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滿阿爾山

作者:小喜愛哦

盛夏六月, 在這個充滿浪漫情懷的週末時節, 單位集體有約, 我們帶著濃濃的厚意, 一個44個人的旅行團隊, 向柴河, 向阿爾山, 開始了這次體驗自然風情、探訪高山濕地非凡的探尋之旅。

汽車經薩馬街, 掠固裡河, 奔向那秀美壯闊的月亮小鎮。 蘑阿公路兩側, 村莊、牛羊、農田、森林迅猛的從車窗掠過。 車行至即將進入柴河, 當地的主人早早的在路邊等候, 在他們的前導下, 我們撲入了這個置身于群山之間、倚偎在大河之畔的柴河風景區。

柴河的主人極盡地主之誼, 為我們送上了隨行野餐用品。

在領略了柴河古道的神奇後, 又感受到了當地主人的熱情周到, 使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觀林海原始風光, 品柴河純樸人情”的詩情畫意。

在小鎮稍適休息後, 我們繼續向阿爾山方向進發。 汽車在林海間穿行, 望著車窗外茂密的原始森林, 置身于茫茫的林海之間, 行駛在這條不久前新修的山間旅遊公路上, 自那蒼茫茂密的原始森林, 高山濕地, 一棵棵挺拔壯碩的蒼松翠柏, 婀娜秀氣的白樺山楊, 在高山密林間九曲回腸的綽爾河, 心在激蕩, 情在釋懷, 投身自然, 牧養心靈, 我們領略著特色顯明的生物景觀, 感受著富有神奇之尊和生命的力量

這時, 天空飄起了雨絲, 汽車在雨中繼續前行。 越過布特哈天池, 來到了駝峰嶺天池。

這裡人工修了一個很大的停車場, 可是見不到管理人員, 這也正是阿爾山旅遊區的特點, 沒有導遊, 很適合自駕遊。 早就聽說, 這是一處神奇的地方, 高高的山頂上, 盛著一碗清水。 雨還在下著, 但絲毫沒有阻礙我們登山的熱情, 我們下車後, 開始沿新修的大理石臺階一步步攀登去看峰頂的天池, 邁過487個臺階到達山頂, 我們終於目睹了天池的芳容。 大家眼前一亮, 一個橢圓形天池, 靜臥在高山之巔, 水清如鏡, 如藍天一樣清澈透明, 美麗的松鴉鳥飛來, 你分不清是在空中還是在水裡。 駝峰嶺天池為火山噴發後在火山口積水而形成的湖泊。 到山頂往下看, 仿佛遠離人間, 頓覺天人相接, 心曠神怡, 尤其在雨中舉目, 更有一番別樣感覺在心頭。
哦, 是哪個巨人在這裡踩了個腳印啊!整個天池看起來就像一個左腳丫的形狀, 積著一汪藍盈盈的水, 倒映出四周山上紅紅黃黃綠綠的樹林。 大家在留足了在這裡的定格後, 沿另一條路下到天池的邊上, 在這條山路上, 清楚地看到水底的石頭、斷木和水草。 不過, 天池最吸引人的地方, 還是當地流傳的多個“未解之謎”:久旱不涸, 久雨不溢, 甚至水位多年不升不降;沒有河流注入, 也沒有河道泄出, 一泓池水卻潔淨無比;是距天池幾裡之遙的湖裡豐產鮮魚而這裡卻沒有魚, 投下魚苗也全部消失無蹤;深不可測, 甚至有人說它與地心相通。 下得山來, 戀戀不捨地就要離別時驀然回首, 仰望剛剛告別的天池山峰,
兩個明顯凸起的長滿綠樹青草的山石堆, 一前一後地分佈於山脊, 跟駝峰非常相象。 駝峰嶺天池起源於此, 名副其實。

