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民間的“工匠精神”——福山有人種葫蘆,三道手續不嫌麻煩,不賺錢也樂意

坐在316路公車上, 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或是推著小推車, 或是挎著一個布袋, 互相聊著家長里短。 不一會兒, 到達“福山大集”站後, 車上的人們一股腦地相擁下車。 原來車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去趕“福山大集”的人。

在福山大集東南方向, 賣蔬菜的大部分商販中, 一個擺滿了一堆大小不一的葫蘆的攤位吸引了記者。

“根據形狀和大小的不同, 有不同的價錢。 這種大到一個手掌才能握住的, 賣十塊錢四個;小一點的賣十塊錢三個;而這種小到一個手掌能放下兩三個的, 一個就得五塊錢。 ”攤主隨手拿起一串四個連在一根藤上的大葫蘆說, “像這四個, 長得形狀大小差不多, 十塊錢就能拿走。 帶回家, 用紅繩綁在藤上, 然後掛在家裡的門窗邊上就行, 當然也可以留給小孩子玩。 ”

今年77歲的攤主大爺, 家住福山區張格莊鎮, 平時開著小三輪貨車出來賣葫蘆。 “我是農民出身,

現在老了, 反正在家也是看電視睡覺, 不如出來散散心, 就是不想在家閑著。 ”

孫大爺看著自己這一攤子的葫蘆, 笑著說:“這些都是我自己種的, 種在我家房頂上的保溫箱裡, 一天得澆兩回水。 ”孫大爺告訴記者, 自己頭一年種, 要葫蘆長出來了之後,

要經過三道手續。 “用鍋烀出來, 完了還得用鋼絲球給它打磨光滑, 然後晾乾。 ”一邊說著, 一邊用手比劃著。

問起攤主孫大爺一上午的“收成”如何, 他說:“平時一天能掙個二三十, 興許一分錢不掙。 ”老大爺一上午雖然葫蘆賣得不多, 但一直都樂呵呵的, 相信他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懂得知足常樂。

采寫/攝影丨實習生 姜志浩

來源丨土生金週刊

責編丨徐小涵

校對丨姜志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