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圍觀!這條小龍蝦,是如何“跳”出國門!

小龍蝦

公安, 有“百湖之縣”“ 魚米之鄉”美稱。 每逢春節, 民間便以烙印魚米之鄉特性元素的舞龍燈、舞蚌殼精、劃彩蓮船慶豐收。 然而近兩年來, 春節村頭巷尾, 卻耍起了失傳已久的“五蝦鬧鯰”。 十余村民, 舉五色龍蝦, 戲、鬥、繞、跳, 那種從內心溢出的歡樂, 蕩漾在江南水鄉。

原來, 是這小龍蝦給公安人民帶來了富裕, 帶來了豐收的喜悅。

靠種稻、養魚為主業的公安人, 近年來農業產業轉型為“蝦稻共生”“蝦稻連作”, 供給側產業改革使公安縣小龍蝦產量躋身全國第七大縣。 小龍蝦從一種外來物種變身為公安縣的特色產業。 全縣“蝦稻連作”“蝦稻共生”面積達到30多萬畝, 催生出千畝連片標準化稻田綜合養殖基地11個, 專業小龍蝦規模收購點36個, 小龍蝦加工企業3家, 年均出口創匯約1600萬美元。

從種植、養殖, 到加工、貿易, 再到精深加工, 層層多贏、環環增效。

十餘年來, 從幾百畝忙活到30萬畝, 公安人嘗夠了小龍蝦的苦辣酸甜:他們曾因大塘養蝦、低窪田養蝦、溝渠養蝦摸索失敗, 嘗夠了個中“苦”味;曾因缺經驗、缺技術頓足捶胸, 被小龍蝦“辣”得嗆口;也曾因缺資金、欠規模一年到頭入不敷出, 為小龍蝦流過“酸”澀的淚;最終又因“蝦稻連作”“蝦稻共生”實現產銷共贏,

村民共富, 終於嘗到了小龍蝦的“甜”滋味。

一戶一戶的農田全部流轉, 一村一村的農田全部實行“蝦稻連作”“蝦稻共生”的種養轉型, 小龍蝦養殖的規模之大、發展的勢頭之猛, 著實讓人震驚。 在土地細碎、成本高、技術缺乏等不利因素的掣肘下, 是什麼力量推動小龍蝦轉向大產業?公安縣人緊盯市場, 以“蝦稻共生”促進“產銷共贏”, 帶動“村民共富”, 實現傳統農業供給側改革, 其書寫的市場傳奇, 或許可資鏡鑒。

蝦稻共生 種養全面轉型

“蝦稻共生”, 即在稻田裡套養龍蝦;“蝦稻連作”, 即將稻田龍蝦收網後, 再插秧育稻。

公安縣小龍蝦養殖起步較早。 早在1998年, 公安縣麻豪口鎮月湖村就介入小龍蝦養殖。 但由於缺乏經驗, 技術不成熟, 最終導致了巨大的虧損, 終究未能在全縣形成氣候。

2006年, 湖北省開始推廣蝦稻連作模式, 省委將其寫進“一號檔”。 借此東風, 公安縣委、縣政府領導看准小龍蝦養殖是傳統農業轉型的突破口, 將稻田綜合養殖作為水產特色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亮點產業來抓。

多次組織專班到潛江、江蘇盱眙等地學習考察。

公安縣作為全省水產大縣和傳統農業大縣, 農業資源、漁業資源極其豐富, 全縣有水田近70萬畝, 其中適宜開展稻田綜合養殖水田近50萬畝, 讓“蝦”“稻”共生, 發展稻田綜合養殖優勢明顯。

2007年, 不甘失敗的月湖村開始率先探索蝦稻連作模式, 拿村裡800畝公田做實驗, 鼓勵大戶示範養殖, 並不斷提高稻田綜合養殖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準, 採取“半租式”“全租式”“調劑式”“聯合式”等方式, 引導農田依法有序流轉, 促進稻田綜合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全村小龍蝦養殖規模由最初的30多畝擴大到5000餘畝, 僅小龍蝦年創產值達1700多萬元, 畝平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成為名副其實的“小龍蝦養殖專業村”。

臺上喊破嗓子,不如台下做出樣子。“月湖村的經驗讓全鎮村民看到了養小龍蝦的前景,一時間,鎮上的村民都開始改造農田養殖小龍蝦。”麻豪口鎮水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周保才對記者說,鎮上的農戶從最開始的“不識公母”變成了“個個都是養蝦專家”。

