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人的青州

最近喜歡看古物, 緣起去年中央美術學院的一則展覽“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 當時看到的照片是一尊石青色的佛, 低眉垂眼, 象所有祥和的佛像一樣的安靜, 只是, 不同的是, 他嘴角微翹, 露出了隱隱笑意, 心裡真的一震, 這就是“我佛慈悲”吧, 我想。

好象那是央美展的最後一天, 沒有猶豫就去了。 在展廳, 就遇到了那個叫般般的女子, 結識了一個好老師, 接觸到了一群熱愛古物之人, 這一切緣起青州, 在之後接觸了不同時期不同形象的造像以後, 青州的造像始終讓我心動。

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造像展宣傳畫

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造像展

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造像展

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造像展

央美後, 故宮有“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展覽, 在這個展覽上又看到青州造像。

“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展青州造像

“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展青州造像

前幾天, 首博有“大美中華”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再見青州造像。

首博“美好中華”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青州造像

首博“美好中華”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青州造像

至此,青州模式,深入腦海。去山東青州一探的願望越來越強,終於,炎熱七月,獨自踏上青州大地,為在發現佛像的原生地一睹風姿。

青州,古九州之一,地處東方,因“東方屬木,而木為青色”故稱青州。1996年青州益都師範學校修改操場,推土機推走土層,推出400餘尊殘破佛像,這批佛像被定義為原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佛像以北魏,東魏,北齊時期石像最多,造像形制有背屏式、造像碑、單體佛、菩薩造像、單體羅漢像

這些佛造像的殘塊數有千件之多,大多敷彩貼金,只是都被無情的,生硬的斷裂開去,全部破碎了。研究者認為,這些造像可能是經歷了歷史上的數次滅佛之災,又在北宋前後,被重新埋藏,人們發現這些佛造像被有序的存放,慎重的窖藏起來。官方的滅佛與百姓對佛的敬畏之心形成強烈對比。這些佛造像一經問世,就引發了熱點並成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一項重要發現。

出土佛造像整理工作現場

上千塊破碎石塊被工作人員一一拼湊

青州博物館不大。一個縣級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想來是因為這些佛造像的原因。

博物館位於青州範公亭公園側身,範公亭公園是青州人民為了紀念“先天之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修建的紀念公園。

館有二層,一層是青州歷史館,二層就是龍興寺佛像廳。時值酷暑,以為這裡會寂靜一片,沒想,人潮湧動,也許是免票原因,這裡被旅行社定點為景點之一。於是,佛像展廳不時被一批批的旅行社的人淹沒,各種擴音喇叭聲中,導遊帶領遊客呼嘯而過,雖然每個團基本停留不到10分鐘,且只看其中的三到四尊完整的佛像,也把個展廳攪得天翻地覆,正惱怒間,抬頭看到每尊佛嘴角的盈盈笑意,頓時釋然,想眾生是平等的。

青州博物館正門,遊客在排隊過安撿

國家文物局授予一級博物館

展廳迎門是一鋪東魏背屏式佛菩薩三尊造像,貼金彩繪,石灰石質,通高310釐米,這是龍興寺出土體量最大的石造像。主佛上方應該有八個飛天伎樂,現在殘存六個,依然可以感覺在翩翩起舞,中間亭閣式覆缽塔完好。

北魏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魏佛像為高肉髻,鳳目微睜,臉形是方圓型的,衣服為褒衣博帶式。

東魏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通高200釐米

這尊像貼金彩繪脫落不多,身材修長,長裙迤地,通身破損不多,只是無雙臂,因此,被導遊喻為“東方維納斯”介紹給遊客。

北齊 佛立像大衣紋飾輕薄貼體,是“曹衣出水”的形式

北齊 佛立像 通高115釐米

這尊像是展廳裡面最接近完好的,螺發高髻,眉清目秀,雙手施無畏印,與願印,左手略有殘破。佛像身著通肩袈裟,腹部微微隆起,僧衣服輕薄貼體,色彩鮮豔,由朱砂,石綠色組成田相圖案,真是熠熠生輝。

