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雲南“陸良八老”31年造林13萬畝或建森林公園,二老已逝

10月17日13時許, 雲南曲靖市陸良縣龍海鄉, 天空中下著毛毛細雨, 讓人冷得直打哆嗦。

83歲的王德映從綠映塘村家中出發, 趕往約3公里外的花木山林場, 看著自己親手種植的樹林蔥蔥郁鬱, 他又重提老兄弟王小苗的一句話:“人死了, 樹還活著。 ”

王德映和王小苗被當地人稱為“陸良八老”, 其中, 王小苗還被授予“當代愚公”稱號。 從1980年起, 陸良八男子在王小苗的帶領下, 30年來種樹13.6萬畝。 “一鋤頭下去, 濺出火星子, ”王德映回憶起當年的不易時, 咧著嘴笑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此次回訪“陸良八老”發現, 他們當中已有兩人去世, 餘者或行動不便,

或交流不暢。 當年他們嘔心瀝血打造的林海, 一望無際, 今年, 當地政府正申報省級森林公園。

每人每天收入兩角錢

陸良縣位於南盤江上游, 珠江源流域, 進入龍海鄉境內, 蜿蜒盤山的公路兩旁山上, 盡是林海。

在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的記憶中, 龍海鄉乃至整個陸良縣, 因喀斯特地貌的特性, 光禿禿的山體上怪石嶙峋, 土質石漠化嚴重, “以前的龍海哪裡是這個樣子, 高寒氣候冰雹還多, 沒有存水的條件水土流失嚴重, 山上除了石渣子就光著了。 ”

曾經連年乾旱的龍海鄉群眾吃水困難。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萬春 圖

這也正是王德映、王小苗他們當初開荒山造林的動力。 1980年3月左右, 時任樹搭棚大隊民兵營長的王小苗40歲, 經他吆喝相約, 王德映、王家壽、王長取、王雲方、王開和、王家雲、王家德7人加入, 八人開始著手造林;彼時, 40歲的王小苗年紀最小, 年紀最大的王家雲當時51歲。

從左至右分別是:王小苗、王開和、王家壽、王雲方、王家雲、王長取、王家德、王德映

史紅祥告訴澎湃新聞, 彼時生產隊給他們計工分, 起初樹苗成活率不高, 也沒有給他們補助。 此後一段時間, 政府給每畝補助不到5塊錢, 每天1個人的收入就1角、2角。

“上山種樹每天每人能賺2毛錢。 ”王德映說, 實際上剛種下的樹種容易被松鼠、老鼠等吃了, 又缺水,

種的樹成活率低, “不經林業部門驗收, 別說兩毛, 一分錢都可能拿不到。 ”

到1985年國家提倡人工造林時, 有政策扶持, 這個數字每畝漲到了10元、15元, 每人能收入到7角錢, “他們也積不下錢, 還要買種子, ”史紅祥說。 當時種樹並不能養活全家人, 每年5、6、7、8月份, 4個月雨季中才能栽種, 這樣算來, 收入更是寥寥。

在石頭渣子裡種樹的他們, 手指和腳後跟開裂, 磨出的老繭和血泡已習以為常。 王長取的雙手就像乾枯的樹枝、所有指甲枯萎, 王小苗的腳掌就像是當地喀斯特地貌裡的乾裂土質, “一鋤頭下去, 濺出火星子, ”王德映回憶起這段歲月咧著嘴笑了。

儘管生計艱難, 但種樹的日子裡, 他們與荒山為伴, 樹種到哪裡就吃住在哪裡。 王德映回憶, 當初,

餓了就生火烤幾個洋芋充饑, 晚上蓋著棕櫚樹樹皮製成的蓑衣, 無論颳風下雨就在山上睡覺, “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 ”

“山高水高, 不如人的腳板高;天大地大, 不如人的決心大。 ”這是當時他們的格言。

育苗經驗至今管用

低下的成活率和缺水乾旱的土質成了王德映他們當初種樹的絆腳石。

為此, 他們自行琢磨、想辦法, 在實踐中總結出了經驗, 挑種子、挖窩子、育苗子三步走。

史紅祥說, 八老發明的用營養袋育苗的辦法在當時非常先進, 挑選好樹種後, 先在營養袋裡育苗, 然後選擇冬季挖窩子, 等5月份雨季來臨再移栽。 這樣成活率高達90%以上, 樹種不再被老鼠吃了, 這個辦法至今管用。

公開資料顯示, 陸良八老中, 讀到小學三年級的王家壽是唯一識字的人, 其餘人為文盲;他們當中,王家壽擔任過村治保主任,負責各小組的人數、工分及檢查驗收挖坑移栽的品質。

