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優秀的孩子,父母都有這幾種共性

前天晚歸, 社區裡碰到文文媽媽, 一個人悶悶不樂。 一問, 原來吃飯時和孩子發生了一場戰爭, 她說了很多重話, 孩子一晚上自己待著, 不肯講話。

她說:“我總提醒自己冷靜點, 但每次就是忍不住。 我以前很反感我媽指責我, 動不動講過頭話。 但現在, 我罵文文的話, 居然跟我媽罵我一樣的, 簡直沒希望了。 ”原來, 她不是因為孩子生氣, 而是無法接納自己。

做父母最糾結的, 就是發現自己不夠完美, 卻希望養育一個完美的孩子。

到頭來你發現, 一個家庭的習慣, 遠遠比財富更容易傳承給下一代。 孩子身上, 有父母祖父母的影子。

美國人湯瑪斯·寇里, 調查了美國177個白手起家的富裕家庭和233個貧窮家庭。 他發現, 孩子成功的“家庭秘密”, 在於父母的習慣。

那些走向繁榮的家庭往往有著優秀的習慣, 同時他們善於學習, 樂於改變不良的習慣。

高度自律, 但絕不保守固執

湯瑪斯發現,

成功人士有著自律的家庭習慣, 他們不會放任孩子玩耍。

等等, 不是說美國人都是散養嗎?實際上, 美國的精英階層, 絕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快樂散養”, 相反, 他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專注力。 根據湯瑪斯的研究, 美國67%的成功人士, 會把孩子娛樂性使用電視、電腦、數碼產品的時間, 控制在每天不超過一小時。 他們還要求子女每個月至少讀兩本非虛構圖書, 包括人物傳記、少兒經濟學、歷史和心理等等。

而成功的家庭裡, 父母本人很少消費肥皂劇和虛擬娛樂。 88%的成功人士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 內容以自我提升類為主, 而不是文學消遣和娛樂類。

灑脫如天后王菲, 也曾為了孩子, 認真學習各種知識, 聽了上百場育兒講座,

還戒掉麻將, 堅持陪著女兒上孩子喜歡的興趣班、夏令營。 她的兩個女兒, 對於興趣有著很認真的執著, 一個開畫展、一個寫歌, 而這樣的爆發, 絕不僅僅是依靠天賦和財富。 湯瑪斯的研究也表明, 成功人士絕不會禁止孩子使用ipad等高科技產品, 而是重視引導、注重建立使用規則。

很多人會問, 該怎麼做呢?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的一個朋友, 在外企做高管, 她的孩子成績一直在重點學校排名前五。 我們聊到如何控制孩子使用手機ipad等。 她說, 科技是未來方向, 孩子需要用數碼產品學習, 所以絕對不能限制。 但是, 她從一開始就和女兒約定, 只能每週末下載三個app, 玩兩小時, 然後下一周刪除。 這樣一來, 女兒不會沉迷于某一個app,

無法自控;同時又可以探索新app, 發現更多好的應用產品。 這個規則, 女兒一直非常開心地執行。

尊重孩子, 善於引導, 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尊重好奇心, 給興趣最好的土壤

湖南衛視《神奇的孩子》裡的陳安可, 很多人驚呼神童。 她練習不到兩年就演奏出專業8級曲子,

還能隨時創造, 以“旋律”代替語言, 在鋼琴鍵盤上暢快地彈奏自己情緒, 與主持人對話無拘無束, 極為天真瀟灑。 很多父母以為, 安可一定練琴特別苦, 被父母老師逼著瘋狂學習。 但實際上, 安可的父母很早接受了現代教育的理念, 從興趣出發, 讓技能盛開在孩子的童心上面。

每當安可沉浸在奇思妙想當中,她的媽媽會主動的參與到她的神奇世界,像孩子一樣問她:“小花和你說了什麼呀?你的玩偶今天開心嗎?”安可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對世界和喜歡的事物,充滿了探索的欲望。彈鋼琴隨她來說,是一場純粹的探索之旅。她的父母也和她一起探索。除了送她上鋼琴課,還帶著她聽音樂會、去旅行、上大師工作坊等等,讓她全方位的發散學習。

刻苦的練習是需要的。但僅有刻苦,沒有興趣,缺乏主動探索的欲望,很難走得很遠。

前不久,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國梁也表達了同樣觀點。他7歲的大女兒贏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高爾夫錦標賽中,獲得7歲以下女子組亞軍,讓他跟著女兒又火了一把。很多人說:運動員的女兒,有條件有天賦。但劉國梁說,並不是這樣。他有兩個女兒,只有大女兒贏嬴喜歡體育,而小女兒喜歡唱歌跳舞。對於大女兒,劉國梁盡力支持她的運動夢想,而小女兒,他絕不強迫。作為國家隊總教練,劉國梁見過很多訓練刻苦的人。他總結說,假如沒有興趣,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根本培養不出來。