汽車早已在另一個登山的起點登候, 這時, 雨還在下著, 據當地人講, 這就是林區的小氣候, 時值盛夏, 隨時都會有雨。

剛看過高高掛在山頂的一碗聖水, 我們又來到了藏在山底的大峽谷。 進入景點, 沿著林間的木棧道向樹林深處步行, 一條長長的深峽出現在眼前。

大峽谷是一處獨具神韻的靈山秀水之寶地, 大峽谷主體為火山熔岩斷裂帶, 由更新世火山噴發的玄武岩熔岩流, 經受千百年的水流侵蝕後而形成。 峽谷中怪石嶙峋, 飛瀑跌落, 雲霧蒸騰, 奇景眾多, 堪稱“天下絕景”。 兩岸的野生植物物種分佈較廣,

河流寬窄不均, 時而湍急, 時而平緩, 整體景觀綺麗雄壯。 這裡集“奇、峻、清、幽”於一地, 匯“峰、林、洞、瀑、冰”於一域, 集中展現了大興安嶺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渾然天成的原生態環境。 大家不時的舉起相機留下這美麗的瞬間。

汽車繼續向阿爾山方向進發。 時近中午, 我們到了碧林深處的杜鵑湖。 雨不停的下著, 但為了一睹杜鵑湖的芳姿, 大家在景點路邊買了雨具, 沿泥濘的景區小路奔向杜鵑湖。

杜鵑湖因湖畔開滿杜鵑花而得名。 湖面呈月牙形, 它是火山噴發期由於熔岩壅塞河谷切斷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 湖的東南為進水口, 西南為出水口, 上游連著松葉湖, 下游又銜著哈拉哈河。 這裡水草豐美, 湖水與森林、山地相輝映, 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有詩讚歎杜鵑湖:“神女新浴幽谷香,金針巧為織女繡,素筆遙寄化春雪,杜鵑湖畔舞霓裳。”

游罷杜鵑湖,我們開始了這次旅行的第一個午餐。我們與景區的管理人員聯繫,借景區的接待室做為我們的午餐之地,有的索性把食物打開,在車裡就餐。這頓豐盛的午餐讓大家感受到了野外雨中的別樣滋味,既香甜又可口,大家玩的高興,吃的也高興。

汽車繼續沿蘑阿公路向前進發。路邊的樹種別樣多姿,但大多還是各類的松樹在山間挺拔,我們走走停停,車窗外細雨朦朦,汽車內笑語聲聲。我們在一路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中,來到了下一處景點——石塘林。

剛一下車,便看見了三塊巨石摞成的壯觀石門,上書正宗魏碑體字“石塘林”三個大字,同事們在這裡爭前搶後的拍照留影,團隊裡全體女同事在這裡集體合影留念。

石塘林的景色不在於山水,而是真真正正的火山噴發遺跡。目力所及和足跡所達的範圍內,全部都是錯綜崎嶇、溝壑縱橫的熔岩凝結塊,堪稱壯觀。不像通常的“石陣”以高低錯落、形態各異取勝,石塘林的熔岩凝塊毫無規律和造型地散落開來,但這並未令它們失色。在這裡,仿佛旁無他物,大地便由火山塑造,當你孑然一身佇立於這篇曠古而今的神奇大地之上,竟難以說得清,這究竟是一次紮根,還是一場尋根。遺跡之中,在一個全然沒有圍牆、沒有欄杆的世界裡,可以盡情爬上去用腳踏一踏,伸出手撫摸一下,湊過去用鼻子聞一聞,甚至俯下身側過頭把耳朵貼上去,或許真的可以聽到幾十萬年前的聲音,順著時空的隧道穿越而下,緩緩敲打你的鼓膜。即使你聽到的是寧靜,但相信在這樣一片真切的火山遺跡上,這樣一番迥異的奇特景象中,你的內心一定無法平靜。因為這形成于尚無文明之時的不凡地貌,令遠古也變得不再遙遠,定是修了多少的虔誠,才可與你在滄海桑田間,求得這片刻交錯回眸。所以,千萬不要奇怪於自己為何總想流連於這其貌不揚的“石陣”,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我的內心都深深埋藏著一種召喚,沉睡了幾十萬年之久,但終究可以超越生死、超越種族、超越人類,蘇醒然後點亮你的內心。

