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星座>正文

叛逆的激情:天蠍座文學大咖TOP10

反叛, 大概是天蠍座作家的共同底色。 他們就像彌爾頓筆下的撒旦一樣, 擁有源源不絕的“叛逆的激情”。 哪怕這種叛逆已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他們也會死死鉗住“命運的咽喉”, 不作妥協。 由於恥居人後, 他們往往開一代新風, 且絕不是“但開風氣不為師”, 而是決意成為無法超越、僅供膜拜的對象。 天蠍座的作品, 因此表現為智性的成熟和意志力的強韌, 而缺少溫柔的部分, 即便女作家喬治·艾略特, 也是個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 “悶騷”的他們由於心機深, 故而作品編制得頗為燒腦。 閱讀天蠍座的作品, 第一需要膽量,

不被其天生的反骨所驚駭;第二考驗智力, 否則你會覺得文字背後有一雙滿是嘲諷的眼光打量著你, 仿佛在說:“哼哼, 讀懂了沒?”

濟慈(1795年10月31日)

《濟慈詩選》

五四時代, “摩羅詩人”拜倫吸引了許多文學革命者粉絲, 而雪萊則是青年男女膜拜的對象, 相比之下, 濟慈由於過於純粹, 而未曾獲得過如此瘋狂的追捧。 然而在三位浪漫主義詩人中, 濟慈No.1的地位卻是最為穩固的。 相比拜倫、雪萊置身其中的激情, 濟慈有一種“冷眼旁觀”的激情, 他認為, 詩人應像莎士比亞那樣有能力排除內外世界各種干擾:“一名詩人是生活中最沒有詩意的, 因為他沒有自我——他要不斷地發出資訊, 去填充其他的實體。 太陽, 月亮, 大海, 世上的男男女女,

作為一種有衝動的生靈, 他們都是有詩意的, 因此都有不變的特徵——而詩人卻沒有, 沒有自我。 ”我想這就是天蠍座的濟慈如此讓人捉摸不定又回味無窮的原因吧。

《濟慈詩選》, [英]約翰·濟慈著, 查良錚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狄蘭·湯瑪斯(1914年10月27日)

《狄蘭·湯瑪斯詩選》

每一個天蠍座都是瘋狂的, 自毀的, 但瘋狂的形式個個不同。 “瘋狂的狄蘭”是20世紀英語世界絕對名列前茅的詩人, 他那點石成金的語言魔力, 吸引了無數粉絲, 包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手鮑勃·狄倫, 《星際穿越》的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 濟慈出身貧寒, 狄蘭沒上過大學, 他們那種自傲糅雜著自卑的心理, 使得他們行為乖張, 言語癲狂。 有一次狄蘭與卓別林和瑪麗蓮・夢露共進晚餐, 而他在飯前就喝醉了, 卓別林很生氣地把狄蘭趕走, 說偉大詩歌不能成為發酒瘋的藉口, 狄蘭的答覆是在卓別林家門廊的一棵植物前撒了泡尿。 39歲時他因連喝了18杯威士卡而暴斃, 然而偉大詩歌讓更多讀者願意選擇忽略他的瘋狂, 聆聽他的高貴,

像《通過綠色莖管催動花朵的力》《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中的詩句, 已經膾炙人口, 正如詩人所說, 他“唯一的高貴的心在所有愛情的國土上都有見證人”。

《狄蘭·湯瑪斯詩選》, [英]狄蘭·湯瑪斯著, 海岸譯,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喬治·艾略特(1819年11月22日)

《米德爾馬契》

這個名字恐怕有些人都沒聽說過, 大家只知道T.S.艾略特。 在英國小說史上, 她的名字是和簡·奧斯丁、狄更斯放在同一行列的。 在著名文學批評家F.R.利維斯眼中, 喬治·艾略特簡直就是英國小說界的女神雅典娜, 足以與泰坦巨人托爾斯泰相媲美。 而作者本人的傳奇人生, 恐怕比其作品更加惹眼。 她是個虔誠信徒, 後來卻放棄基督教;她是個女小說家, 卻撰文抨擊“女小說家們寫的蠢小說”;她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是“溫柔敦厚”堅持清教徒式生活準則的時期, 然而她卻與有婦之夫過起了非法同居生活, 離經叛道;她將近四十歲才開始小說創作, 卻成了首屈一指的小說家, 相信足以作為當代婦女借鑒的楷模。

