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軍事專家解讀:20世紀戰爭,科技發展投下的“陰影”

20世紀的戰爭是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進行的,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 20世紀的戰爭和戰爭理論不斷出現革命性變化。

從世界範圍看, 20世紀出現了三次軍事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20世紀上半葉以坦克、飛機、航母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 促進了機械化戰爭的發展。

第二次是60、70年代以核武器、導彈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 促進了核威懾和有限戰爭的發展。

第三次是80年代以來以指揮、控制、通信、偵察等數位資訊化裝備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 促進了高技術戰爭的發展。 這三次軍事技術革命, 引起了戰爭形態和軍事實踐的躍進性變革, 極大地推動了戰爭理論的發展。 飛機的出現, 使杜黑的“制空權論”得以問世;坦克的出現, 使富勒等人的“機械化戰爭論”應時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了核武器, 核戰略理論在核國家中相繼出現。

而空間戰略理論的提出, 則有賴於航太技術和定向能技術等的迅速發展。 當代軍事理論中的“資訊戰”理論、“電子戰”理論、“環境戰”理論等, 都是以資訊技術、遙感技術、光電技術等當代高技術以及軍隊擁有或可能擁有的先進武器裝備為基礎的。

20世紀西方的軍事理論, 帶有明顯的“技術決定”傾向, 甚至一再陷入誤區。 如“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核武器制勝論”、“導彈制勝論”以及現在出現的“高技術武器決定論”、“資訊技術決定論”等。 這些理論在關注軍事技術發展方面不失敏銳性, 但它們都把戰爭的制勝因素完全歸結為先進的武器裝備, 這在根本上是錯誤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德國的閃擊戰失敗了, 美英的戰略轟炸也未達到預期效果。 戰後, 核武器和導彈也沒有成為“決定性武器”, 美國在朝鮮和越南發動的侵略戰爭均以失敗告終, 阿富汗成為前蘇聯的 “滑鐵戶”。

尤應指出的是, 生產力水準較低, 特別是科學技術不佔優勢的一方, 並非不能創造新的有利於克敵制勝的戰爭理論。 只要充分認識到新武器裝備給戰爭帶來的變化, 從戰爭的實際需求出發, 從對抗的需要出發, 照樣可以創造新的戰爭理論, 並以理論的先進性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