按照旅行安排,下一站就是嚮往以久的內蒙古著名療養避暑勝地——阿爾山了。汽車繼續在公路上行駛。但從石塘林出來沒多遠,便遇到了預想到的麻煩,這裡正在修路,而且天空還在下著雨,修好的公路沒有了,汽車只能在便道上緩緩前行。路況雖差,但飽覽了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森林,體會了淳樸的蒙族風情,巍巍興安嶺,沿途風光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這是一條絕佳的自然風光體驗路線。

路邊依舊是風情萬種的挺拔松樹,樹種繁多,奇型怪狀的火山岩遺跡,千奇百怪。雖然由於修路,汽車緩慢且顛簸,一路顛簸一路情,一路歡聲一路歌,還是覺得值了,不虛此行,浩瀚的大興安嶺林海,莽莽蒼蒼,碧波萬頃,起伏的山巒湧翠竟秀。路邊,不時會有接待遊人的村落出現,建築各異的旅店、飯店、山莊、農家院,比比皆是,我真為這裡的人們思路開闊、經商有道感覺到欽佩,看到路邊的標牌,知道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叫天池鎮。汽車穿林海、跨高山,行約三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一條筆直的硬化公路,看到路邊的標識,知道這條公路是省道203公路,感覺阿爾山就快到了。

不遠處,出現了一座小城,以為是阿爾山到了,但車行近時,才知道這是隸屬于阿爾山市的一個小鎮——伊爾施鎮。

透過車窗,眼中所見已是處處俄式風格的建築,這座優美的邊境小鎮,以雲霧繚繞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歡快的河水,生動地開始接納著我們。面對這樣的和諧時,我願做森林中的一棵樹,即使尚帶著風塵僕僕的面容。我們在當地朋友有引領下,一路穿過伊爾施小鎮,真奔心中的聖地——阿爾山。

出伊爾施鎮區不遠,路旁有一圓頂小亭,亭腳處有幾人在下麵水池邊接水,這便是著名的五裡泉,因為水質清純,長年恒溫,祛病健身,被稱為聖水神泉,我們停車後,大家各自拿著水瓶,接滿喝飽再接滿,也學著別人那樣用泉水洗手洗臉,泉水甘甜透徹,滌蕩著一路的疲憊和塵埃。

一片尖頂紅色的房屋映入眼簾時,我們終於到了阿爾山。坐在車裡,打開車窗,我們已感覺到了帶著森林氣息的空氣遁入肺腑,連肚子都能感覺得到它的清涼新鮮。我們領略這個邊陲小城的風情,阿爾山坐落在大興安嶺的群山環抱中,因為海拔較高且位於興安嶺外所以溫度低了很多。城市不大,只有幾條街道,主要馬路只有一條,城市的這邊可以看到另一頭。建築除了少數的老房子之外,都是新建的歐式風格的建築,賓館和洗浴場所不少,最著名的療養院當屬建在這裡的海神溫泉大酒店了。

這是一座建在我國北疆連綿的大興安嶺上的袖珍城市,這是一個山幽林靜、泉清水秀邊境小城。它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一個中蒙邊境沉睡的旅遊小城,巍巍的大興安嶺在這裡駐足,草原、森林、火山、溫泉在這裡交匯,世界最大的溫泉群在這裡流淌,被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環抱。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只有被雨水沖刷乾淨的街道、歐式小樓、翠綠的山坡,還有極度清新的空氣。街道上行人車輛很少很少,對於來自人口相對密集地區的我們,仿佛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

傍晚,汽車便載著我們返回到伊爾施鎮住宿。由於團隊人多,我們在當地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兩家酒店休息。這時,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座邊陲小鎮的風采。

