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匯總,快備考!

考點1.確定教育目的的理論

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認為, 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人的本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

發展人的本性, 挖掘人的潛能, 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 而不是為某個社會集團或階級服務。

代表人物有孟子、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馬利坦、赫欽斯、奈勒、馬斯洛、薩特等。

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認為, 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 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

代表人物有荀子、赫爾巴特、塗爾幹、納托普、凱興斯泰納、孔德、巴格萊等。

生活本位論

生活本位論的教育目的的理論認為教育要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或認為教育即生活本身, 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樣生活。

代表人物是斯賓塞

考點2.中學生全面發展教育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一)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 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 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三)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 發展他們的體力, 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 培養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 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四)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五)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 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考點3.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 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和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途徑, 也是唯一途徑。 馬克思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途徑, 也是唯一途徑。

考點4.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國家的教育目的

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

考點5.調查法(個案調查法)

按調查對象的選擇範圍:

普遍調查:普遍調查也叫全面調查, 是對某一範圍內所有被研究物件進行調查。

抽樣調查:即從被調查對象的全體範圍(總體)中, 抽取一部分單位(樣本)進行調查, 並以樣本特徵值推斷總體特徵值的一種調查方法。

個案調查:即在對被調查的教育現象或教育物件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從其中選擇某個教育現象或教育物件進行調查與描述。

考點6.課程詞源

“課程”一詞始見於唐宋時期。 在西方, “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

美國學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課程》一書, 標誌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 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

考點7.課程目標

(—)普遍性目標取向

普遍性目標是根據一定的哲學或倫理觀、意識形態、社會政治需要, 對課程進行總括性和原則性規範與指導的目標, 一般表現為對課程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它對各門學科都有普遍的指導價值。 《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宗旨, 即為典型的普遍性目標。

(二)行為目標取向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學生的學習結果, 具有導向、控制、激勵與評價功能。 行為目標具體、明確, 便於操作、評價, 對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情感和動作)。

(三)生成性目標取向

生成性目標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長”的命題。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而是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四)表現性目標取向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是生成性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它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考點8.課程內容

課程計畫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畫的中心和首要問題。課程標準是課程計畫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是課程計畫的分學科展開。

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品質的重要標準。教師應將課程標準作為檢查自己教學品質的依據。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資訊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補充讀物、圖表等),也可以是聲像製品(包括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影帶、磁片、光碟等)。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情感和動作)。

(三)生成性目標取向

生成性目標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長”的命題。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而是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四)表現性目標取向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是生成性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它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考點8.課程內容

課程計畫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其中,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畫的中心和首要問題。課程標準是課程計畫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檔,是課程計畫的分學科展開。

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品質的重要標準。教師應將課程標準作為檢查自己教學品質的依據。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資訊媒介,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補充讀物、圖表等),也可以是聲像製品(包括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影帶、磁片、光碟等)。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