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桐城|振興桐城教育:傳承優秀資源 擦亮教育名片

天城中學校園內石刻

傳承優秀資源 啟航復興之路

文|張渺 陳慶元 朱澤衛 來源|安慶日報

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桐城作為傳統的教育之鄉,

教育之于桐城尤為重要。 為此, 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振興桐城教育”的口號。

2016年8月25日, 桐城市委書記劉中漢在振興桐城教育座談會上強調, 振興桐城的教育, 要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要志在爭先、勉成國器;要勇當大任、興教富桐。 這次座談會上, 分析了當前桐城教育工作面臨的形勢, 探討振興教育發展的思路。 桐城黨政各大班子主要領導參會, 專家指出, 如此高規格的教育發展座談會, 在桐城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

桐城市長陸應平在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 要持續加快教育發展, 以順應社會各界多層次教育需求, 辦党和人民滿意的教育。

“振興桐城教育”的大幕正式拉啟。 廣開言路, 調研考察, 走訪市內外專家學者,

深入瞭解社情民意, 著手頂層設計……2017年8月1日, 桐城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 與此同時, 相關配套的三個子檔《關於深化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也正式出爐。

一子落而滿盤活。 桐城市委、市政府重視教育務實之舉, 昭示著桐城教育重振雄風、重拾輝煌再度起航。

昔日輝煌

承載今日教育夢想

桐城, 是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素以文化名邦著稱於世。 “忠厚傳家久, 詩書濟世長”是多少桐城人家的傳世家訓, 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 其影響延及近代, 桐城的教育水準也一直處於省市第一方陣。

伴隨著改革的主旋律, 它的教育事業從初生, 到不斷發展、融合和壯大, 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進程。

改革開放之後, 桐城先後榮獲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安徽省教育強市等眾多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桐城中學高考成績領跑全省, 享譽全國。 桐城籍院士達十多人, 是名副其實的“院士之鄉”。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不斷調整, 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 教育工作中凸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教育佈局調整滯後、學校領導班子、教師隊伍建設不足、考核評價獎懲機制不健全、高中優質生源流失嚴重等問題,

使桐城教育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教育復興之路, 任重而道遠。

多輪驅動

打造健康教育生態

在去年8月召開的教育座談會上, 桐城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振興桐城教育”的口號, 由桐城市人大常委會牽頭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後召開了教育界人大代表座談會, 各級學校負責人、教師座談會, 學生家長座談會, 鎮街主要負責人、人大主席座談會, 教育、財政、人社、編辦等部門座談會以及老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座談會。 共召開了6個層面9場會議, 同時委託8個鎮街人大同步開展專題調研, 並開通網上徵求意見平臺, 在政府資訊網上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

桐城市教育局作為教育主管部門,

更是責無旁貸。 他們緊緊圍繞“振興桐城教育”目標, 結合“全面學合肥、奮力進十強”大討論活動開展調研活功, 就如何提高教學品質、加大學校佈局調整力度、加強校長和教師交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等熱點和難點問題進村入校, 深入瞭解, 摸清教育在改革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先進地區存在的差距, 為振興桐城教育找准著力點, 為實現桐城教育跨越式發展精准發力。

今年8月, 桐城市《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出臺, 相關配套的管理體制改革、校長教師隊伍建設的三個子檔也同時出爐。 多輪驅動, 打造桐城教育新生態。

檔明確指出, 要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全省一流、全國知名”教育強市目標。 為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學校佈局,制定《桐城市中小學2017—2030年佈局調整規劃》,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分步調整全市中小學校佈局。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質發展普高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規範發展民辦教育,提升發展特殊教育;

改革創新管理機制,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區管理制度,設立學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本學區內的初中、小學、幼稚園,學區管理委員會享有本學區內集中統一的人權、事權、財權,履行對本學區內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管理職責。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市教育局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原則,落實校長、學區主任負責制,保障校長、學區主任在學校規劃發展、教學管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權。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完善教師職稱評聘辦法,落實校長、學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定期輪崗交流制度,全面實施教師全員聘任制,改進教師進城選調方式;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完善教學品質考評獎懲體系,切實規範辦學行為,強化教育教學研究,全面推進教育資訊化;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提高教育保障水準。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強中小學經費使用與管理,不斷提升學校安保水準;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學校黨建工作,加強教育督導工作,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互動,凝聚教育發展合力。

桐城派的現代傳承,堅持著“與時俱進”和“因時而變”的精神。2017年,桐城市教育人彰顯了出色的行動力,在義務教育均衡、高中教育提升、素質教育深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多輪驅動,同時發力。

