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相遇《另一個布魯克林》

賈桂琳·伍德森的《另一個布魯克林》, 是一份鄉愁, 一份沉甸甸的鄉愁。

張維營的《記劉殿爵教授在倫敦大學》以及《 <華爾街之狼>:空虛時代的“蓋茨比”》,是我以前拜讀過的翻譯作品,

從他的翻譯作品之中, 可以映照跨文化之間的差異與殊異, 還有這種殊異表像下的情感審美的歸一。

面向青年和兒童這個群體, 語言的明白曉暢, 自是第一要義;邏輯語法根本不是問題所在, 散文詩的形式, 詩歌似的抒情, 自成一體的風格, 形成了賈桂琳·伍德森的別樣審美風格和情調, 這正是我喜歡的原因, 或者正是我喜歡的文化味道, 文學樣子來。

跨文化交流、閱讀, 是否是一種隔閡?跨種族的差異、皮膚樣貌, 是否是一種障礙?也許是也許不是, 一切都在《另一個布魯克林》。 也許, 最終文學的力量, 文化的意義, 藝術的魅力能沖談一切, 重新回到自然的模樣……

在我看來, 這是鄉愁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曾為夢遠行, 終成回不去的異鄉人”, 這是賈桂琳·伍德森的鄉愁;“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這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跨過茫茫大海, 這種鄉愁其實是一致的。 這讓我們感受到人類永恆的鄉愁情結, 揮之不去, 連綿不絕……

在我看來, 這是對“本我、自我、超我”的尋繹之旅。 小說的開篇, 以奧古斯都的第一人稱敘事, 母親重疾、死亡, 父親與8歲的姐姐奧古斯以及4歲的弟弟相依為命, 姐弟兩個總是盼著母親“明天, 或者下個明天,

或者下下個明天。 ”會回來, 然而, 這種期盼, 遙無盡頭, 他們來到另一個布魯克林——甜蜜林或者田納西州, 處處時時都有母親的影子, 這種影響長久佔據姐弟兩個的心田, 即使母親不在, 感受仍在, 懷念仍在, 依戀仍在。

在我看來, 這是對死亡的抗拒, 是對恐懼的反抗。 死亡意象, 多次在本書中出現, 母親的死亡, 客觀事實的死亡, 和永遠活在姐弟兩個心上, 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和映襯, 更突出對母親母愛缺失的刻骨銘心的痛徹心扉的渴望與渴盼。 安吉拉母親死亡的場景, 親人不知, 社會不知, 員警不知, 母親的缺位、不在場永遠是孩子的傷心之海。 還有安吉拉的死亡, 是對命運的抗拒, 更是對恐懼、歧視乃至種族歧視種種不公平命運的死亡坦白……

在我看來, 這是對故鄉, 精神原鄉的一種懷念追憶。 作者在扉頁中這樣說:“懷念布希維克的歲月(1970-1990)一切已成記憶”, 以布希維克, 映射布魯克林, 正如作者之于布希維克和奧古斯特之于甜蜜林或者田納西州一樣, 記憶之河永遠留在了那裡, 永遠, 乃至成為永恆……

另一個布魯克林, 難道不是我們自己的精神原鄉?

另一個布魯克林, 難道不是我們渴盼的心靈桃花源?

另一個布魯克林, 難道不是我們人類永久的夢想?

張勇, 男, 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縣, 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寧夏大學, 文學評論者。 多年教師經歷、房地產開發企業、醫院、媒體工作經驗, 現從事企業文化策劃、宣傳、企業內刊、自媒體矩陣佈局, 作品多發表于《寧夏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昌吉學院學報》、《科技創業月刊》、《商情》、《東莞日報》、《寶安日報·打工文學》、《寧夏大學校報》、《普州文學》、《安徽文學》、《躬耕》、《六盤山》、《山東商報》、《新消息報》、《香港文藝報》、《永平回族》、《中華讀書報》、《新華書目報》、《半島都市報》等刊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