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解讀 | 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大運河的故事與傳說

你知道嗎,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文化遺產達40處之多, 其中不少就在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在那些歷史遺跡裡, 流傳著怎樣的故事與傳說?

大運河北京段40處遺址 通州達17處

通惠河

京杭大運河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 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 大運河北京段由昌平到通州, 途經六個區, 包括南新倉、什刹海等重要點段和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京杭大運河遺跡

據2012年發佈的《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 南北長50米, 寬6米, 33對雕刻的石獅, 各具神態。

當年, 運河繁忙之時, 橋下駁船排列前行, 橋上人流穿梭, 好不熱鬧。 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 就位於此處, “入夜霜清一輪墜, 淩寒征鐸去蕭蕭, ”便是此景最生動的寫照。

該橋為明代建三券聯拱石橋, 與盧溝橋、朝宗橋稱為拱衛京師三大橋。 1860年, 清軍在這裡與英法聯軍展開激戰, 血染長橋, 史稱八裡橋之戰。 1900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此地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20世紀90年代在橋兩端各修了三個拱型洞, 以加大排水流量。 八裡橋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通州大運中倉遺址、通州西倉遺址

古糧倉遺址僅剩倉牆

通州漕運東倉遺址

古糧倉就是漕運進京存放糧食的地方, 中倉距離通州博物館很近, 從館東邊的路口進去, 十字路口右轉即是, 如今這裡變化很大, 四周都是民居, 看不出一點糧倉的影子。

根據資料顯示, 在新建街後身找到一段倉牆, 可能就是僅有的遺存了。

元明清幾代, 每年要由浙、贛、皖、湘、鄂、魯、豫諸省, 源源不斷地運來三四百萬石漕糧, 其中的十之二三儲存在通州。 明代在通州建四倉, 到了清代仍沿用中、西二倉, 每當漕糧上壩, 船帆和桅杆綿延不下數十裡, 很是壯觀。

張家灣三座古橋:東門橋 虹橋 通運橋

通州區有一座古鎮名為張家灣, 是從北京到天津的必經之路, 也是京杭大運河的必經之路。 這座古鎮修建於明代, 現在還有一些城門和城牆的殘存。 張家灣最早有三座古橋, 分別是位於南門外的通運橋、東門外的東門橋和東南便門外的虹橋。 其中尤以通運橋最為著名。

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 最早是木制的, 在明代時改為石橋。 明嘉靖四十三年的船工號子。 它是運河船工為統一勞動步調, 增加勞動興趣, 提高勞動效率而創作的民歌品種。 運河船工號子的淵源, 如今只能根據演唱者的回憶追溯到清道光年間。 它是以家庭、師徒、互學的方式傳承至今的。 如今, 運河號子的唯一傳人是通州永順鎮鹽灘村86歲的趙慶福。

鹽灘村是運河邊上的一個小村落, 村子得名是因為這裡曾經是鹽的集散地,“那時候,南方過來的鹽都要先卸到這裡,然後再運到京城裡去。”除了鹽之外,這個村子還是絲綢、瓷器等物件的集散地。正因為靠著運河,村子裡家家都有船,都靠運輸貨物吃飯。趙慶福一家也不例外。

當時,每年運糧漕船二萬餘艘,這些船隊,浩浩蕩蕩,首尾銜接十幾裡,“萬舟駢集”成為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運河號子與漕運共興衰,“十萬八千嚎天鬼”經常被用來說運河號子。

趙慶福六歲上船學活,耳聞目染學會了船工號子。趙慶福說,他喊的船號是祖傳的,是爺爺教會了姨父和爸爸,姨父和爸爸又教會了他。姨夫曾經跟他說,學會這號兒就能吃遍天下。因為領號的人在船上有特殊地位和待遇,一般領號人多是有經驗的船工,出活不出活全看領號的,所以工錢都比船上其他的師傅高。出於方便和利益的考慮,領號者多培養自己的後代為領號人。