因時而變

助推教育發展新引擎

桐城西部邊陲的山區農村鄉鎮唐灣,清晨,朝陽初升,琅琅書聲從校園裡傳來,為山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年9月,蘇馨悅成為了唐灣中心學校一年級的學生,蘇志作為家長,他的內心是擔憂的,因為畢竟地處偏遠山區,條件落後,他擔心孩子受不到良好教育。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我覺得當初的擔心是多餘了。今年在學區管委會的指導下,唐灣中心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老師們時常來到家中和家長溝通交流,學校的各類活動也是豐富多彩,我們家長是看在眼裡、喜在心頭。”蘇志開心地說。

今年暑期,唐灣鎮學區推動學區整合,將原來的葉灣小學進行合併,將長嶺小學改建為教學點,這樣讓師資集中,讓學生接受更優質教育。代亞婷的孩子這學期由長嶺小學分流到唐灣中心學校,對此她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學校分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英語學科的學習和提高,所以我們大部分的家長是支持改革措施的。”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孩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學生,並會一直探索如何做好做強金神教育,讓更多的學生考取好學校,讓家鄉父老放心。”金神初中校長黃振中說。黃振中就是今年管委會成立後考察推薦的五名直管學校校長之一。今年,金神學區每所學校都重新組建的一支人員組合合理、專業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及個性素質結構合理的領導班子,起到揚長避短、優劣互補、協調前進的作用,保證整個班子年富力強,朝氣蓬勃。每位班子成員“定崗”“明責”,使他們在所管轄的範圍內各負其責,又相互協調,做到分工不分家。成功進行了工會委員會和教代會換屆選舉工作,讓班子成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促使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工作。

城郊學區管委會主任祖先苗告訴記者,管委會在開學前將學區內規模小的白馬小學、蔣山小學和澗橋小學併入了白馬初中,四新教學點併入了石板小學,團結小學三年級併入了城郊一小,保留了其中的一、二年級。同時將撤並學校的十七位元教師全部安排到白馬初中小學部任教,四新教學點三位元教師全部安排到石板小學任教,白馬初中還有兩位老師分別到大關初中支教、上掛實驗中學任教。加大了學校幹部的交流輪崗力度,共有七位學校行政人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通過這次整合,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縮小了校際間辦學水準差距,優化了教育資源的配置。

改革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教育的每次改革都為桐城教育注入一股新的血液、新的動力,讓更多莘莘學子獲益,也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教育成功的喜悅。

“振興”,正成為桐城教育發展的戰略拐點。我們拭目以待。

振興桐城教育 擦亮教育名片

記者|張渺 來源|安慶日報

“振興桐城教育,即是挑戰,更是機遇。不斷傳承、改革、創新,將是桐城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近日,桐城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星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振興桐城教育,要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思慮,更要有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的擔當,謀求教育大發展,以新的境界、新的標準、新的幹勁開創趕超崛起的新局面。

教育擔負著黨和政府的重托及人民的期待。張星生認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廣大教師既是設計者,也是參與者,更是實踐者。破解目前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廣大教師隊伍解放思想是前提,改革則是唯一的辦法。要以深化改革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主線,以促進內涵發展、品質提高為目標,全面提升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水準。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對照先進標杆找差距,振奮精神幹事業,創新思路破難題,在內化於心、外見於行中合力成就大作為、實現教育大發展。

張星生雷厲風行,就任教育局長不足兩個月,他就集中一周時間,帶領局班子成員和二級機構負責人深入30余所基層各類學校,就教育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村入校,進行深入調研,並結合由桐城市人大牽頭開展的“振興桐城教育”專題調研情況,摸清桐城教育在改革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先進地區存在的差距。

談及振興桐城教育、如何精准發力,張星生認為,要從五個方面著手:以人才興教為基礎,全面啟動教育體制機制;以教育資源整合為抓手,不斷提升教育硬實力;以提高教育品質為根本,切實增強教育競爭力;以優質品牌創建為突破口,進一步擴大教育影響力;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為前提,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機制。同時,採取以下八項措施: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和考核激勵制度;健全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品質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優質生源培養機制;完善督學機制,豐富督導內涵;建設“魅力機關、實力機關、活力機關”新型機關;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桐城中學校園內半山閣

振興桐城教育“大家談”

來源|安慶日報

唐灣鎮家長張海玲:我的孩子原本在一個偏遠的學校,早就想把她轉到唐灣鎮中心學校讀書。今年開學前,我到唐灣學區管委會說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員及時聯繫了學區內學校,很快就把轉學的事給安排好。記得幾年前孩子轉學,我多次奔波都無果,現在真的給我省了許多事。孩子原來就讀的學校,因為學生少,教師也不多,《資訊技術》課一直沒有專業的老師教。到了新學校後,孩子回家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我終於可以上《資訊技術》課啦!”我聽了真的很開心,我家的農村娃娃也可以享受城裡孩子待遇了!

