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霜降——入冬前最恐怖的節氣到了

霜降, 是我國秋季最後一個節氣, 這意味著寒冷的冬天日漸臨近。 霜降黎明時駐軍祭旗, 祭旗完畢後, 整隊武裝遊行。 當日放紙鳶。 霜降日如果有雲, 稱為護霜雲。 在這秋冬交替時節, 各地百姓有怎樣的民趣民樂呢?

霜降

寒露後十五天, 斗柄指戌為霜降。 此時, 太陽運行到黃經二百一十五度, 空氣寒涼, 露凝結而成為霜, 故而得名。

打霜降

相傳清代以前,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的教場演武廳旁的旗纛廟有隆重的收兵儀式。

按古俗, 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 霜降是收兵之期, 所以霜降前夕, 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 都要全副武裝, 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 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 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 武官們便會集廟中, 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禮畢, 列隊齊放空槍三響, 然後再試火炮、打槍, 謂之“打霜降”, 百姓觀者如潮。

祭旗纛

《周禮》中記載, 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 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 要對旗纛進行祭祀, 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 (牙旗, 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 纛, 是浦頭, 古代馬頭上的一種劄飾, 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 天子有六軍, 因而稱六斌。 )

漢高祖當初立為沛公, 在沛豐供奉黃帝, 祭祀擻尤, 以所殺白蛇之血塗鼓旗行祭。 《漢書·郊祀志》載:“秦代祀東方八神將, 三日兵, 主祠蚩尤。 ”蚩尤旗, 是星名, 這是祭祀旗纛的開始。 後來漢武帝設置靈旗析祝兵事, 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討伐之國。 三國孫權曾做黃龍虎牙旗。

後齊天子親征, 也建有牙旗。 自唐以後, 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廟, 在廟中築台, 設置軍牙六纛神位。 春季在驚蟄日祭祀, 秋季在霜降日祭祀。 明代祭祀旗纛, 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 由專人在旗纛廟裡的壇內進行;箱降日, 在教場祭祀;歲末祭獻太廟的時候, 則在承天門外祭祀。 此外, 凡是軍隊出行, 都要祭祀旗纛。 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時, 鳴炮致祭。 武將主祭, 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帝王。 祭祀完畢, 將士們齊集教場, 兵士們披掛整齊, 展示武器, 唱著軍歌整隊而歸, 或者繞街遊行。

吳地民間, 這一天天未亮時, 人們就相互提醒, 以免沉睡錯過, 只要聽到信號, 就爭相趕到教場觀看儀式, 稱之為看旗纛, 據說如此能拔除不祥。

習戰射

箱是殺伐的象徵。 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 都在這個月操練戰陣, 進行圍獵。 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記載:“季秋霜始降, 鷹隼擊, 王者順天行誅, 以成肅殺之威。 ”

自從漢代以來, 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 操演比試射技, 以進行賞罰, 已沿襲成為慣例。 賈思艦(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穀物滿倉

霜降是每年秋後農業收穫的一大節氣。武進農諺日:“霜降到,嘸老少。”意即此時田裡的莊稼不論成熟與否,一齊都可收割了。

買柿子和蘋果。

黃河以北在霜降這個時節也有不少吉祥的民俗:如老百姓會買柿子和蘋果,意思為事事平安,商人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利市”。

賞紅葉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護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

霜降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範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霜降吃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節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鮮美,且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霜降時節,正值柿子成熟之時,在我國有些地方則有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此時天氣轉寒,人們認為吃柿子不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補筋骨,非常適合霜降時節食用。如在福建閩南地區,有俗話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人們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

有些地方則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到了冬天嘴唇就不會乾裂。

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說的就是,柿子具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內外痔瘡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

柿子的品種繁多,大約有一千多種,根據果實在樹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脫澀分為澀柿和甜柿兩類。除鮮食外,人們還將柿子整個曬乾製成柿餅。柿餅外部有一層白色粉末,叫做柿霜。柿霜不是澱粉,主要是由內部滲出的葡萄糖凝結成的晶體構成,它是柿子的精華,食用的時候不要除去。柿餅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等功效。適合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人食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柿子含有較多的靴酸及果膠,空腹吃的話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硬塊越積越大而不能到達小腸,就會在胃中滯留形成胃柿石,若無法排出,就會造成消化道阻塞,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這在醫學上稱為“胃柿石病”。

