村22畝荒灘開始產業化繁育養殖石斑魚。 3年多時間, 項目緊緊依靠科技進步, 通過標準化建設、規範化管理, 已擁有養殖池9300平方米, 苗種繁育池2500平方米, 年產苗300萬尾, 商品魚30噸, 成為集苗種繁育、商品魚養殖為一體的省級規模化苗種繁育基地。 累計接受縣內外技術諮詢150多人次, 培訓人員120多人次, 帶動了全縣乃至全省的石斑魚產業發展, 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3年11月, 中水公司石斑魚特色精品園被認定為第四批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精品園。

石斑魚自然條件下喜食生長在石塊上的苔蘚及藻類, 在淨化水質方面有著較大作用, 是河道生態修復及資源修復的重要品種。 江河增殖放流的需要和市民對優質魚類的消費需求疊加, 讓石斑魚的苗種和商品魚供不應求。 新昌縣依託核心科技, 迅速形成一個石斑魚人工繁育和商品魚養殖的產業。

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石葉忠說:“新昌縣的石斑魚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在省內獨具特色。 接下來我們準備借鑒‘大佛龍井’品牌模式, 通過合作社連接農村集體和農戶的形式, 開展石斑魚商品魚的深加工研究, 實現抱團發展, 共同打響新昌石斑魚品牌。 ”俞偉波朱詠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