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疆塔城3.7億年前樹幹化石,解密枝蕨類植物生長密碼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枝蕨類植物作為比恐龍還要“年長”的植物, 是如何生長、壯大的?

經過5年研究,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和他的合作夥伴們, 為這些答案揭開了謎底。 這項研究成果今日將同步線上發表到《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24日, 記者通過電話聯繫到徐洪河, 他說, 此次的論文根據在中國新疆塔城地區發現的植物化石, 提出了距今3.7億年前植物生長的理論模式。

新疆晚泥盆世最大的矽化樹幹野外照片(受訪者提供)

3.74億年前, 新疆塔城還是面積狹小的火山島弧, 島上的火山頻繁噴發。 島弧上靠近海岸的區域生長著一些樹木和低矮的植物。 這些樹木、植物在地質演化歷史中, 部分成為化石, 被保留下來。

2012年, 徐洪河等人首次在新疆塔城地區的戈壁灘上發現了矽化保存的化石材料。 時隔三年, 當他再次到新疆, 發現了這些化石中最大的樹幹,

直徑有70釐米, 2016年, 將其運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這塊標本, 經過地質比對, 應該距今3.7億年”徐洪河說。 如果回到3.7億年前的塔城地區, 那裡應該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 棲動物也從河裡爬到岸上來, 在森林中棲息, 覓食。

新疆晚泥盆世矽化樹幹橫截面(受訪者提供)

研究人員對化石多角度做了切片, 並製作了近百枚厚的、薄的切片。

此次研究發現, 與現生樹木不同, 枝蕨類植物的莖幹中的多個輸導組織形成一個網格系統, 而現生樹木中只有一個輸導組織。

此外, 枝蕨類植物的直徑可達70釐米。 其粗壯的莖中至少有30枚獨立的維管束。 這些維管束交錯排列, 構成雙環狀的圓柱形的立體結構維管束群。

徐洪河解釋, 這些莖維管束可以不斷分裂重組, 越變越多, 使得樹木也不斷變高變粗。

“這種生長模式與現生樹木明顯不同。 現生樹木的生長加粗, 如年輪, 都來自單一木質部的增生, 而非多個維管束系統”徐洪河說。

該化石只保留了植物樹幹基部位置,

目前還無法得知該植物的具體形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