眼看著他們栽種的樹林,從花木山林場的7400畝逐漸蔓延,相鄰縣、鄉開始邀請王德映等人前往傳授造林經驗。從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間,他們的足跡遍佈陸良縣的9個鄉鎮,同時雲南師宗縣、羅平縣等地的部分山頭也有了他們栽種的山林,而跟著他們植樹的隊伍在最高峰時達七八百人,包括他們的親屬。

據官方統計,八人一共造林13.6萬畝,其中龍海鄉總計有12萬畝林地,八個老人就貢獻了其中近4萬畝,經林業部門檢查驗收,造林全部合格,“當時種的基本都是華山松,因為抗旱耐寒,適合生長,但現在不提倡種這樹了,”史紅祥說。

8雙手30多年造林13.6萬畝

光禿禿的貧瘠荒山變成了林海,花了整整11年時間,他們依舊沒有下山,守山護林成了他們新的工作。1995年人工造林結束後,八老回到花木山,這裡已是7400畝的林場,也是他們最初開始種樹的地方。2010年8月份,因為年老等原因,他們選擇了下山。

“防火防盜,尤其是春節的時候放鞭炮,這個時節也是森林火險最高的時段,他們回不了家,”史紅祥說。

其中,八老中的王德映也是“最顧家”的,除了特殊時期的防火期,他每週也會請假回家看看,而他家就在三四公里之外,家稍微遠點的有十公里。

八老中兩位老人已經不在了,身體健康的王德映還會時不時來山上看看他們曾經種的樹

除了防火防盜,他們守山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撫育間伐”。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這項工作主要指把營養不良、長不高的枝條剪掉,讓好的樹枝能更好地接受陽光、吸收營養。

“山頭要有樹,山腳要有路,人民才會富。”史紅祥說,這是八老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看來,造林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生態效益也顯而易見,冰雹少了、空氣清新、土質也有改善。

八老種樹的地方成為教育基地

王長取的雙手

王小苗的腳掌

2012年2月7日,中央電視臺播出《走基層,中國最美的人:八位老人義務植樹31年》;同年3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陸良八老種樹記”,並配發評論。

2012年《人民日報》頭版對八老事蹟的報導

至此,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八位老者被大家熟知,並被親切地稱為“陸良八老”、“當代愚公”等稱號。

八老的事蹟也引起中宣部、民政部、國家林業局、雲南省委省政府、曲靖、陸良等各級相關部門的重視,先後獲得全國“最美老有所為人物”、“全國綠化造林勞動模範”等榮譽。

2017年10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八老最初開始種樹的花木山林場時,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左右八老們分年段修建居住的三棟房子,不同的材料、風格和破舊程度清晰地記錄著他們在山上艱苦卓絕的歲月。

八老在他們80年代修建的房子前

就在這三棟老房子後面100米處,新建的“花木山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就像一個博物館一樣,裡面陳列了八老當年種樹時使用的削尖當鏟子的木棒、穿破變樣的草鞋、當被褥使用的蓑衣及鋤頭等工具,這些跟他們獲得的眾多榮譽證書擺放在一起。

八老最初種樹的地方如今成為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再往後約500米的山林,在2017年2月被確定為“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說,近年來省內外參觀學習的單位上百家,“花木山林場正在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已經驗收了。”

八老如今只剩下六人。2014年6月13日,王家壽因突發腦溢血離世;2015年6月30日,王小苗因腎功能衰竭離世。

已經83歲的王德映算是相對能順利交流的老人了,身體健康的他還不時幫家裡幹活。他說,他們八人一起風風雨雨幾十年,不是親兄弟,但都是老弟兄,“人死了樹還活著,王小苗這樣說,我也會常來瞧瞧這片林子,我大的重孫都14歲了,人老了。”

他們穿過的鞋子

他們種樹運土的簸箕

八老曾經種樹時的生活用品和工具

就在2017年10月13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魅力中國城:甘肅張掖PK雲南曲靖》一期中,王德映作為八老代表跟著曲靖市長登上舞臺時說“我現在老了,種不動了。”台下有觀眾為之浸著淚花,評委蔡明則說:“我在想,一個人如果熱愛一個職業,可以為之付出37年,我是個老師,熱愛我的教學工作,我愛孩子,我可以堅守37年;我是個演員,熱愛表演,我可以堅守37年;我熱愛種樹?這怎麼熱愛啊?每天拿著鐵鍬一個坑一個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澆,要這樣堅守37年,為什麼呀?”她被八老精神感動,也把她的一票投給了曲靖。