我們夜宿在伊爾施鎮上的一家名曰“舒適之家”的賓館,因為團隊人多,有的住在這家的後院平房,女同志則到對面的伊爾施賓館下塌。通過當地人的介紹,知道了這裡的一些概況。

伊爾施鎮位於興安盟最北端,號稱“天下第一村”,是阿爾山市的經濟重鎮,也是中蒙交界的邊境重鎮,這裡有一處景點,就是哈拉哈河上的中蒙界河第一漂,由於離景區較近,這裡賓館飯店林立,氣溫也低了很多。

第二天清晨,吃過早餐,又開始了這次阿爾山之旅。雨依然在天空中漫無邊際的飄落,車內依然笑語歡聲。

我們行駛在203省道上,向烏蘭浩特方向進發。公路在大興安嶺的盡頭曲折的延伸,茂密的森林漸漸離我們遠去,綠色的草原散落在公路兩側,穿過邁斯根達板和巴勒根達板隧道,跨過波光粼粼、晶瑩如帶的洮兒河、歸流河,時近中午,我們到達了又一個目的地——紅城烏蘭浩特。這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草原紅城,蒙元文化在這裡湧動,她象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的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是興安盟盟委、行署所在地。這座城市原名為王爺廟,她以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劄薩克圖旗第三代郡王鄂齊爾在此建的家廟而得名;她更因烏蘭夫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開闢革命工作,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而輝煌。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這裡宣告成立,從此揭開了紅城人民創造自由、光明新生活的歷史篇章。

當地的朋友把我們領進了烏蘭浩特市區,來到了一處開闊的停車場,看到街上行人的衣著,知道這裡的氣溫比伊爾施高了許多。路兩旁青松挺拔,楊柳婆娑。

在這裡用過午餐後,我們的團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去街上購物,一部分參觀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和成吉思汗廟。

在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裡,停放在館前廣場的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軍事產物——飛機、坦克、火炮,讓我們大開眼界。走進紀念館,在導遊員的介紹下,我們詳細參觀了館內的陳設。一個破碎的內蒙古造型,反映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各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國家四分五裂,人民顛沛流離,草原地區各民族在黑暗中積極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主展廳內容由4部分組成:覺醒的草原、抗日的烽火、勝利的曙光、永遠的豐碑。在這裡,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內蒙古的民族解放;沒有內蒙古的民族解放就沒有內蒙古區域自治的六十年。在這裡,也同時看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功績和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偉大創舉。通過導遊員的講解和參觀,我們瞭解到了蒙古人民的革命歷史,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當我們來到宏偉壯觀、風格獨特的成吉思汗廟時,雨停了,在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高高的成吉思汗躍馬揚刀馳騁疆場的征戰雕塑,我們近距離的追憶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風采。成吉思汗廟座落在烏蘭浩特市區北部的罕山上,它面南背北,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四周佈滿了蒼松翠柏,洮兒河像一條玉帶纏繞在它的腳下。從正門臺階登山,臺階兩側皆青松、翠榆、山杏相襯。東側蒙古包前有一處馬廄,裡面飼養一匹象徵著成吉思汗遠征英姿的白色駿馬。高高的山頂上,呈“山”字形的成吉思汗廟,圓頂方身,綠帽白牆,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築特色。在明媚的陽光下,潔白的廟身顯得格外莊重、秀麗,綠色的琉璃瓦頂溢彩流光,與朱紅色的大門、窗櫺交相輝映,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些遠方來客。大殿內,上書“元太祖”的匾額高懸正中,威武的成吉思汗雕塑端坐正中,兩廂陳設著成吉思汗征戰時期的壁畫,還有元代時期的服飾、書簡、兵器、器皿、盔甲等。