因此,空腹情況下不應吃柿子。

霜降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凶、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進補

此外,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話說吃啥補啥,據說吃煲羊頭有助於“頭風”等疾病的治療。醫書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可以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

嶺南放風箏

江南放風箏,大多在清明前幾個月,民諺道:“楊柳青,放風箏。”北方一些地區人冬後才開始有放風箏的活動,直到清明時停止。嶺南一帶,則又不同,在農曆重陽風力方始有力上行。三月四月,在當地是雨季,淫雨霏霏,最不適宜放風箏。

《嶺南風物記》載,嶺南節氣,大抵比江南早三個月。江南春季到來時,風力自下而上,因此清明可以放紙鳶。而嶺南一帶,霜降重九時可以放風箏,春季反而放不上去。福建、廣東各地,晚秋多放紙鳶,式樣繁多,高的可以直淩雲霄。當地有一種叫抬雲的風箏,掛著藤弓,在半空中發出嚓亮的聲音.非常惹人喜愛。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投稿一經採用,會獲贈大清獵酒兩瓶哦~!~!!

投稿郵箱: cd2051858@163.com

賈思艦(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穀物滿倉

霜降是每年秋後農業收穫的一大節氣。武進農諺日:“霜降到,嘸老少。”意即此時田裡的莊稼不論成熟與否,一齊都可收割了。

買柿子和蘋果。

黃河以北在霜降這個時節也有不少吉祥的民俗:如老百姓會買柿子和蘋果,意思為事事平安,商人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利市”。

賞紅葉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護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

霜降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範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在霜降前就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後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後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霜降吃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節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鮮美,且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霜降時節,正值柿子成熟之時,在我國有些地方則有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此時天氣轉寒,人們認為吃柿子不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補筋骨,非常適合霜降時節食用。如在福建閩南地區,有俗話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人們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

有些地方則認為此時節吃柿子,到了冬天嘴唇就不會乾裂。

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說的就是,柿子具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內外痔瘡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

柿子的品種繁多,大約有一千多種,根據果實在樹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脫澀分為澀柿和甜柿兩類。除鮮食外,人們還將柿子整個曬乾製成柿餅。柿餅外部有一層白色粉末,叫做柿霜。柿霜不是澱粉,主要是由內部滲出的葡萄糖凝結成的晶體構成,它是柿子的精華,食用的時候不要除去。柿餅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等功效。適合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人食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柿子含有較多的靴酸及果膠,空腹吃的話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硬塊越積越大而不能到達小腸,就會在胃中滯留形成胃柿石,若無法排出,就會造成消化道阻塞,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這在醫學上稱為“胃柿石病”。

因此,空腹情況下不應吃柿子。

霜降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凶、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進補

此外,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話說吃啥補啥,據說吃煲羊頭有助於“頭風”等疾病的治療。醫書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可以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

嶺南放風箏

江南放風箏,大多在清明前幾個月,民諺道:“楊柳青,放風箏。”北方一些地區人冬後才開始有放風箏的活動,直到清明時停止。嶺南一帶,則又不同,在農曆重陽風力方始有力上行。三月四月,在當地是雨季,淫雨霏霏,最不適宜放風箏。

《嶺南風物記》載,嶺南節氣,大抵比江南早三個月。江南春季到來時,風力自下而上,因此清明可以放紙鳶。而嶺南一帶,霜降重九時可以放風箏,春季反而放不上去。福建、廣東各地,晚秋多放紙鳶,式樣繁多,高的可以直淩雲霄。當地有一種叫抬雲的風箏,掛著藤弓,在半空中發出嚓亮的聲音.非常惹人喜愛。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投稿一經採用,會獲贈大清獵酒兩瓶哦~!~!!

投稿郵箱: cd2051858@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