大關初中校長徐貴勝:振興桐城教育的四個檔出臺後,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讓教師真正學通、學懂、學透,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教師有了危機感,就連以前學校管理中的“釘子戶”現在也變得遵章守制了。

桐城市人大代表、卅鋪中心小學教師梁海紅:現在學校領導普遍比以前年輕,他們更有活力,幹勁十足,工作責任心強。以前領導班子多年沒有進行交流和替補,工作熱情不高,造成工作停滯被動,創新活力不夠,老師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維護。現在好了,成立了學區管委會,做到統籌安排,職責明確,新領導一上任,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工作更接地氣,許多老大難問題都很快解決了。

卅鋪初中家長笪祥偉:感到本學期老師的教學態度比以前大不一樣了,孩子也能感受到老師上課越來越認真負責,以前作業老師只簽日期、不批改的情況杜絕了。現在,雙休日找老師給孩子上家教,老師也婉拒了,老師回復,該講的課堂上都講了,無需再輔導,只要把老師講的好好複習,認真完成佈置的作業就行了。

大關鎮書記詹向前:學校佈局調整與教育扶貧等當務之急的工作,以前在鎮層面找不到具體落實的部門,現在好了,有了學區管委會,很快得到落實並高效完成。可以說,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教育重大改革,充滿活力,富有成效。

范崗鎮學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葉東輝:端平一碗水,掌准一把尺,撐好一把傘。特別是在廣大教師關心的人、財、事等方面做到公正無私。我將以新的工作崗位為起點,常念廉潔之經、常懷律己之心。我想只有自己做到無懈可擊,工作上執行起來才可以重錘出擊!

雙河村書記方平:以往村小偏遠,規模過小,老師教著沒勁,學生學著沒氛圍,雖然眼前孩子上學多走一點路,但是用發展眼光長遠看,換個成長環境,對孩子們絕對是利好的事。

桐城市人大代表崔定然:有的村小老師年齡最小的都有50歲了,英語課實在沒有辦法正常開設,合併到初中後,孩子英語入門就是初中科班出身的老師教,這樣資源分享,哪個家長不願意呢。在撤並姜圩小學時,8名學生的家長無一例外地舉手贊成。

資訊技術教師黃周福:資訊技術老師本來就少,過去一直缺少交流氛圍,越教越沒有勁,課前準備也越來越簡單,現在以學區為單位成立學科中心組,給我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我們很有成就感。

高橋初中副校長胡啟龍:原來學校間彼此獨立,開展教研活動都是在校內進行的,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同事,講課方式方法乃至聲音,彼此太熟悉瞭解,實在沒有一點新意,很多時候研討課、座談會都是應付走過場。現在以學區為單位組織教研,參與人員範圍廣,不說主講教師認真,就連聽課教師都會認真準備,都會認真點評的,自然會帶來取長補短、交流切磋的好機會。

桐城市政協委員朱啟龍:《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出臺,既與國家教育發展保持方向一致,又針對桐城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實際問題,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重振桐城教育的決心。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其中“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部分,前幾年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學校教育活力已漸顯不足,《意見》中一系列很有針對性的措施,如果落實到位將極大調動全市教師教學積極性,增強學校發展動力。我們已看到了行動:學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加強了義務教育管理;非常給力的校際教師交流措施給學校教學教研帶來了生氣;學校領導年輕化的落實切實增加了學校活力……我們有理由期待桐城教育再次騰飛!