每個孩子帶著獨特的好奇心降臨到世界,用自己的翅膀學習飛翔。家長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獨一無二的好奇心,引導他飛到一片最適合自己的天空。善於激勵,對事不對人優秀的父母,往往善於激勵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而不是粗暴的指責。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出現了嚴重的閱讀障礙。來到心理諮詢師那裡,發現是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問題。我的朋友是位女強人,自己很聰明,不能接受孩子慢半拍。常常說:“你太慢了”,“你怎麼總不對”等等。諮詢師告訴她,你需要常常給孩子回饋,但每個回饋,需要‘對事不對人‘。只有那些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人設的回饋,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

什麼是針對人設的回饋?“你真聰明、你總是弄錯”這一類,採用結論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定了性,屬於針對人的評價。孩子很難再突破自己。什麼是針對事的回饋?

“你這道題的方法很棒、你的結論可以再簡潔一點”等等,屬於針對某一件具體事情的意見。它用了成長型思維模式,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說,那些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往往更加積極,能夠應對挑戰,突破自我;而那些很小就被定性的孩子,日後更容易被問題困住,逃避或者後退。

尊重孩子和他人的情緒

有著良好情緒控制能力的孩子,往往與父母的引導有著直接的關係。楊瀾也曾談過家長的同理心問題。她說兒子從上海轉學到北京,很不開心,總抱怨說到了北京就見不到上海的老師和同學了。

一開始,楊瀾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孩子交一些新朋友,適應一下就好了。但後來,她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其中講到換新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件天大的事,因為孩子的世界很小,他等於失去了大半個世界。這時候,千萬不要用新朋友圈來寬慰孩子。

於是,楊瀾站在孩子的角度,主動幫助他與上海的老師同學保持聯繫,隔段時間打打電話,孩子保存了老朋友,於是能夠心情愉快的,主動結識新朋友。

少抱怨、多樂觀

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樂觀情緒影響,會看到他人和世界積極的一面。

他們擁有自信,認為很多事情可以辦到,而不是還沒做就懷疑、退縮。在湯瑪斯調查的富人當中,有31%來自貧困家庭,但這些人在年幼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被父母教育不要總是抱怨社會、怨恨資本家,沉浸在不滿情緒裡面。他們的父母告訴我他們:人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這些成功人士也會教育子女:無論出現什麼問題,不要逃避和抱怨。只有常常看到他人和世界合理的一面,才更容易想出辦法來。萬事總有原因,並且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長期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受困於負面情緒當中。

規律運動、重視健身

孩子長久的努力,持久的繁榮,需要穩定的智力和體力。因此,必須有個好身體。所以,優秀的家庭往往注重培養子女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研究發現,越是成功和富裕的人,越是自控和節制。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對於他們來說,假如身體崩潰,那將是人生最無力的時候。於是,這些家庭出來的優秀孩子,往往充滿活力,有著更高的效率,而不是常常被疾病掌控。

不依靠、不依賴

成功的家庭往往認為,依賴是一種絕症,它會帶來貧窮衰敗。即使富甲天下,他們也不希望子女在財務上依賴他們,放棄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像貝克漢姆這樣的億萬富翁,寧可讓兩個兒子犧牲週末睡眠,到咖啡館裡洗杯碗。他們希望孩子明白,世界不欠他們的,父母也不欠他們,孩子需要發現自己的能力,看到獨立的好處。當孩子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會變得自信快樂,也有了贏得財富的資本。而依賴,會帶來無法填補的匱乏感,讓人遠離健康良性的生活。所有三代優秀的家庭,往往有著獨立的子女,財富不斷創造,而不是無盡消耗。所以,做個好父母不容易。

因為,比起基因和好運氣更加影響人生的,是一個家庭的習慣。

一家人閱讀,孩子會建立終身閱讀的習慣;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會看到世界和他人合理的一面,減少衝動;父母熱愛運動,孩子也會更加尊重自己的身體。

家庭的習慣,是孩子持久幸福的“秘密”

作者:七月,親子專欄作家,旅英學者,專注科學成長和全人教育研究。

每當安可沉浸在奇思妙想當中,她的媽媽會主動的參與到她的神奇世界,像孩子一樣問她:“小花和你說了什麼呀?你的玩偶今天開心嗎?”安可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對世界和喜歡的事物,充滿了探索的欲望。彈鋼琴隨她來說,是一場純粹的探索之旅。她的父母也和她一起探索。除了送她上鋼琴課,還帶著她聽音樂會、去旅行、上大師工作坊等等,讓她全方位的發散學習。

