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關於十九大,一位預言了四誇克物質的70後教授有話要說

在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 《經濟日報》2017年10月24日第11版發佈文章《航程新啟宜弄潮》, 其中採訪到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劉翔。 劉翔說:“黨和國家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 我將倍加珍惜, 通過自身不斷努力, 把十九大精神與我們的科研工作密切結合, 讓基礎研究成為國家的科技名片。 ”

圖片由上至下依次為:

1.劉翔在給研究生授課。

4.劉志陽在學習十九大報告。

《經濟日報》記者 沈則瑾攝

5.董天美在參加學術交流。

于洪良:引導學生投身偉大實踐

作為一名高校青年教師, 在今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如何把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好, 落到實處?

我認為, 一方面要心有高標, 厚積致遠。 要系統地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認真領會習總書記“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加快教育現代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論斷, 進一步夯實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 畢竟, 教育強國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不過, 我們要有自信, 因為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最好的時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 社會高度關注, 公眾高度期待, 高教發展基礎厚實, 發展目標明晰,

發展空間寬闊, 發展前景可期;同時, 這也是中國高校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的時代:地方高校轉型穩步有序、綜合改革蹄疾步穩、創新創業教育方興未艾、雙一流建設大幕開啟……我們任重道遠, 必須立足本職勇擔當, 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

另一方面, 要立德樹人, 言傳身教。 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賦予了進入新時代的高等教育新的要求新的發展內涵。 我一定要堅持“四個統一”, 爭當“四有”老師, 把教書育人放在第一位, 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 融入“兩個一百年”的宏偉奮鬥目標中,

讓夢想照亮未來。

任鵬:讓十九大精神走進課堂

10月18日, 我正好在上課, 學生在課堂上強烈要求觀看十九大開幕現場直播。 還有學生告訴我, 當天上午沒課的同學也在寢室、活動室等場地收看十九大開幕直播。

青年學生為什麼這麼關注十九大?通過學生的討論我發現,

他們對十九大報告總結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感同身受, 對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高度共鳴。

十九大報告提出,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這樣的使命激勵人心, 催人奮進。

作為青年教師, 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積極回應學生的熱情和期許。 十九大報告提出, 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 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今天的青年正是我們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力軍, 我們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關心、服務青年大學生,讓十九大精神進課堂,講有溫度的話、說有深度的理,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魅力和真誠信仰滌蕩學生的靈魂。

我將通過義務上黨課、組織青年學生參加團日等活動宣講十九大精神,並在實踐教學中深化十九大精神學習,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生動案例在學生內心深處奏響主旋律,讓青年學生看到更遠更高的陽光與晴空。

(《經濟日報》記者 張允強采寫)

劉志陽:把創新寫在中國大地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勾勒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非常振奮人心。我從事創新創業研究,對報告中多次描繪創新型國家建設、6次提到創業,印象尤為深刻。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依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創新驅動將是新一輪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雙創”正是創新發展理念在創新創業領域的集中體現,通過集眾智、匯眾力,有效促進了新舊動能的轉換,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速的關鍵抓手。

當前,“雙創”還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帶動全社會創富和減貧。

我相信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將會逐漸擴大至醫療、教育、養老、環保、志願服務等社會領域。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解決大量社會問題,完全可以同時創造出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重價值。

為創新型國家培養一流創新創業人才,是一流大學的使命。我們要推動創業學生紮根中國農村大地,將自己的創業專案與國家精准扶貧攻堅戰嫁接,讓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

創新要寫在中國大地上,我們要推動廣大熱情參與創新實踐的學生走入中國製造第一線,讓財經學科優勢緊密結合中國製造強國戰略,在大商科實踐中培養財經創新人才;我們還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財經素養教育走入鄉村,要聯動企業家資源助力“三農”發展。

董天美:教育公平帶來出彩人生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當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時,心情特別激動。因為教育正是我所關注研究的領域。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我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通過統籌城鄉教育資源把教育品質提上來,同時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讀書期間,我曾多次前往四川和雲南等偏遠地區農村支教,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眼神深深地打動著我。那裡最缺的就是老師,尤其是優秀老師。為此,我們支教志願者依託社會組織與教育部門合作,通過長期培訓當地教師來提升師資水準,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我相信,擁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更多孩子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作為高校青年科研人員,我們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使命,既要學習前輩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刻苦治學精神,更要把這些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年輕學生,將十九大報告的要求落實到學習和工作中去。