北齊 菩薩頭像 貼金彩繪石灰石

北魏晚期 造像局部,高浮雕飛天

持蕾右手

東魏石雕托塔飛天

北齊 思維菩薩貼金彩繪通高90釐米

展廳唯一的思維菩薩像,雙臂均有殘破,卻依然美麗動人,頭部寶冠華麗繁複,寶冠中間有束帶,兩旁系結,垂在耳邊。表情生動,好象已經陷入沉思。

北齊---隋 菩薩立像 貼金彩繪石灰石質 通高165釐米

傑出作品,略有彩繪,身體比例極好,周身密佈項飾瓔珞,帔帛貼體下垂,左手輕挽。衣服沒有褶紋,雖然飾物滿身,沒有繁重之意,給人異常結淨之感。

面部沉靜而高貴,雙目微閉,眉頭舒展,鼻樑挺直,嘴唇輪廓輕晰,圓潤的臉頰配上細長的脖子,真是怎麼看都看不夠啊。之前和般般討論過,這尊到底是男相還是女相,我曾以為非男非女相,而在展廳直面雕像,我要稱呼為“她”。

再來看看背部,兩束頭髮分垂雙肩,瓔珞珠串穿環別於細腰之上,雙臂環帔帛於身。背部飄帶上依稀有“九月二十五日造”字樣。

這尊像,是我最喜歡的,從看到圖片就縈繞于心,一心要當場看看真身,果然不虛此行,得嘗所願。

唐 佛坐像 花崗岩質通高100釐米

青州博物館九成以上佛造像是北魏、東魏和北齊時期的,只有幾尊唐的佛像,這尊佛像身材健碩,腳踏蓮花,肚腹高高的隆起,為倚坐彌勒佛。

網路上下載的青州佛造像圖

展廳並不大,門口可以租聽講器,2個小時10元錢,這是唯一需要的花費,博物館能免費是意料之外的。展廳參觀線路也很為觀眾著想,按著北魏、東魏、北齊等各個時期分類,每尊造像前不僅有標注年代的卡片還對每個佛像形制,特點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注解,這要比只標明一個年代讓觀眾更有理解性,遺憾佛像基本都在玻璃展櫃裡面,唯有幾尊高大,經典的造像是圍檔展出,個人更喜歡這樣看展品,玻璃罩裡面的佛像總有些不親近感。

記得般般講課時說,青州的雕像不同其他地區的同期造像,要區別開來看它的獨特之處,算是“青州模式”吧。我站在這個“青州模式”中間,看著這些1000年前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的雕像,雖然還不能完全區分與其他地區的不同,也試圖分辨背屏、頭光、手印的樣式,髮髻的樣式,衣服的造型,雕刻的手法在各個時期的差別,默念著:瘦骨清像,褒衣博帶,曹衣出水這些老師上課時不斷提及的名詞。深深感覺到,這些東西要明白,弄清楚,恐怕要假以時日呢!

想起當初,剛剛接觸佛像藝術,心中著實沒有底氣,不知從何下手,請教般般和巨曉燕,她們異口同聲的說:“不用怕,多看就行了”。果然,要多看,多多看啊。

朋友說我天天看這些,是入了魔了,其實,我只是希望在欣賞這麼美的古物的時候,知道到底她們美在那裡,為什麼美而已。就這個願望也不知幾時可以實現呢?!

首博“美好中華”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青州造像

至此,青州模式,深入腦海。去山東青州一探的願望越來越強,終於,炎熱七月,獨自踏上青州大地,為在發現佛像的原生地一睹風姿。

青州,古九州之一,地處東方,因“東方屬木,而木為青色”故稱青州。1996年青州益都師範學校修改操場,推土機推走土層,推出400餘尊殘破佛像,這批佛像被定義為原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佛像以北魏,東魏,北齊時期石像最多,造像形制有背屏式、造像碑、單體佛、菩薩造像、單體羅漢像

這些佛造像的殘塊數有千件之多,大多敷彩貼金,只是都被無情的,生硬的斷裂開去,全部破碎了。研究者認為,這些造像可能是經歷了歷史上的數次滅佛之災,又在北宋前後,被重新埋藏,人們發現這些佛造像被有序的存放,慎重的窖藏起來。官方的滅佛與百姓對佛的敬畏之心形成強烈對比。這些佛造像一經問世,就引發了熱點並成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的一項重要發現。

出土佛造像整理工作現場

上千塊破碎石塊被工作人員一一拼湊

青州博物館不大。一個縣級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想來是因為這些佛造像的原因。

博物館位於青州範公亭公園側身,範公亭公園是青州人民為了紀念“先天之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修建的紀念公園。

館有二層,一層是青州歷史館,二層就是龍興寺佛像廳。時值酷暑,以為這裡會寂靜一片,沒想,人潮湧動,也許是免票原因,這裡被旅行社定點為景點之一。於是,佛像展廳不時被一批批的旅行社的人淹沒,各種擴音喇叭聲中,導遊帶領遊客呼嘯而過,雖然每個團基本停留不到10分鐘,且只看其中的三到四尊完整的佛像,也把個展廳攪得天翻地覆,正惱怒間,抬頭看到每尊佛嘴角的盈盈笑意,頓時釋然,想眾生是平等的。

