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立法官工作室,龍口法院3類案件由專人專審


“以前, 一個交通肇事案件的審結週期在2個月左右, 現在最快5個工作日便可以結案了, 上個月我們工作室就結案82件。 ”龍口市人民法院主審交通肇事糾紛的法官劉偉說。

這一切變化來源於龍口法院的一個內部變革, 成立專門的法官工作室, 該院半數以上案件, 現在由專人專辦。
以法官名字命名工作室, 3類案件由專人專審
3月9日, 三八節的節日氛圍還沒散去, 龍口市人民法院“劉偉法官工作室”裡, 桌上的鮮花還十分嬌豔。 4位工作人員兩兩對頭辦公, 有的打電話, 有的看材料, 大家分工明確, 忙而不亂。
4位工作人員分別是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 這就是該院法官工作室的基本配備, 而像這個規模體量的工作室還有4個, 同樣都是以法官名字來命名。 袁娜法官工作室、劉偉法官工作室, 在法院的走廊裡, 這幾個掛牌的名字非常顯眼。
法官工作室的最大特點是專人辦專案。
法院將交通肇事、離婚和商品房買房案件進行適度歸集, 每個工作室專門辦某一類的案子。
為何將這3類案件歸集?龍口市人民法院院長杜紀挑說:“這3類案件占全院民事案件總數的50%左右。 審判難度不大, 本著簡案快辦、難案精辦的原則, 使大量案件在最短的審理期限內取得最佳的審理效果。 ”
劉偉法官告訴記者:“以前, 一個交通肇事案件的審結週期在2個月左右, 現在最快5個工作日便可以結案了, 上個月我們工作室就結案82件。 ”
記者恰巧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的當事人楊文凱, 他說:“案子是2月26日來立的, 今天(3月9日)領到了被告的賠償款, 雙方都挺滿意的。 ”
一門心思只幹一件事, 法官的效率提高了。
據瞭解, 這幾個工作室每月結案數量都在70件以上, 自2016年4月起, 5個工作室年結案近3500件。


法官從瑣碎的日常中解放, 由雜家變專家
據記者瞭解, 在沒有成立法官工作室時, 法官的工作效率是相對低的, “以前每個月審結案子也就10多件, 現在我們集體辦案,

效率高了很多。 ”劉偉告訴記者。
為什麼前後審結案件數量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劉偉向記者道明瞭原因。
她說:“以前我的工作相對十分雜亂, 既要質證, 又要開庭下傳票, 還要負責裁判文書的起草。 比如, 以前傳票送達就要我自己跑腿, 判決書經常是擠出時間來寫, 經常是很多案子判了, 判決書卻沒有時間寫。 有了法官助理, 我省去了很多流程, 兩名法官助理負責了證據交換、庭前質證、草擬裁判文書等工作, 書記員承擔了庭審記錄、卷宗等事務性工作, 現在我只負責開庭和寫判決。 ”
“以前在民三庭時, 出了審理婚姻家庭糾紛外, 還要審理其他各類民事案件, 再加上案件難以程度不同, 很難靜下心來研究某類型案件, 現在我只審婚姻家庭糾紛,
這樣就能吃透相關法律法規、精心鑽研典型案例, 可以說是從‘雜家’變成‘專家’了。 ”袁娜法官工作室主審法官袁娜說。
這樣一來, 借助固定的審判組織和人員進行專業化、精細化審理, 為法官發揮其司法智慧、做出正確的裁判提供優化的程式條件, 各成員間的高效合作提高了團隊的整體效能, 他們笑稱這樣的組合工作效果1+2+1>4。


簡案少數人辦,難案多數人辦
龍口是歷史上的富足之地,現有戶籍人口63萬,縣域經濟實力雄厚,在煙臺乃是全省都是發展的“排頭兵”,這裡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人們思想先進,民間糾紛往往先發於外地。糾紛沒有化解之地,最終只能堆積到法院要公平,最終導致了法院案件數量的激增。
龍口法院院長杜紀挑介紹:“我們的這個新嘗試,完全是被逼出來的,可以說是窮則思變、困則思變。”
杜紀挑口中的“窮”“困”確實是一些現實問題。首先是人員的“窮”。據瞭解,龍口法院現有134個人,再過幾天就只有131人了,因為那3個人到了年齡,該退休了,像這樣的人員流失,是基層法院這些年來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雖然人少了,但是案子卻在增多,這麼多的案子就是“困”,這怎麼辦?案子辦得慢了,就擠成了疙瘩。
杜紀挑又說道:“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有的人還沒有審判資格,但是完全具備了辦案能力,這部分人怎麼用?我們嘗試一下吧,組建團隊辦案,這個實踐早在2014年初就開始了。”
慢慢地,實踐出來效果了,但是這個團隊將來具體是怎樣一種工作模式,杜紀挑腦子裡的概念還是模糊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的思路就越來越清晰了。2016年4月,3個法官工作室成立,效果很好,4個月後,又新增了2個。
“就是要簡案少數人辦,難案多數人辦,效果好極了。”當初困擾杜紀挑的難題,現在越來越簡單了,她這樣說到。
去年一年,龍口法院的審結案件已經達到了1.1萬餘件。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 記者 張琪

編輯 劉丹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簡案少數人辦,難案多數人辦
龍口是歷史上的富足之地,現有戶籍人口63萬,縣域經濟實力雄厚,在煙臺乃是全省都是發展的“排頭兵”,這裡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人們思想先進,民間糾紛往往先發於外地。糾紛沒有化解之地,最終只能堆積到法院要公平,最終導致了法院案件數量的激增。
龍口法院院長杜紀挑介紹:“我們的這個新嘗試,完全是被逼出來的,可以說是窮則思變、困則思變。”
杜紀挑口中的“窮”“困”確實是一些現實問題。首先是人員的“窮”。據瞭解,龍口法院現有134個人,再過幾天就只有131人了,因為那3個人到了年齡,該退休了,像這樣的人員流失,是基層法院這些年來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雖然人少了,但是案子卻在增多,這麼多的案子就是“困”,這怎麼辦?案子辦得慢了,就擠成了疙瘩。
杜紀挑又說道:“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有的人還沒有審判資格,但是完全具備了辦案能力,這部分人怎麼用?我們嘗試一下吧,組建團隊辦案,這個實踐早在2014年初就開始了。”
慢慢地,實踐出來效果了,但是這個團隊將來具體是怎樣一種工作模式,杜紀挑腦子裡的概念還是模糊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組建專業化審判團隊的思路就越來越清晰了。2016年4月,3個法官工作室成立,效果很好,4個月後,又新增了2個。
“就是要簡案少數人辦,難案多數人辦,效果好極了。”當初困擾杜紀挑的難題,現在越來越簡單了,她這樣說到。
去年一年,龍口法院的審結案件已經達到了1.1萬餘件。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 記者 張琪

編輯 劉丹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