其餘人為文盲;他們當中,王家壽擔任過村治保主任,負責各小組的人數、工分及檢查驗收挖坑移栽的品質。

眼看著他們栽種的樹林,從花木山林場的7400畝逐漸蔓延,相鄰縣、鄉開始邀請王德映等人前往傳授造林經驗。從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間,他們的足跡遍佈陸良縣的9個鄉鎮,同時雲南師宗縣、羅平縣等地的部分山頭也有了他們栽種的山林,而跟著他們植樹的隊伍在最高峰時達七八百人,包括他們的親屬。

據官方統計,八人一共造林13.6萬畝,其中龍海鄉總計有12萬畝林地,八個老人就貢獻了其中近4萬畝,經林業部門檢查驗收,造林全部合格,“當時種的基本都是華山松,因為抗旱耐寒,適合生長,但現在不提倡種這樹了,”史紅祥說。

8雙手30多年造林13.6萬畝

光禿禿的貧瘠荒山變成了林海,花了整整11年時間,他們依舊沒有下山,守山護林成了他們新的工作。1995年人工造林結束後,八老回到花木山,這裡已是7400畝的林場,也是他們最初開始種樹的地方。2010年8月份,因為年老等原因,他們選擇了下山。

“防火防盜,尤其是春節的時候放鞭炮,這個時節也是森林火險最高的時段,他們回不了家,”史紅祥說。

其中,八老中的王德映也是“最顧家”的,除了特殊時期的防火期,他每週也會請假回家看看,而他家就在三四公里之外,家稍微遠點的有十公里。

八老中兩位老人已經不在了,身體健康的王德映還會時不時來山上看看他們曾經種的樹

除了防火防盜,他們守山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撫育間伐”。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這項工作主要指把營養不良、長不高的枝條剪掉,讓好的樹枝能更好地接受陽光、吸收營養。

“山頭要有樹,山腳要有路,人民才會富。”史紅祥說,這是八老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看來,造林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生態效益也顯而易見,冰雹少了、空氣清新、土質也有改善。

八老種樹的地方成為教育基地

王長取的雙手

王小苗的腳掌

2012年2月7日,中央電視臺播出《走基層,中國最美的人:八位老人義務植樹31年》;同年3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報導了“陸良八老種樹記”,並配發評論。

2012年《人民日報》頭版對八老事蹟的報導

至此,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八位老者被大家熟知,並被親切地稱為“陸良八老”、“當代愚公”等稱號。

八老的事蹟也引起中宣部、民政部、國家林業局、雲南省委省政府、曲靖、陸良等各級相關部門的重視,先後獲得全國“最美老有所為人物”、“全國綠化造林勞動模範”等榮譽。

2017年10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八老最初開始種樹的花木山林場時,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左右八老們分年段修建居住的三棟房子,不同的材料、風格和破舊程度清晰地記錄著他們在山上艱苦卓絕的歲月。

八老在他們80年代修建的房子前

就在這三棟老房子後面100米處,新建的“花木山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就像一個博物館一樣,裡面陳列了八老當年種樹時使用的削尖當鏟子的木棒、穿破變樣的草鞋、當被褥使用的蓑衣及鋤頭等工具,這些跟他們獲得的眾多榮譽證書擺放在一起。

八老最初種樹的地方如今成為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再往後約500米的山林,在2017年2月被確定為“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說,近年來省內外參觀學習的單位上百家,“花木山林場正在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已經驗收了。”

八老如今只剩下六人。2014年6月13日,王家壽因突發腦溢血離世;2015年6月30日,王小苗因腎功能衰竭離世。

已經83歲的王德映算是相對能順利交流的老人了,身體健康的他還不時幫家裡幹活。他說,他們八人一起風風雨雨幾十年,不是親兄弟,但都是老弟兄,“人死了樹還活著,王小苗這樣說,我也會常來瞧瞧這片林子,我大的重孫都14歲了,人老了。”

他們穿過的鞋子

他們種樹運土的簸箕

八老曾經種樹時的生活用品和工具

就在2017年10月13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魅力中國城:甘肅張掖PK雲南曲靖》一期中,王德映作為八老代表跟著曲靖市長登上舞臺時說“我現在老了,種不動了。”台下有觀眾為之浸著淚花,評委蔡明則說:“我在想,一個人如果熱愛一個職業,可以為之付出37年,我是個老師,熱愛我的教學工作,我愛孩子,我可以堅守37年;我是個演員,熱愛表演,我可以堅守37年;我熱愛種樹?這怎麼熱愛啊?每天拿著鐵鍬一個坑一個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澆,要這樣堅守37年,為什麼呀?”她被八老精神感動,也把她的一票投給了曲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