青州博物館正門,遊客在排隊過安撿

國家文物局授予一級博物館

展廳迎門是一鋪東魏背屏式佛菩薩三尊造像,貼金彩繪,石灰石質,通高310釐米,這是龍興寺出土體量最大的石造像。主佛上方應該有八個飛天伎樂,現在殘存六個,依然可以感覺在翩翩起舞,中間亭閣式覆缽塔完好。

北魏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 北魏佛像為高肉髻,鳳目微睜,臉形是方圓型的,衣服為褒衣博帶式。

東魏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通高200釐米

這尊像貼金彩繪脫落不多,身材修長,長裙迤地,通身破損不多,只是無雙臂,因此,被導遊喻為“東方維納斯”介紹給遊客。

北齊 佛立像大衣紋飾輕薄貼體,是“曹衣出水”的形式

北齊 佛立像 通高115釐米

這尊像是展廳裡面最接近完好的,螺發高髻,眉清目秀,雙手施無畏印,與願印,左手略有殘破。佛像身著通肩袈裟,腹部微微隆起,僧衣服輕薄貼體,色彩鮮豔,由朱砂,石綠色組成田相圖案,真是熠熠生輝。

北齊 菩薩頭像 貼金彩繪石灰石

北魏晚期 造像局部,高浮雕飛天

持蕾右手

東魏石雕托塔飛天

北齊 思維菩薩貼金彩繪通高90釐米

展廳唯一的思維菩薩像,雙臂均有殘破,卻依然美麗動人,頭部寶冠華麗繁複,寶冠中間有束帶,兩旁系結,垂在耳邊。表情生動,好象已經陷入沉思。

北齊---隋 菩薩立像 貼金彩繪石灰石質 通高165釐米

傑出作品,略有彩繪,身體比例極好,周身密佈項飾瓔珞,帔帛貼體下垂,左手輕挽。衣服沒有褶紋,雖然飾物滿身,沒有繁重之意,給人異常結淨之感。

面部沉靜而高貴,雙目微閉,眉頭舒展,鼻樑挺直,嘴唇輪廓輕晰,圓潤的臉頰配上細長的脖子,真是怎麼看都看不夠啊。之前和般般討論過,這尊到底是男相還是女相,我曾以為非男非女相,而在展廳直面雕像,我要稱呼為“她”。

再來看看背部,兩束頭髮分垂雙肩,瓔珞珠串穿環別於細腰之上,雙臂環帔帛於身。背部飄帶上依稀有“九月二十五日造”字樣。

這尊像,是我最喜歡的,從看到圖片就縈繞于心,一心要當場看看真身,果然不虛此行,得嘗所願。

唐 佛坐像 花崗岩質通高100釐米

青州博物館九成以上佛造像是北魏、東魏和北齊時期的,只有幾尊唐的佛像,這尊佛像身材健碩,腳踏蓮花,肚腹高高的隆起,為倚坐彌勒佛。

網路上下載的青州佛造像圖

展廳並不大,門口可以租聽講器,2個小時10元錢,這是唯一需要的花費,博物館能免費是意料之外的。展廳參觀線路也很為觀眾著想,按著北魏、東魏、北齊等各個時期分類,每尊造像前不僅有標注年代的卡片還對每個佛像形制,特點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注解,這要比只標明一個年代讓觀眾更有理解性,遺憾佛像基本都在玻璃展櫃裡面,唯有幾尊高大,經典的造像是圍檔展出,個人更喜歡這樣看展品,玻璃罩裡面的佛像總有些不親近感。

記得般般講課時說,青州的雕像不同其他地區的同期造像,要區別開來看它的獨特之處,算是“青州模式”吧。我站在這個“青州模式”中間,看著這些1000年前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的雕像,雖然還不能完全區分與其他地區的不同,也試圖分辨背屏、頭光、手印的樣式,髮髻的樣式,衣服的造型,雕刻的手法在各個時期的差別,默念著:瘦骨清像,褒衣博帶,曹衣出水這些老師上課時不斷提及的名詞。深深感覺到,這些東西要明白,弄清楚,恐怕要假以時日呢!

想起當初,剛剛接觸佛像藝術,心中著實沒有底氣,不知從何下手,請教般般和巨曉燕,她們異口同聲的說:“不用怕,多看就行了”。果然,要多看,多多看啊。

朋友說我天天看這些,是入了魔了,其實,我只是希望在欣賞這麼美的古物的時候,知道到底她們美在那裡,為什麼美而已。就這個願望也不知幾時可以實現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