為了提高農民養小龍蝦的積極性,2014年,公安縣出臺《全縣發展稻田綜合養殖模式考核獎勵辦法》,由縣財政列支,對發展稻田綜合養殖模式的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或企業,按照每畝40元的標準實行“以獎代補”。農民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僅2014年,全縣就發展1000畝以上的大戶3 戶,500畝以上的大戶近10戶,100畝以上的80多戶。

如今,走在公安縣的大街上隨便找個人,都能說出一籮筐的小龍蝦生意經,從耳濡目染到種養全面轉型。

村民共富 土地全面流轉

養蝦起初,老百姓都曕前顧後,擔心技術,擔心市場行情。這些都沒讓鎮村幹部少操心。

“老百姓安心養蝦,村裡幫忙種田”,這是目前麻豪口鎮沙場村的真實寫照。

黃祥雲是沙場村村支書,在村委會紮根工作20 年。據他介紹,鎮裡以“稻蝦連作,一田雙收”為代表的種養模式正引領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站在村頭一片蝦稻連作基地前,黃祥雲告訴記者,這裡曾是村裡無人問津的地方。

2016年8月,在縣農業局、國土局和水產局的扶持下,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彎子林變成了“聚寶盆”。

沙場村成立了公安祥鄂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合作社,黃祥雲說:“今年我們將全村246戶農戶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採取‘保底收益+按股份紅’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合作社將全村1850畝旱田也改為水田,開始養蝦,並開發房前屋後、廢棄宅基地、荒溝、荒坡荒地400多畝用於種植蝦稻。其中貧困戶64戶,荒地的開發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讓村民們對致富更加有信心”。

光有土地還不行,養殖技術也是關鍵。近年來,村裡邀請縣裡水產專家對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並對發展好的水產每畝獎勵500元,不僅如此,土地流轉後,合作社採取“三包”模式,政府包銷、包供種、包技術。村民除利潤分紅外,每畝地純收入可達4500元。

九組村民孫和平就是蝦稻養殖的受益者之一。記者為他算了一筆賬,孫和平擁有30畝田,一畝田養蝦純收入可達5000元;種稻一年收入3萬元;勤勞的他還在合作社裡打工,一年工資約4 萬元。一年下來,他們一家收入可達20萬元。

在精准扶貧工作中,以特色產業扶貧為重點,發展小龍蝦等產業,有效促進了鎮村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整個麻豪口鎮經過近三年的發展,蝦稻連作面積從2萬多畝發展到現在的5萬多畝;在產業發展上有1000多戶貧困戶從中受益。截至2016年底,全鎮已有440戶,1349人靠養蝦脫貧。

產銷共嬴 觀念全面更新

家家戶戶養龍蝦,技術跟上來了,產量也上來了,村民擔心賣給誰,如何賣個好價錢。

針對這些問題,公安縣委縣政府早已為蝦農找好了銷路。

海瑞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加工、行銷貿易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帶領公安小龍蝦實現了“闖蕩”國外大市場的目標。

過去,該企業負責人帥修武一直在潛江某小龍蝦深加工企業工作。2010年,受到家鄉政策利好的感召,他毅然辭去工作,帶著多年來積累的技術與經驗回到公安。就在這一年,他在公安麻豪口鎮創立了海瑞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攻速食小龍蝦市場。公安縣養殖的小龍蝦品質好,產品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但起初由於海瑞漁業資質不夠,一直都是靠著他人的公司一起出口。

2014年,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帥修武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建新廠、拿資質,讓公安的小龍蝦、海瑞的小龍蝦堂堂正正“跳”出去。

很快,在縣招商局、食藥監局和商務局的協調幫助下,2014年3月28日,位於青吉工業園內的新廠開始動工,並在2015年3月正式投產。新建成的廠區內,不僅配備有10000噸級的冷庫、30噸級的急凍庫、3200平方米小龍蝦加工車間、3200平方米精加工休閒食品車間,還添置了2000平方米淡水魚片加工車間和1棟科研大樓,充分滿足企業發展和擴容需要,讓海瑞一舉躋身全市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第一方陣。

2015年,經過歐盟相關機構及省食藥監局等機構現場調研論證,專家一致認為該公司廠區規模、生產工藝、產品品質及品牌管理均符合出口要求。這樣一來,企業產品順利獲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證”。目前,海瑞加工的小龍蝦已遠銷歐美、日本、韓國、東南亞、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及地區。2016年,公司實現銷售總收入14853萬元,利稅1198萬元,其中出口創匯330萬美元。

小龍蝦走出國門,成就的不僅僅是海瑞,更是成為了帶動公安縣農業發展走上“快車道”的強勁“引擎”。近萬噸的原材料需求,強烈刺激了公安縣小龍蝦及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

