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一刻,金華人等了75年!新萬佛塔終於展露全貌,開放時間就在……

10月20日, 在萬佛塔公園建設現場, 記者看到工地一片忙碌, 有泥瓦匠在鋪砌地磚, 有園林工人修剪景觀樹, 還有工人在萬佛塔前拆除塔吊, 新的萬佛塔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雄偉的身姿傲然挺立八婺大地。

自宋以來就是金華的地標

寄託著金華人民的鄉愁

新萬佛塔是高山頭古城旅遊開發專案的核心建築, 占地面積102.2畝, 塔總高99.99米, 採用宋代風格, 外9內8共17層。 2014年8月萬佛塔啟動建設, 當前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開放時間計畫為2018年。

金華市城建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 新的萬佛塔採用了藻井、月梁、壁雕等宋式建築造型元素, 同時, 融合了金華本地的銅雕、木雕等工藝, 展現八婺文化精髓, 塔身幹掛3700多塊佛雕像磚, 計畫在塔內設7000多個佛龕, 以再現昔日“萬佛”盛況。

而呂樟賢老人作為工地的保安人員, 不僅可以看到新的“萬佛”盛況, 更是親身經歷了他的涅槃重生,

老人說他還是從小聽著老萬佛塔、塔下寺的故事長大的。

“我家住在橫塘沿, 過了婺江不遠就到了, 現在拆遷了, 開發成了金都美地。 ”呂樟賢老人告訴記者, “老萬佛塔我也沒見過, 不過從我父親那裡聽到了很多關於塔的故事。 ”

“父親說他小的時候,

附近就沒有2層高的房子, 城裡也很少, 所以站在家裡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見萬佛塔。 ”據記載, 1942年5月, 日軍侵略金華前夕, 以避日機轟炸為藉口, 國民黨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下令拆除萬佛塔。 金華淪陷後, 萬佛塔餘留三層。

從那以後, 萬佛塔就遠離了金華人的視線, 但是關於塔的故事卻一直在民間流傳。 聽父親說過, “萬佛塔始建於北宋, 原址位於今古子城北側的122醫院附近。 塔原來是九層六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 後來在道光年間, 佛僧居政宣導增建到13層, 起初名字叫‘密印寺塔’, 因為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 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 其數萬計, 故俗稱‘萬佛塔’, 這些塔磚都是由當時的善男信女捐資而建, 有記載說東關和孝順個有一個心地善良的財主捐贈了500錠銀子。

“到了1956年底, 駐金部隊修建辦公樓, 意外發現了萬佛塔地宮。 ”那一年, 萬佛塔地宮的發掘曾轟動一時, 出土了一批唐宋文物, 有銅雕佛像、金塗塔等154件,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處, 文物價值極高。

呂樟賢老人說, 雖然萬佛塔離家裡並不遠, 但是他的父親從來沒有登過萬佛塔, 文物出土的時候, 也沒有到原址上去瞧瞧。 他清晰地記得, 那時候, 從江南江北被一條婺江分割, 江上只有兩座橋, 一座浮橋, 底下是小船, 上面鋪著木板, 從正對“梅花門”(赤松門)的碼頭通到上浮橋;一座是金華大橋(那時候大家都這麼叫), 現在叫通濟橋了, 交通很是不方便, 老百姓除了幹活需要, 挑著擔子進個城, 一般情況下都是不會來的。 對於萬佛塔, 他們父子一直都在聽別人講故事。

呂樟賢老人說, 他比較幸運, 曾經見過真正的萬佛塔, 那是今年的一天, 有個年紀比自己稍小的人, 來到這裡觀看萬佛塔, 說真的和以前一模一樣, 我問他怎麼知道, 他從手機裡翻出了一張照片,說是對著老照片拍的,我仔細辨認了一下,除了顏色是黑白的,真的像他說的那樣,但是我們都不會弄手機,我就對著他的手機螢幕拍了一張。後來又有個晨練的老大爺,87歲仍然腿腳利索,每天要走一萬多步,經常到這裡來,說1957年塔下寺文物是他接收的,都有造冊登記。

曾經的傳說走進了現實

承載著金華人民的期盼

作為高山頭古城旅遊開發專案的一部分,萬佛塔與赤松門、民俗文化展廳、浮橋碼頭、歷史城牆、公園景觀、地下車庫及其他附屬設施形成一體,相得益彰,西起東市街、東至清風公園、南沿義烏江、毗鄰古子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金華龍脈落脈之處,是三江六岸景觀帶中的重要一環。

萬佛塔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素有“浙江第一塔”的美譽,排在南京大報恩寺塔之後,也稱“江南第二塔”,明代的金華府治圖和清代的金華府城圖中都可以看到它醒目的身影。古時外地人來金華,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能在城外很遠的地方看到它的氣宇軒昂、蔚為壯觀。

建成之後,登上塔頂,從繁華的多湖中央商務區,到燕尾洲中國婺劇院;從馬頭牆遍佈的古子城,到高樓林立的婺江兩岸,整個金華城區最美的景色可以一覽無餘。

呂樟賢老人說現在的“金哇人”很幸福,很多以前故事裡的事物都慢慢回來了,金華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一直在變美,婺江又回到了以前的清澈,可以下河游泳了,我們的生活也一直在變好,放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就拿自己來說,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有3畝田地,兩個兒子,父母也健在。2011年土地征遷以前,田地主要種菜,老伴早早起來,用籃子提到四牌樓、小碼頭、蘭溪門等地方去賣,收成好的話,一年能賣個兩三萬,貼補家裡的開支都不夠。人窮思變啦,我又養起了10幾頭奶牛,天天圍著奶牛轉,把牛奶賣到乳品廠,加上政策補貼,一年也能進個兩三萬,所有收入加起來5萬塊左右,才正好夠用,余不了什麼錢。”