《米德爾馬契》,[英]喬治·艾略特著,項星耀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

《獵人筆記》

天蠍座當然是叛逆的。優美的屠格涅夫也不例外。你只要想想那群捧著伏特加叉著熏腸醉醺醺的俄國人,就能明白“潔癖症患者”屠格涅夫是多麼叛逆,他恐怕是俄國作家中最不像俄國作家的俄國作家了。屠格涅夫的《羅亭》《父與子》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但其在短篇小說領域的成績,恐怕要大於長篇的成就。

《獵人筆記》是其巔峰之作,它是如此輕盈、鮮活、純淨而完美,沒有誇張的修辭,沒有浮躁的情緒,不含一絲粗俗的氣息。這是一種文學教養,更是作者把文學提純的天賦。屠格涅夫式的淨化,就像西方油畫中的小天使,他們裸露的性器官都能給人可愛的感覺而不讓人產生情欲的聯想。屠格涅夫筆下的美麗土地難以言喻地一塵不染,如雨後的“白淨草原”,你簡直可以嗅出故事裡空氣的味道,不用細辨,一定是甜美的。

《獵人筆記》,[俄]屠格涅夫著,豐子愷譯,譯林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

《卡拉馬佐夫兄弟》

托爾斯泰把傳統的文學技藝發揮到極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文學時代。托爾斯泰代表著俄羅斯受到西方影響的高級階層的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體現了俄羅斯社會鄉野的靈魂,他是如此的桀傲不馴,如此的奇妙無比,致使尼采讀了他的《地下室手記》後欣喜若狂,贊之為“一段真正的音樂,一段非常奇異的,非日爾曼的音樂”。托爾斯泰是平和溫暖的,即便是絮絮叨叨的說教也是和藹可親的;而陀氏一生都在彈奏令人顫慄的不和諧的聲音。他懷疑一切為世人認可的規則,他懷疑常識、科學、理性,懷疑“二二得四”這樣一種似乎毋庸置疑的圭臬。就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許多哲學青年頂禮膜拜的當代“聖經”,《卡拉馬佐夫兄弟》成了考驗文學青年的“試金石”——首先,你得有這個耐心讀完。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濟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安德列·別雷(1880年10月26日)

《彼得堡》

在眼高於頂的納博科夫心中,安德列·別雷的長篇小說《彼得堡》是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絲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變形記》相提並論的20世紀西方四大名著。1916年《彼得堡》問世,標誌著現代主義小說在俄羅斯率先橫空出世。當其時也,卡夫卡、喬伊絲、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都還在寫作過程中,別雷可謂先聲奪人。然而別雷對語言實驗的迷戀就像喬伊絲一樣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讀者只好紛紛表示“看不懂”。作者說,這部小說“實質上是對被意識割斷了同它自然本性聯繫的瞬間下意識生活的記錄。不妨把這部長篇小說稱作是‘大腦的遊戲’”。“大腦的遊戲”這一概括,非常精准地指出了這部“偵探”小說的燒腦屬性。

《彼得堡》,[俄]安德列·別雷著,勒戈、楊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紀德(1869年11月22日)

《地糧》

木心曾說,尼采是威士卡,紀德是葡萄酒,可見都是能醉人的。只是一個烈性酒,一個後勁大。骨子裡都是反叛,尼采是蓬頭垢面的紀德,紀德是優雅克制的尼采,尼采是“狂人”,紀德是“悶騷”。的確,對比尼采的義無反顧,紀德的內心充滿了靈與肉、禁欲與享樂、信仰與懷疑、贖罪與反叛、恪守道德與蔑視戒律的矛盾雜糅。《地糧》是紀德以抒情的語言,糅合傳統的詩歌形式寫成的一連串富有詩意的隨想錄。他以愛與熱忱化作頌歌,凝成字句,被奉為“不安的一代人的《聖經》”。“我樂意地責笞我的肉體,在懲戒中比在過失中感到更大的喜悅——我曾那樣地陶醉在不僅為罪惡而罪惡的自傲中。”讀到這樣“SM”的字句,還真讓人心裡有那麼點不安呢。

《地糧》,[法]安德列·紀德著,盛澄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加繆(1913年11月7日)

《局外人》

加繆把他的一本哲學隨筆集命名為《反抗者》,經由對西緒弗斯神話故事的天才闡釋,他將卡夫卡對命運的洞見變成一種以接受命運為前提的對命運的反抗。默爾索這個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局外人”,面對母親的死亡,他拒絕悲傷;面對法律的審判,他拒絕認同;面對裝模作樣的牧師,他拒絕懺悔。他不僅拒絕塵世,也拒絕天國。他以徹底的陌生人形象面對人們熟知的世界,用不近人情作為反抗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局外人”因此成為了“叛逆期”青年的代言人,一度火爆到“開談不說《局外人》,讀盡詩書也枉然”的程度。