刻苦的練習是需要的。但僅有刻苦,沒有興趣,缺乏主動探索的欲望,很難走得很遠。

前不久,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國梁也表達了同樣觀點。他7歲的大女兒贏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高爾夫錦標賽中,獲得7歲以下女子組亞軍,讓他跟著女兒又火了一把。很多人說:運動員的女兒,有條件有天賦。但劉國梁說,並不是這樣。他有兩個女兒,只有大女兒贏嬴喜歡體育,而小女兒喜歡唱歌跳舞。對於大女兒,劉國梁盡力支持她的運動夢想,而小女兒,他絕不強迫。作為國家隊總教練,劉國梁見過很多訓練刻苦的人。他總結說,假如沒有興趣,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根本培養不出來。

每個孩子帶著獨特的好奇心降臨到世界,用自己的翅膀學習飛翔。家長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獨一無二的好奇心,引導他飛到一片最適合自己的天空。善於激勵,對事不對人優秀的父母,往往善於激勵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而不是粗暴的指責。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出現了嚴重的閱讀障礙。來到心理諮詢師那裡,發現是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問題。我的朋友是位女強人,自己很聰明,不能接受孩子慢半拍。常常說:“你太慢了”,“你怎麼總不對”等等。諮詢師告訴她,你需要常常給孩子回饋,但每個回饋,需要‘對事不對人‘。只有那些針對事情,而不是針對人設的回饋,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

什麼是針對人設的回饋?“你真聰明、你總是弄錯”這一類,採用結論型思維模式,給孩子定了性,屬於針對人的評價。孩子很難再突破自己。什麼是針對事的回饋?

“你這道題的方法很棒、你的結論可以再簡潔一點”等等,屬於針對某一件具體事情的意見。它用了成長型思維模式,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說,那些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往往更加積極,能夠應對挑戰,突破自我;而那些很小就被定性的孩子,日後更容易被問題困住,逃避或者後退。

尊重孩子和他人的情緒

有著良好情緒控制能力的孩子,往往與父母的引導有著直接的關係。楊瀾也曾談過家長的同理心問題。她說兒子從上海轉學到北京,很不開心,總抱怨說到了北京就見不到上海的老師和同學了。

一開始,楊瀾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孩子交一些新朋友,適應一下就好了。但後來,她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其中講到換新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件天大的事,因為孩子的世界很小,他等於失去了大半個世界。這時候,千萬不要用新朋友圈來寬慰孩子。

於是,楊瀾站在孩子的角度,主動幫助他與上海的老師同學保持聯繫,隔段時間打打電話,孩子保存了老朋友,於是能夠心情愉快的,主動結識新朋友。

少抱怨、多樂觀

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樂觀情緒影響,會看到他人和世界積極的一面。

他們擁有自信,認為很多事情可以辦到,而不是還沒做就懷疑、退縮。在湯瑪斯調查的富人當中,有31%來自貧困家庭,但這些人在年幼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被父母教育不要總是抱怨社會、怨恨資本家,沉浸在不滿情緒裡面。他們的父母告訴我他們:人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這些成功人士也會教育子女:無論出現什麼問題,不要逃避和抱怨。只有常常看到他人和世界合理的一面,才更容易想出辦法來。萬事總有原因,並且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要長期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受困於負面情緒當中。

規律運動、重視健身

孩子長久的努力,持久的繁榮,需要穩定的智力和體力。因此,必須有個好身體。所以,優秀的家庭往往注重培養子女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研究發現,越是成功和富裕的人,越是自控和節制。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對於他們來說,假如身體崩潰,那將是人生最無力的時候。於是,這些家庭出來的優秀孩子,往往充滿活力,有著更高的效率,而不是常常被疾病掌控。

不依靠、不依賴

成功的家庭往往認為,依賴是一種絕症,它會帶來貧窮衰敗。即使富甲天下,他們也不希望子女在財務上依賴他們,放棄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像貝克漢姆這樣的億萬富翁,寧可讓兩個兒子犧牲週末睡眠,到咖啡館裡洗杯碗。他們希望孩子明白,世界不欠他們的,父母也不欠他們,孩子需要發現自己的能力,看到獨立的好處。當孩子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會變得自信快樂,也有了贏得財富的資本。而依賴,會帶來無法填補的匱乏感,讓人遠離健康良性的生活。所有三代優秀的家庭,往往有著獨立的子女,財富不斷創造,而不是無盡消耗。所以,做個好父母不容易。

因為,比起基因和好運氣更加影響人生的,是一個家庭的習慣。

一家人閱讀,孩子會建立終身閱讀的習慣;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會看到世界和他人合理的一面,減少衝動;父母熱愛運動,孩子也會更加尊重自己的身體。

家庭的習慣,是孩子持久幸福的“秘密”

作者:七月,親子專欄作家,旅英學者,專注科學成長和全人教育研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