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設計美國“哭牆”的她 竟是林徽因的侄女 曾一句話點醒約伯斯

看到了背後的比爾蓋茨~

這麼多年過去了, 獲得諾貝爾的中國人寥寥可數, 也是紮心了。 一個諾貝爾獎無法囊括華人對世界的貢獻,

因為他們的智慧早已散佈在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就好比華裔建築師林瓔。 在中國, 我們只知道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卻不知道, 她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遠遠高於姑姑林徽因。

她設計的建築遍佈美國大地, 她曾入選美國婦女名人堂, 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 “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奧巴馬曾在白宮為她親自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而同時得獎的人是 比爾·蓋茨夫婦、物理學家霍金......

看到了背後的比爾蓋茨~ 而就在35年前......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 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此刻, 林瓔正站在輿論的洪流裡, 各種批評像箭齊刷刷向她射來, 21歲的她, 成了華盛頓的眾矢之的。

而一切的起因, 都源於那件讓華盛頓險些“分裂”的 冠軍建築設計作品—— 越戰紀念碑。 (乍一看, 兩條黑乎乎的線?)

是不是有幾分神似?

對, 就是這部作品。

當時美國輿論一致認為:美國的越戰紀念碑怎麼能讓一個華裔來設計?就有了那劍拔弩張的一幕。 話還是從頭說起吧, 林瓔雖然從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小城裡長大, 但她是地地道道的華裔, 父母都是華人。 其中, 父親林恒是才女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 這麼說......?對, 她是林徽因的親侄女。

雖然21歲之前都不知道林徽因是自己的姑姑, 但冥冥之中她還是和中國姑姑走上同樣的建築設計這條路, 還同樣考上了耶魯。 21歲那年, 林瓔在耶魯建築學院上大三, 正著手完成一項跟墓地建築相關的作業:用建築來詮釋死亡。 無意間發現越戰紀念碑設計方案的徵集海報, 林瓔想, “何不把它作為畢業設計呢?” 隨後她來到華盛頓考察環境,

看到天空和綠草的那一刻......

美國哭牆

她的思緒像插上了翅膀, “我突然有一股將地面切開的衝動。 ”她想像用小刀在地面切出一道口子, 這道“傷口”正向兩邊延伸, 就像結界隔離開現實和另外那個人類無法觸及的世界。 傷口的上邊, 則印刻著57000多名陣亡者的名字...... “太妙了, 就是這樣的一座紀念碑!”

林瓔說,寶貴的生命為戰爭付出代價,最應被銘記的是人,只有先承認痛苦的存在,才能讓傷口癒合。 在回校的路上, 姑娘早已按捺不住激動快速畫下草圖, 因為看上去太過簡單, 她先是試著加一些別的東西, 想讓設計更精緻些, “不,任何修飾都是畫蛇添足。”.

誰想到呢,得此殊榮的竟是一位在校生。不過,伴隨著冠軍殊榮,接踵而至的卻是...... 這件設計作品讓許多越戰老兵感到不滿: “哪有紀念碑陷到土裡去的,這色調太灰暗了。” 退伍軍人的家屬甚至跑去集會抗議,還辱駡道: “這看上去就像是一道令人羞辱的陰溝,丟臉的破牆、黑色的傷疤!” 一些建築師也開始落井下石地諷刺林瓔: “她真是幸運,不過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能得到冠軍”。 

後來批評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叫囂: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 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林瓔這才明白: “原來不少人之所以反對我的作品, 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個亞裔。”

不過,面對潮水般的憤怒和批評, 年僅21歲的姑娘並沒有“認慫”, 她淡定地面對公眾為設計作品辯護: “這個設計是為了紀念逝者, 不應該摻雜政治、戰爭和罵戰。”

對,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可這些辯護之詞沒能平息民眾的憤怒,國家藝術委員會決定重新組織評審團,結果仍是林瓔的設計為第一名。 最後出資人不幹了,決定把林瓔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建造,喏,第二名的設計長這樣~

第二名的設計長這樣~

出自一位白人設計師,據說符合主旋律。 林瓔耿直地說,“這樣的修改結果 將令她的設計毫無意義, 這樣的塑像就像是在別人的畫像上畫鬍子, 完全是破壞行為。”