為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學校佈局,制定《桐城市中小學2017—2030年佈局調整規劃》,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分步調整全市中小學校佈局。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質發展普高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規範發展民辦教育,提升發展特殊教育;

改革創新管理機制,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區管理制度,設立學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本學區內的初中、小學、幼稚園,學區管理委員會享有本學區內集中統一的人權、事權、財權,履行對本學區內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管理職責。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市教育局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原則,落實校長、學區主任負責制,保障校長、學區主任在學校規劃發展、教學管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權。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完善教師職稱評聘辦法,落實校長、學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定期輪崗交流制度,全面實施教師全員聘任制,改進教師進城選調方式;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完善教學品質考評獎懲體系,切實規範辦學行為,強化教育教學研究,全面推進教育資訊化;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提高教育保障水準。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強中小學經費使用與管理,不斷提升學校安保水準;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學校黨建工作,加強教育督導工作,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互動,凝聚教育發展合力。

桐城派的現代傳承,堅持著“與時俱進”和“因時而變”的精神。2017年,桐城市教育人彰顯了出色的行動力,在義務教育均衡、高中教育提升、素質教育深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多輪驅動,同時發力。

因時而變

助推教育發展新引擎

桐城西部邊陲的山區農村鄉鎮唐灣,清晨,朝陽初升,琅琅書聲從校園裡傳來,為山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年9月,蘇馨悅成為了唐灣中心學校一年級的學生,蘇志作為家長,他的內心是擔憂的,因為畢竟地處偏遠山區,條件落後,他擔心孩子受不到良好教育。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我覺得當初的擔心是多餘了。今年在學區管委會的指導下,唐灣中心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老師們時常來到家中和家長溝通交流,學校的各類活動也是豐富多彩,我們家長是看在眼裡、喜在心頭。”蘇志開心地說。

今年暑期,唐灣鎮學區推動學區整合,將原來的葉灣小學進行合併,將長嶺小學改建為教學點,這樣讓師資集中,讓學生接受更優質教育。代亞婷的孩子這學期由長嶺小學分流到唐灣中心學校,對此她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學校分流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英語學科的學習和提高,所以我們大部分的家長是支持改革措施的。”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孩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學生,並會一直探索如何做好做強金神教育,讓更多的學生考取好學校,讓家鄉父老放心。”金神初中校長黃振中說。黃振中就是今年管委會成立後考察推薦的五名直管學校校長之一。今年,金神學區每所學校都重新組建的一支人員組合合理、專業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及個性素質結構合理的領導班子,起到揚長避短、優劣互補、協調前進的作用,保證整個班子年富力強,朝氣蓬勃。每位班子成員“定崗”“明責”,使他們在所管轄的範圍內各負其責,又相互協調,做到分工不分家。成功進行了工會委員會和教代會換屆選舉工作,讓班子成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促使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工作。

城郊學區管委會主任祖先苗告訴記者,管委會在開學前將學區內規模小的白馬小學、蔣山小學和澗橋小學併入了白馬初中,四新教學點併入了石板小學,團結小學三年級併入了城郊一小,保留了其中的一、二年級。同時將撤並學校的十七位元教師全部安排到白馬初中小學部任教,四新教學點三位元教師全部安排到石板小學任教,白馬初中還有兩位老師分別到大關初中支教、上掛實驗中學任教。加大了學校幹部的交流輪崗力度,共有七位學校行政人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通過這次整合,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縮小了校際間辦學水準差距,優化了教育資源的配置。

改革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動力。教育的每次改革都為桐城教育注入一股新的血液、新的動力,讓更多莘莘學子獲益,也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教育成功的喜悅。

“振興”,正成為桐城教育發展的戰略拐點。我們拭目以待。

振興桐城教育 擦亮教育名片

記者|張渺 來源|安慶日報

“振興桐城教育,即是挑戰,更是機遇。不斷傳承、改革、創新,將是桐城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近日,桐城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星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振興桐城教育,要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思慮,更要有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的擔當,謀求教育大發展,以新的境界、新的標準、新的幹勁開創趕超崛起的新局面。

教育擔負著黨和政府的重托及人民的期待。張星生認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廣大教師既是設計者,也是參與者,更是實踐者。破解目前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廣大教師隊伍解放思想是前提,改革則是唯一的辦法。要以深化改革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主線,以促進內涵發展、品質提高為目標,全面提升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水準。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對照先進標杆找差距,振奮精神幹事業,創新思路破難題,在內化於心、外見於行中合力成就大作為、實現教育大發展。

張星生雷厲風行,就任教育局長不足兩個月,他就集中一周時間,帶領局班子成員和二級機構負責人深入30余所基層各類學校,就教育當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村入校,進行深入調研,並結合由桐城市人大牽頭開展的“振興桐城教育”專題調研情況,摸清桐城教育在改革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先進地區存在的差距。