張慧鵬:鄉村振興戰略令人振奮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戰略方向,作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我長期跟蹤調查的一個村子,位於粵北山區,距離大城市其實並不算遠。這幾年,村裡陸續有年輕人返鄉創業,從事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然而,由於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單打獨鬥,難以對接大市場,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經常面臨滯銷問題。一些農民也想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然而同樣受制於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體制,生產規模很小,無法形成一條完整的生態迴圈鏈條,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態農業無從發展。現有的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存在的問題是公司與農戶之間地位懸殊,小農戶不能平等分享收益。

今年夏天,我前往貴州省安順市塘約村調研,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塘約村把土地集中在集體手裡,通過集體抱團發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種植蔬菜等農產品,以集體經濟來對接城市消費市場。同時發展冷藏、運輸、加工等環節,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共同富裕。農村集體經濟是溝通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重要橋樑,是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非常適合農村實際。

劉翔簡介

劉翔,男,漢族,1978年7月出生,江西吉安人。2000年至2006年在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學習,取得理論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評選為“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之一。2006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獲葡萄牙科學技術基金會(FCT)資助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Coimbra University)從事粒子物理研究。

劉翔教授現為蘭州大學萃英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於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在2012年獲得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優青)的支持,在2013年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並於2014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劉翔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唯象學的研究,特別是在量子色動力學與強子物理研究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Physics Letters B、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等國際著名物理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160多篇研究論文, 其中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Physical Review系列論文有105篇,並分別為Physics Reports和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撰寫長篇綜述各一篇。

作為當前強子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前沿方向,新強子態的物理研究是國際上競爭異常激烈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劉翔教授及其團隊一直在追蹤和關注有關新強子態的最新研究動態,同時也對各種唯象模型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劉翔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就國際各大高能物理實驗中發現的一系列新強子態,系統深入地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唯象學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讓國內外同行關注的前沿研究成果。當前他的研究工作被引用4316次(依據高能物理權威搜尋引擎INSPIRE截至2017年10月24日的統計資料,詳見http://inspirehep.net/search?ln=en&ln=en&p=find+a+xiang.liu.1+AND+not+collaboration+BESIII&of=hcs&action_search=Search&sf=earliestdate&so=d&rm=&rg=25&sc=0),其中有7個工作的單篇被引用次數超過100次,15個工作的單篇被引用次數超過50次,H指數為34。劉翔教授的許多研究工作多次被高能物理領域最為重要的國際會議如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和輕光子會議的大會報告引用。由100位元粒子物理學家組成的在粒子物理領域最具廣泛影響的Particle Data Group(PDG)編寫的粒子物理評論(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引用了劉翔教授的7篇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對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實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BES實驗、美國SLAC國家技術器實驗室BaBar實驗、日本KEK實驗室的Belle實驗、美國費米實驗室的CDF實驗和D0實驗、LHCb實驗和COMPASS實驗等)中的強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他領導的研究組已成長為國際上開展非微擾強相互作用研究的最為活躍的研究小組之一。

劉翔教授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並作大會特邀報告.他主持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專案在內的多項國家和部級科研專案.

蘭州大學新聞網

編輯:張靜

指導教師:肖坤

我們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關心、服務青年大學生,讓十九大精神進課堂,講有溫度的話、說有深度的理,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魅力和真誠信仰滌蕩學生的靈魂。

我將通過義務上黨課、組織青年學生參加團日等活動宣講十九大精神,並在實踐教學中深化十九大精神學習,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生動案例在學生內心深處奏響主旋律,讓青年學生看到更遠更高的陽光與晴空。

(《經濟日報》記者 張允強采寫)

劉志陽:把創新寫在中國大地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勾勒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非常振奮人心。我從事創新創業研究,對報告中多次描繪創新型國家建設、6次提到創業,印象尤為深刻。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依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創新驅動將是新一輪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雙創”正是創新發展理念在創新創業領域的集中體現,通過集眾智、匯眾力,有效促進了新舊動能的轉換,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速的關鍵抓手。

當前,“雙創”還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帶動全社會創富和減貧。

我相信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將會逐漸擴大至醫療、教育、養老、環保、志願服務等社會領域。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解決大量社會問題,完全可以同時創造出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重價值。