“你說說是不是?” “人們努力反對的是一個他們並不瞭解的設計,但大眾真正面對它時,他們會為之哭泣。”她相信,時間自會證明一切。在批評聲的洪流中,她靜默地退出,像個漢子一樣,抄起安全帽,躋著一雙工地鞋,到華盛頓的施工現場監工。

1982年10月,刻著58132名美軍越戰陣亡者名字的紀念碑落成。 “當看到它的那一瞬間,發現和我腦海中的想像相似得驚人。”所有的傷心和委屈仿佛都有了意義。 然而,紀念碑揭幕式上卻沒有任何人提及林瓔的名字。

林瓔在越戰紀念碑落成儀式留影。林瓔站到了熱鬧的背後,像個無名英雄一般悄然離去。 值得在乎的絕不辜負,而那些名和利,於她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我不想撲向成功,只是想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姑娘隨後回到耶魯繼續完成學業,攻讀建築學碩士。

時間的確證明瞭一切。 她設計的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後來成為華盛頓最知名的建築之一, 每年300萬遊客前去瞻仰。

一位越戰老兵曾在大理石碑牆前 停留了2個小時, 細細撫摸上面他認識的那些名字, “我一直想要找一個地方靜靜的悼念我的朋友, 在這裡,我找到了。”

它成了美國的“哭牆”, 那些逝者的朋友、兒女、妻子...... 都在這裡找到了慰藉的出口。 “親愛的,這是我為你寫的信, 你可曾收到了嗎?” “爸爸,這雙靴子你還記得嗎?” “兄弟,我真的很想你。”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 觸摸著碑身上的凹凸,仿佛能和過去的人對話: 少一些戰爭吧, 世上就能少一些妻離子散、生死相隔。 對,只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這正是林瓔設計的初衷, 對於一個設計作品來講, 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共鳴,已然足夠。

兩年後,林瓔憑藉越戰紀念碑 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總統設計獎”。 你知道嗎,林瓔的設計才華, 就連蘋果之父約伯斯也欽佩不已。

林瓔和約伯斯兩人在一次國際設計大會上相識,兩人因為設計理念中的“崇尚簡潔”這一點不謀而合,而成為摯友。據說,聊天的時候,喬幫主居然會害羞...... 或許, 我們現在看到的ipad, 也有林瓔的功勞。 因為當年...... 林瓔:“為啥電腦看上去就像笨重的電視機?幹嘛不把它做得薄一點兒,比如平板的可擕式電腦......” 喬幫主:“嗯,你為我找到了一個新目標”。

喬幫主:更輕薄的平板電腦,我做到了~ 好吧,言歸正傳。 越戰紀念碑之後,林瓔的建築生涯正式開啟。 發現她所有設計的初衷, 都遠離金錢和功利, 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人應該為了金錢才去努力奮鬥? 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概念。”

雖然她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建築設計師,可生活裡的她為人低調,不講究穿著,看起來就像鄰家女孩,有人形容她“總像是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很多國人知道林瓔是因為林徽因,但是她卻用才華,證明了自己獨特的美。 而對於“林徽因的侄女”這個稱謂,她也淡然地說:“過去會告訴我們將來應該怎樣生活,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難怪她父親林恒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不是所謂的標籤,而是實打實的才華。為你打Call,林家姑娘。

就是這樣的一座紀念碑!”

林瓔說,寶貴的生命為戰爭付出代價,最應被銘記的是人,只有先承認痛苦的存在,才能讓傷口癒合。 在回校的路上, 姑娘早已按捺不住激動快速畫下草圖, 因為看上去太過簡單, 她先是試著加一些別的東西, 想讓設計更精緻些, “不,任何修飾都是畫蛇添足。”.