在成吉思汗廟殿前下望,烏蘭浩特市全貌盡收眼底,一覽無餘。下得山來,同事們在廟前廣場兩側的商鋪裡選購著各式的蒙元文化紀念品,有的則在廣場雕塑前拍照留念。回首再望這座雄偉的成吉思汗廟時,建廟的山頭多像一匹成吉思汗馳騁疆場的駿馬,而這座雄偉的廟殿,就象騎在馬上的一代天驕,背後呼嘯著興安嶺松濤,躍馬橫跨綠色草原,給它增添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而擺在它面前的,是能裝下藍天的遼闊草原,給它提供了馳騁萬里的疆場……成吉思汗廟,你不僅是一座雄偉的建築,更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激勵著令人振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落日的餘輝中,我們結束了這次心月相印、牧養心靈,充滿神奇的高山濕地阿爾山之旅,帶著喜悅、帶著收穫踏上回鄉的征程,再見了,親愛的柴河,再見了,親愛的阿爾山。在這次旅行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造物主留下的這片旖旎的自然風光,更受到了一次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為我們這支優秀的團隊堅定信心、幹事創業、振奮精神、投身建設奠定的思想基礎。(紮蘭屯張萬軍)

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有詩讚歎杜鵑湖:“神女新浴幽谷香,金針巧為織女繡,素筆遙寄化春雪,杜鵑湖畔舞霓裳。”

游罷杜鵑湖,我們開始了這次旅行的第一個午餐。我們與景區的管理人員聯繫,借景區的接待室做為我們的午餐之地,有的索性把食物打開,在車裡就餐。這頓豐盛的午餐讓大家感受到了野外雨中的別樣滋味,既香甜又可口,大家玩的高興,吃的也高興。

汽車繼續沿蘑阿公路向前進發。路邊的樹種別樣多姿,但大多還是各類的松樹在山間挺拔,我們走走停停,車窗外細雨朦朦,汽車內笑語聲聲。我們在一路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中,來到了下一處景點——石塘林。

剛一下車,便看見了三塊巨石摞成的壯觀石門,上書正宗魏碑體字“石塘林”三個大字,同事們在這裡爭前搶後的拍照留影,團隊裡全體女同事在這裡集體合影留念。

石塘林的景色不在於山水,而是真真正正的火山噴發遺跡。目力所及和足跡所達的範圍內,全部都是錯綜崎嶇、溝壑縱橫的熔岩凝結塊,堪稱壯觀。不像通常的“石陣”以高低錯落、形態各異取勝,石塘林的熔岩凝塊毫無規律和造型地散落開來,但這並未令它們失色。在這裡,仿佛旁無他物,大地便由火山塑造,當你孑然一身佇立於這篇曠古而今的神奇大地之上,竟難以說得清,這究竟是一次紮根,還是一場尋根。遺跡之中,在一個全然沒有圍牆、沒有欄杆的世界裡,可以盡情爬上去用腳踏一踏,伸出手撫摸一下,湊過去用鼻子聞一聞,甚至俯下身側過頭把耳朵貼上去,或許真的可以聽到幾十萬年前的聲音,順著時空的隧道穿越而下,緩緩敲打你的鼓膜。即使你聽到的是寧靜,但相信在這樣一片真切的火山遺跡上,這樣一番迥異的奇特景象中,你的內心一定無法平靜。因為這形成于尚無文明之時的不凡地貌,令遠古也變得不再遙遠,定是修了多少的虔誠,才可與你在滄海桑田間,求得這片刻交錯回眸。所以,千萬不要奇怪於自己為何總想流連於這其貌不揚的“石陣”,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我的內心都深深埋藏著一種召喚,沉睡了幾十萬年之久,但終究可以超越生死、超越種族、超越人類,蘇醒然後點亮你的內心。

按照旅行安排,下一站就是嚮往以久的內蒙古著名療養避暑勝地——阿爾山了。汽車繼續在公路上行駛。但從石塘林出來沒多遠,便遇到了預想到的麻煩,這裡正在修路,而且天空還在下著雨,修好的公路沒有了,汽車只能在便道上緩緩前行。路況雖差,但飽覽了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森林,體會了淳樸的蒙族風情,巍巍興安嶺,沿途風光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這是一條絕佳的自然風光體驗路線。

