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快查看你的中藥方,這些中藥與肝癌有關?成都中醫藥專家首次回應

這兩天, 一則新聞讓很多人心驚膽戰:

中藥裡含有的一種物質:馬兜鈴酸

竟然被科學家發現可能導致肝癌?

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的中藥, 竟然有這麼大危害?

別急, 千萬別被這個“驚悚”的標題嚇到就不敢吃中藥了。 四川名醫第一時間幫大家向中醫和中藥專家求證, 吃中藥到底還安不安全?

01

權威期刊發表重磅研究:

肝癌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細胞突變密切相關

許多中藥都含有馬兜鈴酸

這條新聞的內容是這樣的:

10月18日, 著名國際學術雜誌《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 發佈一篇題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被發現與臺灣及亞洲其他地區的肝癌發生相關》的研究論文。

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 分析了 98 個臺灣肝癌樣本,

其中 78% 顯示出了馬兜鈴酸誘導突變的標記, 也就是說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細胞基因突變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 證明在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大陸), 這些病人患肝癌與曾接觸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有關。 研究人員建議, 應該避免使用含有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的中草藥及中草藥製劑。

這篇文章一發表, 立即在全球再次引發醫學界對馬兜鈴酸新一輪的“大聲討”。

為什麼要說“再次”呢?因為這已經不是馬兜鈴酸第一次“惹禍”了。

馬兜鈴酸是啥?

馬兜鈴酸是一類硝基菲羧酸化合物, 因存在于馬兜鈴屬植物中而得名。

許多馬兜鈴屬植物是常見的中藥材, 在我國, 約70多種馬兜鈴屬植物被用作藥材,

並被生產成不同的中藥製劑。

含馬兜鈴酸的藥品針對疾病種類廣泛, 大到冠心病、小到咳嗽都有覆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收載,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為:廣防己、馬兜鈴、天仙藤、關木通和青木香。

未被《藥典》收錄, 但民間仍在使用的中藥還有尋骨風、細辛、南木香、管南香、三管筒、朱砂蓮、通城虎、藤香、淮通、背蛇生、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欖、假大薯等。

從上世紀90年代起, 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慢性毒性的消息就不斷被報導出來, 人們逐漸認識到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在療效之餘, 也具有許多副作用:

1

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會引起腎臟損害—馬兜鈴酸腎病。 大量服用可能會引起急性馬兜鈴腎, 出現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衰竭等病理變化。 慢性反應可能表現為腎小管變性及萎縮, 慢性進行性腎衰竭。

2003年新華社報導了“龍膽瀉肝丸”事件——在我國歷史悠久的古方“龍膽瀉肝丸”,造成多人患上腎衰竭、尿毒癥,罪魁禍首就是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一味中藥。

關木通具有清熱利濕功用,但其含有馬兜鈴酸,“龍膽瀉肝丸”事件後,國家藥監局取消關木通的藥用標準,用另一味中藥木通替換關木通。

四川名醫也曾報導過含有馬兜鈴酸的

2

馬兜鈴酸是致癌劑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及其製劑已被證實與多種癌症具有相關性,主要為泌尿系統癌症,如腎癌、膽管癌、上尿路移行細胞癌等。2009年,WHO已宣佈馬兜鈴酸為一級致癌物質。

本次新發佈的研究成果是首次將馬兜鈴酸的危害指向肝癌。

02

日常吃的中藥,竟會引“癌”入室?

且慢,聽聽中醫怎麼說

從18日(週五)這篇論文公開發表起,文中的觀點就立即登上了各大媒體頭條,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很多人驚呼“中藥有毒,再也吃不得了!”

那麼,面對這篇文章對部分中藥毒性的揭示,中醫藥從業者又是怎麼看待的呢?他們對患者又有什麼建議呢?

