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心理健康砝碼更有分量

按照世衛組織的定義, 健康是一個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道德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 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題中應有之義。 讓人擔憂的是, 國人的心理健康素養水準還十分有限, 主要表現為對精神障礙的不知曉、不識別和不就診。 即使是醫生群體, 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也很低, 而這種不能識別, 有時成為醫生在醫患矛盾中處於被動的原因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 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 心理健康的砝碼正變得越來越有分量。 在去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

會後不久頒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專門有一個小節來規劃“促進心理健康”的大政方針。

近年來, 國家層面關於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除了自2013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精神衛生法》, 2016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就《強制醫療所條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