為創新型國家培養一流創新創業人才,是一流大學的使命。我們要推動創業學生紮根中國農村大地,將自己的創業專案與國家精准扶貧攻堅戰嫁接,讓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

創新要寫在中國大地上,我們要推動廣大熱情參與創新實踐的學生走入中國製造第一線,讓財經學科優勢緊密結合中國製造強國戰略,在大商科實踐中培養財經創新人才;我們還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財經素養教育走入鄉村,要聯動企業家資源助力“三農”發展。

董天美:教育公平帶來出彩人生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當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時,心情特別激動。因為教育正是我所關注研究的領域。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在我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通過統籌城鄉教育資源把教育品質提上來,同時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讀書期間,我曾多次前往四川和雲南等偏遠地區農村支教,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眼神深深地打動著我。那裡最缺的就是老師,尤其是優秀老師。為此,我們支教志願者依託社會組織與教育部門合作,通過長期培訓當地教師來提升師資水準,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我相信,擁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更多孩子將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作為高校青年科研人員,我們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使命,既要學習前輩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刻苦治學精神,更要把這些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年輕學生,將十九大報告的要求落實到學習和工作中去。

張慧鵬:鄉村振興戰略令人振奮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戰略方向,作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我長期跟蹤調查的一個村子,位於粵北山區,距離大城市其實並不算遠。這幾年,村裡陸續有年輕人返鄉創業,從事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然而,由於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單打獨鬥,難以對接大市場,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經常面臨滯銷問題。一些農民也想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然而同樣受制於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體制,生產規模很小,無法形成一條完整的生態迴圈鏈條,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態農業無從發展。現有的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存在的問題是公司與農戶之間地位懸殊,小農戶不能平等分享收益。

今年夏天,我前往貴州省安順市塘約村調研,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塘約村把土地集中在集體手裡,通過集體抱團發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種植蔬菜等農產品,以集體經濟來對接城市消費市場。同時發展冷藏、運輸、加工等環節,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共同富裕。農村集體經濟是溝通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重要橋樑,是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非常適合農村實際。

劉翔簡介

劉翔,男,漢族,1978年7月出生,江西吉安人。2000年至2006年在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學習,取得理論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評選為“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之一。2006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獲葡萄牙科學技術基金會(FCT)資助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Coimbra University)從事粒子物理研究。

劉翔教授現為蘭州大學萃英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於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在2012年獲得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優青)的支持,在2013年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並於2014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劉翔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唯象學的研究,特別是在量子色動力學與強子物理研究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Physics Letters B、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等國際著名物理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160多篇研究論文, 其中發表於美國物理學會Physical Review系列論文有105篇,並分別為Physics Reports和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撰寫長篇綜述各一篇。

作為當前強子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前沿方向,新強子態的物理研究是國際上競爭異常激烈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劉翔教授及其團隊一直在追蹤和關注有關新強子態的最新研究動態,同時也對各種唯象模型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劉翔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就國際各大高能物理實驗中發現的一系列新強子態,系統深入地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唯象學研究,做出了一系列讓國內外同行關注的前沿研究成果。當前他的研究工作被引用4316次(依據高能物理權威搜尋引擎INSPIRE截至2017年10月24日的統計資料,詳見http://inspirehep.net/search?ln=en&ln=en&p=find+a+xiang.liu.1+AND+not+collaboration+BESIII&of=hcs&action_search=Search&sf=earliestdate&so=d&rm=&rg=25&sc=0),其中有7個工作的單篇被引用次數超過100次,15個工作的單篇被引用次數超過50次,H指數為34。劉翔教授的許多研究工作多次被高能物理領域最為重要的國際會議如國際高能物理大會和輕光子會議的大會報告引用。由100位元粒子物理學家組成的在粒子物理領域最具廣泛影響的Particle Data Group(PDG)編寫的粒子物理評論(Review of Particle Physics)引用了劉翔教授的7篇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對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實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BES實驗、美國SLAC國家技術器實驗室BaBar實驗、日本KEK實驗室的Belle實驗、美國費米實驗室的CDF實驗和D0實驗、LHCb實驗和COMPASS實驗等)中的強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他領導的研究組已成長為國際上開展非微擾強相互作用研究的最為活躍的研究小組之一。

劉翔教授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並作大會特邀報告.他主持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專案在內的多項國家和部級科研專案.

蘭州大學新聞網

編輯:張靜

指導教師:肖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