四川名醫第一時間採訪了專業從事肝病治療的中醫師和中藥研究者,聽聽他們怎麼說:

中藥學者:

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現代中醫裡

已很少使用

譚正懷

研究員、主任中藥師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

所長

華西醫科大學藥理碩士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藥理博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三級實驗室主任

譚正懷對四川名醫表示,自從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的消息被揭示後——

近十餘年來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少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方面,使用了含馬兜鈴酸藥材的藥品,或是被淘汰,或是改變藥方用具有類似療效但不含馬兜鈴酸的藥材代替。

“我們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近幾年在研和已研製成功的中成藥有一百多個品種,無一含有馬兜鈴酸,應該說患者現在能接觸到的正規中藥、中成藥是安全的,”譚正懷說。

不過他也表示:

中醫藥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各種藥材的藥理藥效上,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知識。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古人對中藥材的慢性毒性是沒有條件進行系統觀察的,所以中醫藥在這方面確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譚正懷表示,臺灣學者這次發表的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的文章,對現代中醫藥研究也是一項重要參考。

中醫肝病專家:

無需“因噎廢食” 但要正規開方服藥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林冰是中醫腫瘤、肝病專家。對於新聞中的研究人員提出的“避免使用含有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的中草藥及中草藥製劑”這一建議,她認為不應該因此將患肝癌的“罪魁禍首”算在馬兜鈴酸頭上,更不應該引導民眾對中藥“因噎廢食”。

林冰

主任醫師

四川省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人

擅長:消化及急慢性肝病(各類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胃、食道、膽道、胰腺及腸道疾病);惡性腫瘤術後、放化療後的中醫治療;各類亞健康狀態的中西醫診斷、諮詢、治療,及熱成像的醫學評估、中醫體質辨識、養生調攝指導等。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小毒’,這是中醫界早就公認的結論,我們即使使用也是特別慎重的,”林冰稱,中醫早就對馬兜鈴酸的毒性有清醒的認識,會特別注重用量和患者本身的禁忌症。

她介紹,和西藥不同,中藥並不是靠單一藥物成分來治療起效的,中藥方總是講究一個“配伍”——

藥材有君、臣、佐、使之分

君藥、臣藥就是針對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而“佐藥”就要肩負抑制君臣藥毒性或副作用的功能。不同的藥材之間相互作用,可以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此外,中藥材在新鮮採摘下來後,還必須經過“炮製”,也能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而中醫治病的原則是辨證論治,而非盲目用藥。

林冰稱,其實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有副作用,作為一名肝病醫生,自己就經常遇到藥物肝損傷的患者。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結核病患者,明知道抗結核藥物長期服用有肝損傷的風險,但也不可能不吃,只能密切觀察、預防風險。

》》另外,腫瘤患者的化療藥物毒副作用也非常大,醫生仍然會給患者使用。

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想爭中西藥哪個副作用大,而是想說明,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其實副作用很難避免,這種時候就要由醫生來幫助患者衡量利弊,選擇收益最大的方法來治療,同時有效遏制藥物的毒副作用,總不能因為有副作用就不吃藥了。”

此外,她也強調,中國相對全球各國是肝癌大國不假,但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並不是馬兜鈴酸,而是慢性乙肝、丙肝等基礎病變,換句話說是病毒感染。

由於種種歷史社會衛生因素,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乙肝病毒傳染的高發地區,“在我國實行強制乙肝疫苗接種後,下一代乙肝、肝癌的發病率將逐步下降。”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

並不是說中醫對於中藥材可能有的毒副作用視而不見,實際上《藥典》已經明確提示馬兜鈴酸的毒性。

ID:scmingyi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

*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內容合作,請致電:028-86780845

本文記者:王歡

本文編輯:王歡

2003年新華社報導了“龍膽瀉肝丸”事件——在我國歷史悠久的古方“龍膽瀉肝丸”,造成多人患上腎衰竭、尿毒癥,罪魁禍首就是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一味中藥。

關木通具有清熱利濕功用,但其含有馬兜鈴酸,“龍膽瀉肝丸”事件後,國家藥監局取消關木通的藥用標準,用另一味中藥木通替換關木通。

四川名醫也曾報導過含有馬兜鈴酸的

2

馬兜鈴酸是致癌劑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及其製劑已被證實與多種癌症具有相關性,主要為泌尿系統癌症,如腎癌、膽管癌、上尿路移行細胞癌等。2009年,WHO已宣佈馬兜鈴酸為一級致癌物質。

本次新發佈的研究成果是首次將馬兜鈴酸的危害指向肝癌。

02

日常吃的中藥,竟會引“癌”入室?