“但是很快城市發展到了我們這裡,在2011年,我們村子也拆遷了,我和老伴就分到了2套一百多平方的房子,一套出租,一套自己住。而且政府幫我們辦理了失地農民保險,現在我老父親一個月2300塊,我和老伴都是一個月2000塊,而且每年還能增長。但我們農村人忙慣了,閒不住,這不,在這裡做保安,每個月2600塊,生活上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更開心的是天天陪著萬佛塔,看著他一天天建成,打心裡高興,金華人以後不會只是聽聽關於塔的故事了,還能走進萬佛塔,撫摸萬佛塔,登上萬佛塔,在萬佛塔上欣賞我們大金華。”

“聽專家說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會展示當年出土的‘寶貝’,我們都有眼福了,我還要帶我的老父親來看一看,他也沒見過。”呂樟賢老人很是期待。

記者還瞭解到,萬佛塔公園遠不止于塔的建設,整個專案分為兩期,一期包括一塔、一寺、一牆、一門、一廳、一碼頭,即萬佛塔、塔下寺、古城牆、赤松門、民俗文化展廳、浮橋碼頭。二期項目主要包含永福苑和清風閣。清風樓是金華三大名樓之一,唐代詩人嚴維所著《贈別東陽客》一詩中寫到“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遊”,提到的就是清風樓。

萬佛塔公園專案建成後,將與中國婺劇院、婺州古城、金華博物館等形成歷史文化閉合圈,作為婺州古城創建4A級旅遊景區的點睛之筆,完全融入三江六岸景觀帶,成為現代金義都市區的建築標杆、文化標杆,指引金華人實現“共建金華、走在前列”的新期盼。

他從手機裡翻出了一張照片,說是對著老照片拍的,我仔細辨認了一下,除了顏色是黑白的,真的像他說的那樣,但是我們都不會弄手機,我就對著他的手機螢幕拍了一張。後來又有個晨練的老大爺,87歲仍然腿腳利索,每天要走一萬多步,經常到這裡來,說1957年塔下寺文物是他接收的,都有造冊登記。

曾經的傳說走進了現實

承載著金華人民的期盼

作為高山頭古城旅遊開發專案的一部分,萬佛塔與赤松門、民俗文化展廳、浮橋碼頭、歷史城牆、公園景觀、地下車庫及其他附屬設施形成一體,相得益彰,西起東市街、東至清風公園、南沿義烏江、毗鄰古子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金華龍脈落脈之處,是三江六岸景觀帶中的重要一環。

萬佛塔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素有“浙江第一塔”的美譽,排在南京大報恩寺塔之後,也稱“江南第二塔”,明代的金華府治圖和清代的金華府城圖中都可以看到它醒目的身影。古時外地人來金華,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能在城外很遠的地方看到它的氣宇軒昂、蔚為壯觀。

建成之後,登上塔頂,從繁華的多湖中央商務區,到燕尾洲中國婺劇院;從馬頭牆遍佈的古子城,到高樓林立的婺江兩岸,整個金華城區最美的景色可以一覽無餘。

呂樟賢老人說現在的“金哇人”很幸福,很多以前故事裡的事物都慢慢回來了,金華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一直在變美,婺江又回到了以前的清澈,可以下河游泳了,我們的生活也一直在變好,放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就拿自己來說,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有3畝田地,兩個兒子,父母也健在。2011年土地征遷以前,田地主要種菜,老伴早早起來,用籃子提到四牌樓、小碼頭、蘭溪門等地方去賣,收成好的話,一年能賣個兩三萬,貼補家裡的開支都不夠。人窮思變啦,我又養起了10幾頭奶牛,天天圍著奶牛轉,把牛奶賣到乳品廠,加上政策補貼,一年也能進個兩三萬,所有收入加起來5萬塊左右,才正好夠用,余不了什麼錢。”

“但是很快城市發展到了我們這裡,在2011年,我們村子也拆遷了,我和老伴就分到了2套一百多平方的房子,一套出租,一套自己住。而且政府幫我們辦理了失地農民保險,現在我老父親一個月2300塊,我和老伴都是一個月2000塊,而且每年還能增長。但我們農村人忙慣了,閒不住,這不,在這裡做保安,每個月2600塊,生活上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更開心的是天天陪著萬佛塔,看著他一天天建成,打心裡高興,金華人以後不會只是聽聽關於塔的故事了,還能走進萬佛塔,撫摸萬佛塔,登上萬佛塔,在萬佛塔上欣賞我們大金華。”

“聽專家說新萬佛塔還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地宮,會展示當年出土的‘寶貝’,我們都有眼福了,我還要帶我的老父親來看一看,他也沒見過。”呂樟賢老人很是期待。

記者還瞭解到,萬佛塔公園遠不止于塔的建設,整個專案分為兩期,一期包括一塔、一寺、一牆、一門、一廳、一碼頭,即萬佛塔、塔下寺、古城牆、赤松門、民俗文化展廳、浮橋碼頭。二期項目主要包含永福苑和清風閣。清風樓是金華三大名樓之一,唐代詩人嚴維所著《贈別東陽客》一詩中寫到“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遊”,提到的就是清風樓。

萬佛塔公園專案建成後,將與中國婺劇院、婺州古城、金華博物館等形成歷史文化閉合圈,作為婺州古城創建4A級旅遊景區的點睛之筆,完全融入三江六岸景觀帶,成為現代金義都市區的建築標杆、文化標杆,指引金華人實現“共建金華、走在前列”的新期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