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的四氣五味,學養生與修行都應該懂的基礎知識

自古以來, 就有四氣五味之說, 且一直沿襲至今。 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 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 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

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隨北京京城國醫堂中醫藥研究院的中醫專家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 又稱四性。

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 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 屬於陽熱證, 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 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 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 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 屬於陰寒證, 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 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 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 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 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 但是, 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 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辛, “能散能行”, 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一般來講,

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 用於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 如蘇葉發散風寒, 木香行氣除脹, 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 《黃帝內經》雲“辛以潤之”, 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 如款冬花潤肺止咳, 菟絲子滋養補腎等。 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

甘, “能補能和能緩”,

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來講, 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於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 如人參大補元氣, 熟地滋補精血, 飴糖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朴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滲濕的藥物味淡,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氣味不同,作用有別,如黃連苦寒,黨參甘溫,黃連功能清熱燥濕,黨參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的藥物作用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於五味不同,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下氣止咳,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

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腸、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症。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朴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鹹,“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滲濕的藥物味淡,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氣味不同,作用有別,如黃連苦寒,黨參甘溫,黃連功能清熱燥濕,黨參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的藥物作用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於五味不同,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下氣止咳,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