且慢,聽聽中醫怎麼說

從18日(週五)這篇論文公開發表起,文中的觀點就立即登上了各大媒體頭條,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很多人驚呼“中藥有毒,再也吃不得了!”

那麼,面對這篇文章對部分中藥毒性的揭示,中醫藥從業者又是怎麼看待的呢?他們對患者又有什麼建議呢?

四川名醫第一時間採訪了專業從事肝病治療的中醫師和中藥研究者,聽聽他們怎麼說:

中藥學者:

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現代中醫裡

已很少使用

譚正懷

研究員、主任中藥師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藥理毒理研究所

所長

華西醫科大學藥理碩士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藥理博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三級實驗室主任

譚正懷對四川名醫表示,自從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的消息被揭示後——

近十餘年來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少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方面,使用了含馬兜鈴酸藥材的藥品,或是被淘汰,或是改變藥方用具有類似療效但不含馬兜鈴酸的藥材代替。

“我們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近幾年在研和已研製成功的中成藥有一百多個品種,無一含有馬兜鈴酸,應該說患者現在能接觸到的正規中藥、中成藥是安全的,”譚正懷說。

不過他也表示:

中醫藥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各種藥材的藥理藥效上,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知識。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古人對中藥材的慢性毒性是沒有條件進行系統觀察的,所以中醫藥在這方面確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譚正懷表示,臺灣學者這次發表的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的文章,對現代中醫藥研究也是一項重要參考。

中醫肝病專家:

無需“因噎廢食” 但要正規開方服藥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林冰是中醫腫瘤、肝病專家。對於新聞中的研究人員提出的“避免使用含有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的中草藥及中草藥製劑”這一建議,她認為不應該因此將患肝癌的“罪魁禍首”算在馬兜鈴酸頭上,更不應該引導民眾對中藥“因噎廢食”。

林冰

主任醫師

四川省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人

擅長:消化及急慢性肝病(各類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胃、食道、膽道、胰腺及腸道疾病);惡性腫瘤術後、放化療後的中醫治療;各類亞健康狀態的中西醫診斷、諮詢、治療,及熱成像的醫學評估、中醫體質辨識、養生調攝指導等。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小毒’,這是中醫界早就公認的結論,我們即使使用也是特別慎重的,”林冰稱,中醫早就對馬兜鈴酸的毒性有清醒的認識,會特別注重用量和患者本身的禁忌症。

她介紹,和西藥不同,中藥並不是靠單一藥物成分來治療起效的,中藥方總是講究一個“配伍”——

藥材有君、臣、佐、使之分

君藥、臣藥就是針對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而“佐藥”就要肩負抑制君臣藥毒性或副作用的功能。不同的藥材之間相互作用,可以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此外,中藥材在新鮮採摘下來後,還必須經過“炮製”,也能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而中醫治病的原則是辨證論治,而非盲目用藥。

林冰稱,其實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有副作用,作為一名肝病醫生,自己就經常遇到藥物肝損傷的患者。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結核病患者,明知道抗結核藥物長期服用有肝損傷的風險,但也不可能不吃,只能密切觀察、預防風險。

》》另外,腫瘤患者的化療藥物毒副作用也非常大,醫生仍然會給患者使用。

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想爭中西藥哪個副作用大,而是想說明,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其實副作用很難避免,這種時候就要由醫生來幫助患者衡量利弊,選擇收益最大的方法來治療,同時有效遏制藥物的毒副作用,總不能因為有副作用就不吃藥了。”

此外,她也強調,中國相對全球各國是肝癌大國不假,但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並不是馬兜鈴酸,而是慢性乙肝、丙肝等基礎病變,換句話說是病毒感染。

由於種種歷史社會衛生因素,整個東亞地區都是乙肝病毒傳染的高發地區,“在我國實行強制乙肝疫苗接種後,下一代乙肝、肝癌的發病率將逐步下降。”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

並不是說中醫對於中藥材可能有的毒副作用視而不見,實際上《藥典》已經明確提示馬兜鈴酸的毒性。

ID:scmingyi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

*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內容合作,請致電:028-86780845

本文記者:王歡

本文編輯:王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