趙慶福記得,一般領號人是邊領號邊幹活。拉纖的時候,大夥不起勁了,為了增加勞動興趣,領號人扮成三花臉,頭上梳著小辮,手拿大扇骨,骨頭上掛鈴鐺,拴著紅布繩,在前面又領號又是逗樂。

“年輕小夥兒缺少一個做飯的人啊……”這是運河號子裡面的“閑號”。

所謂“閑號”就是船工休息時喊的船號。比較自由,都是即興演唱。內容多是能愉悅別人也讓自己開心的。能有閑號,也和運河特點有關,運河水勢平穩,沒有什麼驚濤駭浪和險灘,所以才有心情唱閑號,這是區別於其他河號的獨特之處。

另外還有絞關號,指休船期把船絞關上岸,推絞關時喊的號子,節奏性比較強。如今,趙慶福能喊出包括“閑號”在內的10種運河號子。

運河船號的唱詞是京味兒,通州味兒濃厚,主要體現在唱詞多用兒化,例如“三兒、日兒”,和具有通州地方特色的襯字、襯詞,例如“四兒搭四兒的、一了個的、來溜”等語氣詞,有北京民歌中的京味和鄉土氣息,再加上有特色的民間表達,例如稱呼媳婦為“做飯的人”,男人為“一百多斤的”,“葦子開花”代表運河上開始結冰,通州話說“叉河了”,表示一年的勞動季節要結束了。

附:北京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北京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北京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村子得名是因為這裡曾經是鹽的集散地,“那時候,南方過來的鹽都要先卸到這裡,然後再運到京城裡去。”除了鹽之外,這個村子還是絲綢、瓷器等物件的集散地。正因為靠著運河,村子裡家家都有船,都靠運輸貨物吃飯。趙慶福一家也不例外。

當時,每年運糧漕船二萬餘艘,這些船隊,浩浩蕩蕩,首尾銜接十幾裡,“萬舟駢集”成為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運河號子與漕運共興衰,“十萬八千嚎天鬼”經常被用來說運河號子。

趙慶福六歲上船學活,耳聞目染學會了船工號子。趙慶福說,他喊的船號是祖傳的,是爺爺教會了姨父和爸爸,姨父和爸爸又教會了他。姨夫曾經跟他說,學會這號兒就能吃遍天下。因為領號的人在船上有特殊地位和待遇,一般領號人多是有經驗的船工,出活不出活全看領號的,所以工錢都比船上其他的師傅高。出於方便和利益的考慮,領號者多培養自己的後代為領號人。

趙慶福記得,一般領號人是邊領號邊幹活。拉纖的時候,大夥不起勁了,為了增加勞動興趣,領號人扮成三花臉,頭上梳著小辮,手拿大扇骨,骨頭上掛鈴鐺,拴著紅布繩,在前面又領號又是逗樂。

“年輕小夥兒缺少一個做飯的人啊……”這是運河號子裡面的“閑號”。

所謂“閑號”就是船工休息時喊的船號。比較自由,都是即興演唱。內容多是能愉悅別人也讓自己開心的。能有閑號,也和運河特點有關,運河水勢平穩,沒有什麼驚濤駭浪和險灘,所以才有心情唱閑號,這是區別於其他河號的獨特之處。

另外還有絞關號,指休船期把船絞關上岸,推絞關時喊的號子,節奏性比較強。如今,趙慶福能喊出包括“閑號”在內的10種運河號子。

運河船號的唱詞是京味兒,通州味兒濃厚,主要體現在唱詞多用兒化,例如“三兒、日兒”,和具有通州地方特色的襯字、襯詞,例如“四兒搭四兒的、一了個的、來溜”等語氣詞,有北京民歌中的京味和鄉土氣息,再加上有特色的民間表達,例如稱呼媳婦為“做飯的人”,男人為“一百多斤的”,“葦子開花”代表運河上開始結冰,通州話說“叉河了”,表示一年的勞動季節要結束了。

附:北京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北京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北京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