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國人拍了部6分鐘動畫,提升孩子的洞察力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識課

每週日“精品推薦”欄目

分享全球創新教育優質資源與方法

哈佛有一本暢銷書, 名為《為未知而教, 為未來而學》,

書中宣導, 今天的孩子, 必須從小學習通識教育, 以及把各種思維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這其中, 經濟學, 被歐美國家普遍認為是適合從小開始的通識教育的一種, 正因為如此, 美國小學爭相給孩子們開經濟學課堂, 連年長的巴菲特都“返老還童”, 推出以自己為原型的動畫片《巴菲特神秘俱樂部》(點此瞭解)。

今天, 我們再給熱愛思考的中小學生推薦一部趣味動畫, 由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出品, 6分鐘, 帶孩子瞭解6個經濟學原理, 讓孩子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但這只是一個起點, 建議您和孩子看完後, 思考一下,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反映了這些原理?

一、看不見的手

1776年,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觀點:要讓經濟蓬勃發展, 政府需要做的, 就是什麼都不做, 讓人們自由買賣。

所以, 即使沒有政府的干預, 每個人只要想競爭、想賺錢, 市場就會導向積極的發展方向, 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

不過, 持有自由主義觀點的經濟學家哈耶克也提出質疑, 市場自己進行調整不是不行,

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才會達到均衡, 而且很有可能停滯不前。 在調整期間, 人們可能會失去信心, 所以, 這時也要出動政府來幫忙, 也就是所謂“看得見的手”。

二、節約悖論

賺到錢之後, 你會怎麼處理呢?關於“儲蓄和消費哪個更好”, 經濟學家可以說是吵翻天了。

比如,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又跑出來說:“在經濟困難時期, 你應該把錢存到銀行, 這樣, 銀行就可以用來投資——建立新工廠、發展新技術、提高生產力。 ”有更多新行業, 就有更多崗位, 隨著失業率下降, 整個社會的經濟將重回軌道。

這時, 有個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傢伙——凱恩斯很激動地反駁:“政府應該增加支出, 創造工作機會;如果政府勒緊腰帶, 人們和企業不願意花錢, 消費下降, 失業會增加。 ”

因此好像不論怎麼做, 都很難兩全其美——這就是“節約悖論”。

三、菲力浦斯曲線

紐西蘭經濟學家菲爾普斯認為, 當就業率高時, 薪水漲得快, 人們有更多錢去消費, 於是價格上漲, 出現通貨膨脹;反之, 就業率低時, 通貨就會收縮, 這就是菲力浦斯曲線。

不過, 這個曲線也並非經常奏效, 因為不僅政府會看到, 勞動者也會看到。 因此, 每當勞動者看到失業率下降時, 他們也會期待更高的薪水, 造成通貨膨脹, 然後政府就會提供更多崗位。 比如, 70年代就曾出現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非常高的情況, 90年代時,失業率和膨脹率又同時降低。

四、比較優勢原則

任何國家,都害怕被其他國家侵佔本國的市場,因為這實在太不可控了。於是,一些國家試圖自己生產自己必需的產品,提高關稅把外國貨擋在門外。

但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醒我們,國際貿易可以讓所有參與者受益。

原因是,即便一個國家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產品——這被稱為“絕對優勢”,但仍然應該專注于生產最高效的產品,也就是你最擅長生產什麼,就應該生產什麼,而不是去生產看似最划算的東西。

只有這樣,各國才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互相出口富餘的產品,大家都會獲利,實現多贏,這就是“比較優勢原則”。

五、三元悖論

大多數國家之間的跨國貿易,對參與各方都有好處,這也同時意味著各國更難控制本國的財政和匯率,各國政府熱衷於三個目標:

第一,各國希望保持匯率穩定,這樣出口價格不會忽升忽降。

第二,政府希望穩定利率,這樣保證企業更樂於借貸,而不是儲蓄。

第三,各國都希望資本的進入和流出,不會有太多障礙。

但是你無法同時實現這三個目標。

六、理性選擇理論

在影響經濟的所有因素中,最麻煩的就是人。

按照經濟學的預設,我們都是“最大理性人”——當商品價格上升,人們更願意生產它,買的人更少,預期的通脹率上升,他們會要求更高的薪水,如果一國匯率或利率下降,擁有大量資本的人就會試圖將錢轉出去。

各國制定經濟政策就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礎上。遺憾的是,人們並不總是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就出現了類似2007年的借貸危機。

90年代時,失業率和膨脹率又同時降低。

四、比較優勢原則

任何國家,都害怕被其他國家侵佔本國的市場,因為這實在太不可控了。於是,一些國家試圖自己生產自己必需的產品,提高關稅把外國貨擋在門外。

但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醒我們,國際貿易可以讓所有參與者受益。

原因是,即便一個國家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產品——這被稱為“絕對優勢”,但仍然應該專注于生產最高效的產品,也就是你最擅長生產什麼,就應該生產什麼,而不是去生產看似最划算的東西。

只有這樣,各國才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互相出口富餘的產品,大家都會獲利,實現多贏,這就是“比較優勢原則”。

五、三元悖論

大多數國家之間的跨國貿易,對參與各方都有好處,這也同時意味著各國更難控制本國的財政和匯率,各國政府熱衷於三個目標:

第一,各國希望保持匯率穩定,這樣出口價格不會忽升忽降。

第二,政府希望穩定利率,這樣保證企業更樂於借貸,而不是儲蓄。

第三,各國都希望資本的進入和流出,不會有太多障礙。

但是你無法同時實現這三個目標。

六、理性選擇理論

在影響經濟的所有因素中,最麻煩的就是人。

按照經濟學的預設,我們都是“最大理性人”——當商品價格上升,人們更願意生產它,買的人更少,預期的通脹率上升,他們會要求更高的薪水,如果一國匯率或利率下降,擁有大量資本的人就會試圖將錢轉出去。

各國制定經濟政策就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礎上。遺憾的是,人們並不總是做出最好的選擇,所以,就出現了類似2007年的借貸危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