路邊依舊是風情萬種的挺拔松樹,樹種繁多,奇型怪狀的火山岩遺跡,千奇百怪。雖然由於修路,汽車緩慢且顛簸,一路顛簸一路情,一路歡聲一路歌,還是覺得值了,不虛此行,浩瀚的大興安嶺林海,莽莽蒼蒼,碧波萬頃,起伏的山巒湧翠竟秀。路邊,不時會有接待遊人的村落出現,建築各異的旅店、飯店、山莊、農家院,比比皆是,我真為這裡的人們思路開闊、經商有道感覺到欽佩,看到路邊的標牌,知道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叫天池鎮。汽車穿林海、跨高山,行約三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一條筆直的硬化公路,看到路邊的標識,知道這條公路是省道203公路,感覺阿爾山就快到了。

不遠處,出現了一座小城,以為是阿爾山到了,但車行近時,才知道這是隸屬于阿爾山市的一個小鎮——伊爾施鎮。

透過車窗,眼中所見已是處處俄式風格的建築,這座優美的邊境小鎮,以雲霧繚繞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歡快的河水,生動地開始接納著我們。面對這樣的和諧時,我願做森林中的一棵樹,即使尚帶著風塵僕僕的面容。我們在當地朋友有引領下,一路穿過伊爾施小鎮,真奔心中的聖地——阿爾山。

出伊爾施鎮區不遠,路旁有一圓頂小亭,亭腳處有幾人在下麵水池邊接水,這便是著名的五裡泉,因為水質清純,長年恒溫,祛病健身,被稱為聖水神泉,我們停車後,大家各自拿著水瓶,接滿喝飽再接滿,也學著別人那樣用泉水洗手洗臉,泉水甘甜透徹,滌蕩著一路的疲憊和塵埃。

一片尖頂紅色的房屋映入眼簾時,我們終於到了阿爾山。坐在車裡,打開車窗,我們已感覺到了帶著森林氣息的空氣遁入肺腑,連肚子都能感覺得到它的清涼新鮮。我們領略這個邊陲小城的風情,阿爾山坐落在大興安嶺的群山環抱中,因為海拔較高且位於興安嶺外所以溫度低了很多。城市不大,只有幾條街道,主要馬路只有一條,城市的這邊可以看到另一頭。建築除了少數的老房子之外,都是新建的歐式風格的建築,賓館和洗浴場所不少,最著名的療養院當屬建在這裡的海神溫泉大酒店了。

這是一座建在我國北疆連綿的大興安嶺上的袖珍城市,這是一個山幽林靜、泉清水秀邊境小城。它隸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一個中蒙邊境沉睡的旅遊小城,巍巍的大興安嶺在這裡駐足,草原、森林、火山、溫泉在這裡交匯,世界最大的溫泉群在這裡流淌,被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環抱。這裡沒有高樓大廈,只有被雨水沖刷乾淨的街道、歐式小樓、翠綠的山坡,還有極度清新的空氣。街道上行人車輛很少很少,對於來自人口相對密集地區的我們,仿佛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

傍晚,汽車便載著我們返回到伊爾施鎮住宿。由於團隊人多,我們在當地朋友的推薦下,選擇了兩家酒店休息。這時,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座邊陲小鎮的風采。

我們夜宿在伊爾施鎮上的一家名曰“舒適之家”的賓館,因為團隊人多,有的住在這家的後院平房,女同志則到對面的伊爾施賓館下塌。通過當地人的介紹,知道了這裡的一些概況。

伊爾施鎮位於興安盟最北端,號稱“天下第一村”,是阿爾山市的經濟重鎮,也是中蒙交界的邊境重鎮,這裡有一處景點,就是哈拉哈河上的中蒙界河第一漂,由於離景區較近,這裡賓館飯店林立,氣溫也低了很多。