《局外人》,[法]阿爾貝·加繆著,柳鳴九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穆齊爾(1880年11月6日)

《沒有個性的人》

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翁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無論顯得多麼“學霸”,畢竟還披了一件推理小說的外衣,製造那麼一個“暗殺事件”或“連環殺人事件”的迷宮吸引讀者看下去,但穆齊爾簡直就是喪盡天良,他根本不關心讀者能否讀得下去,他那近百萬字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幾乎沒有故事情節,充斥著作者對人類歷史、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道德、法律、心靈、理性、激情、欲望等等的思考與見解。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把自己的哲學博士論文改頭換面地拿出來發表了。一位德國文學批評家曾說過:“毋庸諱言,《沒有個性的人》好比一座沙漠,沙漠中雖有幾處景色優美的綠洲,但是從一處綠洲到下一處綠洲的跋涉往往令人痛苦不堪。沒有受虐心理準備的人還是趁早投降為好。”

《沒有個性的人》,[奧地利]羅伯特·穆齊爾著,張榮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薩拉馬戈(1922年11月16日)

《失明症漫記》

那位寫出了《修道院紀事》《失明症漫記》等神奇作品的“極富想像力”的葡萄牙小說家薩拉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墓誌銘:“這裡安睡著一個憤怒的人。”為什麼是憤怒?因為薩拉馬戈悲天憫人地認為,“雖然我生活得很好,但這個世界卻不好”。正如一份訃聞所言:“他反對過軍政府,反對獨裁,反對教會,反對美國對古巴的封鎖,反對布希和布雷爾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反對任何政府對任何文學作品的任何審查,反對偽善的和吃人的資本主義,反對全球化……”反叛的他簡直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用想像力、同情心和反諷所維繫的關於這個世界不甚友好的寓言,卻“讓我們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現實”。

《失明症漫記》,[葡萄牙]若澤·薩拉馬戈著,範維信譯,南海出版公司

《米德爾馬契》,[英]喬治·艾略特著,項星耀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

《獵人筆記》

天蠍座當然是叛逆的。優美的屠格涅夫也不例外。你只要想想那群捧著伏特加叉著熏腸醉醺醺的俄國人,就能明白“潔癖症患者”屠格涅夫是多麼叛逆,他恐怕是俄國作家中最不像俄國作家的俄國作家了。屠格涅夫的《羅亭》《父與子》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但其在短篇小說領域的成績,恐怕要大於長篇的成就。

《獵人筆記》是其巔峰之作,它是如此輕盈、鮮活、純淨而完美,沒有誇張的修辭,沒有浮躁的情緒,不含一絲粗俗的氣息。這是一種文學教養,更是作者把文學提純的天賦。屠格涅夫式的淨化,就像西方油畫中的小天使,他們裸露的性器官都能給人可愛的感覺而不讓人產生情欲的聯想。屠格涅夫筆下的美麗土地難以言喻地一塵不染,如雨後的“白淨草原”,你簡直可以嗅出故事裡空氣的味道,不用細辨,一定是甜美的。

《獵人筆記》,[俄]屠格涅夫著,豐子愷譯,譯林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

《卡拉馬佐夫兄弟》

托爾斯泰把傳統的文學技藝發揮到極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文學時代。托爾斯泰代表著俄羅斯受到西方影響的高級階層的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則體現了俄羅斯社會鄉野的靈魂,他是如此的桀傲不馴,如此的奇妙無比,致使尼采讀了他的《地下室手記》後欣喜若狂,贊之為“一段真正的音樂,一段非常奇異的,非日爾曼的音樂”。托爾斯泰是平和溫暖的,即便是絮絮叨叨的說教也是和藹可親的;而陀氏一生都在彈奏令人顫慄的不和諧的聲音。他懷疑一切為世人認可的規則,他懷疑常識、科學、理性,懷疑“二二得四”這樣一種似乎毋庸置疑的圭臬。就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許多哲學青年頂禮膜拜的當代“聖經”,《卡拉馬佐夫兄弟》成了考驗文學青年的“試金石”——首先,你得有這個耐心讀完。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濟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安德列·別雷(1880年10月26日)