誰想到呢,得此殊榮的竟是一位在校生。不過,伴隨著冠軍殊榮,接踵而至的卻是...... 這件設計作品讓許多越戰老兵感到不滿: “哪有紀念碑陷到土裡去的,這色調太灰暗了。” 退伍軍人的家屬甚至跑去集會抗議,還辱駡道: “這看上去就像是一道令人羞辱的陰溝,丟臉的破牆、黑色的傷疤!” 一些建築師也開始落井下石地諷刺林瓔: “她真是幸運,不過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能得到冠軍”。 

後來批評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叫囂: “我們美國人的紀念碑, 絕對不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 林瓔這才明白: “原來不少人之所以反對我的作品, 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個亞裔。”

不過,面對潮水般的憤怒和批評, 年僅21歲的姑娘並沒有“認慫”, 她淡定地面對公眾為設計作品辯護: “這個設計是為了紀念逝者, 不應該摻雜政治、戰爭和罵戰。”

對,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可這些辯護之詞沒能平息民眾的憤怒,國家藝術委員會決定重新組織評審團,結果仍是林瓔的設計為第一名。 最後出資人不幹了,決定把林瓔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建造,喏,第二名的設計長這樣~

第二名的設計長這樣~

出自一位白人設計師,據說符合主旋律。 林瓔耿直地說,“這樣的修改結果 將令她的設計毫無意義, 這樣的塑像就像是在別人的畫像上畫鬍子, 完全是破壞行為。”

“你說說是不是?” “人們努力反對的是一個他們並不瞭解的設計,但大眾真正面對它時,他們會為之哭泣。”她相信,時間自會證明一切。在批評聲的洪流中,她靜默地退出,像個漢子一樣,抄起安全帽,躋著一雙工地鞋,到華盛頓的施工現場監工。

1982年10月,刻著58132名美軍越戰陣亡者名字的紀念碑落成。 “當看到它的那一瞬間,發現和我腦海中的想像相似得驚人。”所有的傷心和委屈仿佛都有了意義。 然而,紀念碑揭幕式上卻沒有任何人提及林瓔的名字。

林瓔在越戰紀念碑落成儀式留影。林瓔站到了熱鬧的背後,像個無名英雄一般悄然離去。 值得在乎的絕不辜負,而那些名和利,於她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我不想撲向成功,只是想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姑娘隨後回到耶魯繼續完成學業,攻讀建築學碩士。

時間的確證明瞭一切。 她設計的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後來成為華盛頓最知名的建築之一, 每年300萬遊客前去瞻仰。

一位越戰老兵曾在大理石碑牆前 停留了2個小時, 細細撫摸上面他認識的那些名字, “我一直想要找一個地方靜靜的悼念我的朋友, 在這裡,我找到了。”

它成了美國的“哭牆”, 那些逝者的朋友、兒女、妻子...... 都在這裡找到了慰藉的出口。 “親愛的,這是我為你寫的信, 你可曾收到了嗎?” “爸爸,這雙靴子你還記得嗎?” “兄弟,我真的很想你。”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 觸摸著碑身上的凹凸,仿佛能和過去的人對話: 少一些戰爭吧, 世上就能少一些妻離子散、生死相隔。 對,只關乎生命,無關政治, 這正是林瓔設計的初衷, 對於一個設計作品來講, 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共鳴,已然足夠。

兩年後,林瓔憑藉越戰紀念碑 獲得了“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總統設計獎”。 你知道嗎,林瓔的設計才華, 就連蘋果之父約伯斯也欽佩不已。

林瓔和約伯斯兩人在一次國際設計大會上相識,兩人因為設計理念中的“崇尚簡潔”這一點不謀而合,而成為摯友。據說,聊天的時候,喬幫主居然會害羞...... 或許, 我們現在看到的ipad, 也有林瓔的功勞。 因為當年...... 林瓔:“為啥電腦看上去就像笨重的電視機?幹嘛不把它做得薄一點兒,比如平板的可擕式電腦......” 喬幫主:“嗯,你為我找到了一個新目標”。

喬幫主:更輕薄的平板電腦,我做到了~ 好吧,言歸正傳。 越戰紀念碑之後,林瓔的建築生涯正式開啟。 發現她所有設計的初衷, 都遠離金錢和功利, 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人應該為了金錢才去努力奮鬥? 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概念。”

雖然她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建築設計師,可生活裡的她為人低調,不講究穿著,看起來就像鄰家女孩,有人形容她“總像是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很多國人知道林瓔是因為林徽因,但是她卻用才華,證明了自己獨特的美。 而對於“林徽因的侄女”這個稱謂,她也淡然地說:“過去會告訴我們將來應該怎樣生活,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難怪她父親林恒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的,不是所謂的標籤,而是實打實的才華。為你打Call,林家姑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