第二天清晨,吃過早餐,又開始了這次阿爾山之旅。雨依然在天空中漫無邊際的飄落,車內依然笑語歡聲。

我們行駛在203省道上,向烏蘭浩特方向進發。公路在大興安嶺的盡頭曲折的延伸,茂密的森林漸漸離我們遠去,綠色的草原散落在公路兩側,穿過邁斯根達板和巴勒根達板隧道,跨過波光粼粼、晶瑩如帶的洮兒河、歸流河,時近中午,我們到達了又一個目的地——紅城烏蘭浩特。這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草原紅城,蒙元文化在這裡湧動,她象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的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是興安盟盟委、行署所在地。這座城市原名為王爺廟,她以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劄薩克圖旗第三代郡王鄂齊爾在此建的家廟而得名;她更因烏蘭夫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開闢革命工作,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而輝煌。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這裡宣告成立,從此揭開了紅城人民創造自由、光明新生活的歷史篇章。

當地的朋友把我們領進了烏蘭浩特市區,來到了一處開闊的停車場,看到街上行人的衣著,知道這裡的氣溫比伊爾施高了許多。路兩旁青松挺拔,楊柳婆娑。

在這裡用過午餐後,我們的團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去街上購物,一部分參觀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和成吉思汗廟。

在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裡,停放在館前廣場的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軍事產物——飛機、坦克、火炮,讓我們大開眼界。走進紀念館,在導遊員的介紹下,我們詳細參觀了館內的陳設。一個破碎的內蒙古造型,反映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各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國家四分五裂,人民顛沛流離,草原地區各民族在黑暗中積極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主展廳內容由4部分組成:覺醒的草原、抗日的烽火、勝利的曙光、永遠的豐碑。在這裡,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內蒙古的民族解放;沒有內蒙古的民族解放就沒有內蒙古區域自治的六十年。在這裡,也同時看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功績和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偉大創舉。通過導遊員的講解和參觀,我們瞭解到了蒙古人民的革命歷史,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當我們來到宏偉壯觀、風格獨特的成吉思汗廟時,雨停了,在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高高的成吉思汗躍馬揚刀馳騁疆場的征戰雕塑,我們近距離的追憶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風采。成吉思汗廟座落在烏蘭浩特市區北部的罕山上,它面南背北,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四周佈滿了蒼松翠柏,洮兒河像一條玉帶纏繞在它的腳下。從正門臺階登山,臺階兩側皆青松、翠榆、山杏相襯。東側蒙古包前有一處馬廄,裡面飼養一匹象徵著成吉思汗遠征英姿的白色駿馬。高高的山頂上,呈“山”字形的成吉思汗廟,圓頂方身,綠帽白牆,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築特色。在明媚的陽光下,潔白的廟身顯得格外莊重、秀麗,綠色的琉璃瓦頂溢彩流光,與朱紅色的大門、窗櫺交相輝映,深深地吸引著我們這些遠方來客。大殿內,上書“元太祖”的匾額高懸正中,威武的成吉思汗雕塑端坐正中,兩廂陳設著成吉思汗征戰時期的壁畫,還有元代時期的服飾、書簡、兵器、器皿、盔甲等。

在成吉思汗廟殿前下望,烏蘭浩特市全貌盡收眼底,一覽無餘。下得山來,同事們在廟前廣場兩側的商鋪裡選購著各式的蒙元文化紀念品,有的則在廣場雕塑前拍照留念。回首再望這座雄偉的成吉思汗廟時,建廟的山頭多像一匹成吉思汗馳騁疆場的駿馬,而這座雄偉的廟殿,就象騎在馬上的一代天驕,背後呼嘯著興安嶺松濤,躍馬橫跨綠色草原,給它增添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而擺在它面前的,是能裝下藍天的遼闊草原,給它提供了馳騁萬里的疆場……成吉思汗廟,你不僅是一座雄偉的建築,更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激勵著令人振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落日的餘輝中,我們結束了這次心月相印、牧養心靈,充滿神奇的高山濕地阿爾山之旅,帶著喜悅、帶著收穫踏上回鄉的征程,再見了,親愛的柴河,再見了,親愛的阿爾山。在這次旅行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造物主留下的這片旖旎的自然風光,更受到了一次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為我們這支優秀的團隊堅定信心、幹事創業、振奮精神、投身建設奠定的思想基礎。(紮蘭屯張萬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