《彼得堡》

在眼高於頂的納博科夫心中,安德列·別雷的長篇小說《彼得堡》是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絲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變形記》相提並論的20世紀西方四大名著。1916年《彼得堡》問世,標誌著現代主義小說在俄羅斯率先橫空出世。當其時也,卡夫卡、喬伊絲、普魯斯特的代表作都還在寫作過程中,別雷可謂先聲奪人。然而別雷對語言實驗的迷戀就像喬伊絲一樣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讀者只好紛紛表示“看不懂”。作者說,這部小說“實質上是對被意識割斷了同它自然本性聯繫的瞬間下意識生活的記錄。不妨把這部長篇小說稱作是‘大腦的遊戲’”。“大腦的遊戲”這一概括,非常精准地指出了這部“偵探”小說的燒腦屬性。

《彼得堡》,[俄]安德列·別雷著,勒戈、楊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紀德(1869年11月22日)

《地糧》

木心曾說,尼采是威士卡,紀德是葡萄酒,可見都是能醉人的。只是一個烈性酒,一個後勁大。骨子裡都是反叛,尼采是蓬頭垢面的紀德,紀德是優雅克制的尼采,尼采是“狂人”,紀德是“悶騷”。的確,對比尼采的義無反顧,紀德的內心充滿了靈與肉、禁欲與享樂、信仰與懷疑、贖罪與反叛、恪守道德與蔑視戒律的矛盾雜糅。《地糧》是紀德以抒情的語言,糅合傳統的詩歌形式寫成的一連串富有詩意的隨想錄。他以愛與熱忱化作頌歌,凝成字句,被奉為“不安的一代人的《聖經》”。“我樂意地責笞我的肉體,在懲戒中比在過失中感到更大的喜悅——我曾那樣地陶醉在不僅為罪惡而罪惡的自傲中。”讀到這樣“SM”的字句,還真讓人心裡有那麼點不安呢。

《地糧》,[法]安德列·紀德著,盛澄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加繆(1913年11月7日)

《局外人》

加繆把他的一本哲學隨筆集命名為《反抗者》,經由對西緒弗斯神話故事的天才闡釋,他將卡夫卡對命運的洞見變成一種以接受命運為前提的對命運的反抗。默爾索這個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局外人”,面對母親的死亡,他拒絕悲傷;面對法律的審判,他拒絕認同;面對裝模作樣的牧師,他拒絕懺悔。他不僅拒絕塵世,也拒絕天國。他以徹底的陌生人形象面對人們熟知的世界,用不近人情作為反抗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局外人”因此成為了“叛逆期”青年的代言人,一度火爆到“開談不說《局外人》,讀盡詩書也枉然”的程度。

《局外人》,[法]阿爾貝·加繆著,柳鳴九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穆齊爾(1880年11月6日)

《沒有個性的人》

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翁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無論顯得多麼“學霸”,畢竟還披了一件推理小說的外衣,製造那麼一個“暗殺事件”或“連環殺人事件”的迷宮吸引讀者看下去,但穆齊爾簡直就是喪盡天良,他根本不關心讀者能否讀得下去,他那近百萬字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幾乎沒有故事情節,充斥著作者對人類歷史、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道德、法律、心靈、理性、激情、欲望等等的思考與見解。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把自己的哲學博士論文改頭換面地拿出來發表了。一位德國文學批評家曾說過:“毋庸諱言,《沒有個性的人》好比一座沙漠,沙漠中雖有幾處景色優美的綠洲,但是從一處綠洲到下一處綠洲的跋涉往往令人痛苦不堪。沒有受虐心理準備的人還是趁早投降為好。”

《沒有個性的人》,[奧地利]羅伯特·穆齊爾著,張榮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薩拉馬戈(1922年11月16日)

《失明症漫記》

那位寫出了《修道院紀事》《失明症漫記》等神奇作品的“極富想像力”的葡萄牙小說家薩拉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墓誌銘:“這裡安睡著一個憤怒的人。”為什麼是憤怒?因為薩拉馬戈悲天憫人地認為,“雖然我生活得很好,但這個世界卻不好”。正如一份訃聞所言:“他反對過軍政府,反對獨裁,反對教會,反對美國對古巴的封鎖,反對布希和布雷爾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反對任何政府對任何文學作品的任何審查,反對偽善的和吃人的資本主義,反對全球化……”反叛的他簡直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用想像力、同情心和反諷所維繫的關於這個世界不甚友好的寓言,卻“讓我們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現實”。

《失明症漫記》,[葡萄牙]若澤·薩拉馬戈著,範維信譯,南海出版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