談及振興桐城教育、如何精准發力,張星生認為,要從五個方面著手:以人才興教為基礎,全面啟動教育體制機制;以教育資源整合為抓手,不斷提升教育硬實力;以提高教育品質為根本,切實增強教育競爭力;以優質品牌創建為突破口,進一步擴大教育影響力;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為前提,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機制。同時,採取以下八項措施: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和考核激勵制度;健全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品質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優質生源培養機制;完善督學機制,豐富督導內涵;建設“魅力機關、實力機關、活力機關”新型機關;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桐城中學校園內半山閣

振興桐城教育“大家談”

來源|安慶日報

唐灣鎮家長張海玲:我的孩子原本在一個偏遠的學校,早就想把她轉到唐灣鎮中心學校讀書。今年開學前,我到唐灣學區管委會說了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員及時聯繫了學區內學校,很快就把轉學的事給安排好。記得幾年前孩子轉學,我多次奔波都無果,現在真的給我省了許多事。孩子原來就讀的學校,因為學生少,教師也不多,《資訊技術》課一直沒有專業的老師教。到了新學校後,孩子回家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我終於可以上《資訊技術》課啦!”我聽了真的很開心,我家的農村娃娃也可以享受城裡孩子待遇了!

大關初中校長徐貴勝:振興桐城教育的四個檔出臺後,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讓教師真正學通、學懂、學透,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教師有了危機感,就連以前學校管理中的“釘子戶”現在也變得遵章守制了。

桐城市人大代表、卅鋪中心小學教師梁海紅:現在學校領導普遍比以前年輕,他們更有活力,幹勁十足,工作責任心強。以前領導班子多年沒有進行交流和替補,工作熱情不高,造成工作停滯被動,創新活力不夠,老師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維護。現在好了,成立了學區管委會,做到統籌安排,職責明確,新領導一上任,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工作更接地氣,許多老大難問題都很快解決了。

卅鋪初中家長笪祥偉:感到本學期老師的教學態度比以前大不一樣了,孩子也能感受到老師上課越來越認真負責,以前作業老師只簽日期、不批改的情況杜絕了。現在,雙休日找老師給孩子上家教,老師也婉拒了,老師回復,該講的課堂上都講了,無需再輔導,只要把老師講的好好複習,認真完成佈置的作業就行了。

大關鎮書記詹向前:學校佈局調整與教育扶貧等當務之急的工作,以前在鎮層面找不到具體落實的部門,現在好了,有了學區管委會,很快得到落實並高效完成。可以說,今年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教育重大改革,充滿活力,富有成效。

范崗鎮學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葉東輝:端平一碗水,掌准一把尺,撐好一把傘。特別是在廣大教師關心的人、財、事等方面做到公正無私。我將以新的工作崗位為起點,常念廉潔之經、常懷律己之心。我想只有自己做到無懈可擊,工作上執行起來才可以重錘出擊!

雙河村書記方平:以往村小偏遠,規模過小,老師教著沒勁,學生學著沒氛圍,雖然眼前孩子上學多走一點路,但是用發展眼光長遠看,換個成長環境,對孩子們絕對是利好的事。

桐城市人大代表崔定然:有的村小老師年齡最小的都有50歲了,英語課實在沒有辦法正常開設,合併到初中後,孩子英語入門就是初中科班出身的老師教,這樣資源分享,哪個家長不願意呢。在撤並姜圩小學時,8名學生的家長無一例外地舉手贊成。

資訊技術教師黃周福:資訊技術老師本來就少,過去一直缺少交流氛圍,越教越沒有勁,課前準備也越來越簡單,現在以學區為單位成立學科中心組,給我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我們很有成就感。

高橋初中副校長胡啟龍:原來學校間彼此獨立,開展教研活動都是在校內進行的,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同事,講課方式方法乃至聲音,彼此太熟悉瞭解,實在沒有一點新意,很多時候研討課、座談會都是應付走過場。現在以學區為單位組織教研,參與人員範圍廣,不說主講教師認真,就連聽課教師都會認真準備,都會認真點評的,自然會帶來取長補短、交流切磋的好機會。

桐城市政協委員朱啟龍:《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出臺,既與國家教育發展保持方向一致,又針對桐城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實際問題,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重振桐城教育的決心。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其中“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部分,前幾年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學校教育活力已漸顯不足,《意見》中一系列很有針對性的措施,如果落實到位將極大調動全市教師教學積極性,增強學校發展動力。我們已看到了行動:學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加強了義務教育管理;非常給力的校際教師交流措施給學校教學教研帶來了生氣;學校領導年輕化的落實切實增加了學校活力……我們有理由期待桐城教育再次騰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