截至2016年

公安縣發展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近30萬畝

小龍蝦產量2.3萬噸

小龍蝦產值超6億元

公安縣副縣長張剛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規劃引領,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推進小龍蝦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推介“閘口”小龍蝦品牌,繁榮小龍蝦餐飲業,使小龍蝦產業真正做到“接二連三”,遍地開花。力爭到2020年,公安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穩定在50 萬畝,小龍蝦產量超過6萬噸,“蝦稻”綜合產值過百億。

成為名副其實的“小龍蝦養殖專業村”。

臺上喊破嗓子,不如台下做出樣子。“月湖村的經驗讓全鎮村民看到了養小龍蝦的前景,一時間,鎮上的村民都開始改造農田養殖小龍蝦。”麻豪口鎮水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周保才對記者說,鎮上的農戶從最開始的“不識公母”變成了“個個都是養蝦專家”。

為了提高農民養小龍蝦的積極性,2014年,公安縣出臺《全縣發展稻田綜合養殖模式考核獎勵辦法》,由縣財政列支,對發展稻田綜合養殖模式的農戶、新型經營主體或企業,按照每畝40元的標準實行“以獎代補”。農民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僅2014年,全縣就發展1000畝以上的大戶3 戶,500畝以上的大戶近10戶,100畝以上的80多戶。

如今,走在公安縣的大街上隨便找個人,都能說出一籮筐的小龍蝦生意經,從耳濡目染到種養全面轉型。

村民共富 土地全面流轉

養蝦起初,老百姓都曕前顧後,擔心技術,擔心市場行情。這些都沒讓鎮村幹部少操心。

“老百姓安心養蝦,村裡幫忙種田”,這是目前麻豪口鎮沙場村的真實寫照。

黃祥雲是沙場村村支書,在村委會紮根工作20 年。據他介紹,鎮裡以“稻蝦連作,一田雙收”為代表的種養模式正引領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

站在村頭一片蝦稻連作基地前,黃祥雲告訴記者,這裡曾是村裡無人問津的地方。

2016年8月,在縣農業局、國土局和水產局的扶持下,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彎子林變成了“聚寶盆”。

沙場村成立了公安祥鄂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合作社,黃祥雲說:“今年我們將全村246戶農戶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採取‘保底收益+按股份紅’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合作社將全村1850畝旱田也改為水田,開始養蝦,並開發房前屋後、廢棄宅基地、荒溝、荒坡荒地400多畝用於種植蝦稻。其中貧困戶64戶,荒地的開發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讓村民們對致富更加有信心”。

光有土地還不行,養殖技術也是關鍵。近年來,村裡邀請縣裡水產專家對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並對發展好的水產每畝獎勵500元,不僅如此,土地流轉後,合作社採取“三包”模式,政府包銷、包供種、包技術。村民除利潤分紅外,每畝地純收入可達4500元。

九組村民孫和平就是蝦稻養殖的受益者之一。記者為他算了一筆賬,孫和平擁有30畝田,一畝田養蝦純收入可達5000元;種稻一年收入3萬元;勤勞的他還在合作社裡打工,一年工資約4 萬元。一年下來,他們一家收入可達20萬元。

在精准扶貧工作中,以特色產業扶貧為重點,發展小龍蝦等產業,有效促進了鎮村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整個麻豪口鎮經過近三年的發展,蝦稻連作面積從2萬多畝發展到現在的5萬多畝;在產業發展上有1000多戶貧困戶從中受益。截至2016年底,全鎮已有440戶,1349人靠養蝦脫貧。

產銷共嬴 觀念全面更新

家家戶戶養龍蝦,技術跟上來了,產量也上來了,村民擔心賣給誰,如何賣個好價錢。

針對這些問題,公安縣委縣政府早已為蝦農找好了銷路。

海瑞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淡水魚、小龍蝦養殖、加工、行銷貿易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帶領公安小龍蝦實現了“闖蕩”國外大市場的目標。

過去,該企業負責人帥修武一直在潛江某小龍蝦深加工企業工作。2010年,受到家鄉政策利好的感召,他毅然辭去工作,帶著多年來積累的技術與經驗回到公安。就在這一年,他在公安麻豪口鎮創立了海瑞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攻速食小龍蝦市場。公安縣養殖的小龍蝦品質好,產品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但起初由於海瑞漁業資質不夠,一直都是靠著他人的公司一起出口。

2014年,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帥修武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建新廠、拿資質,讓公安的小龍蝦、海瑞的小龍蝦堂堂正正“跳”出去。

很快,在縣招商局、食藥監局和商務局的協調幫助下,2014年3月28日,位於青吉工業園內的新廠開始動工,並在2015年3月正式投產。新建成的廠區內,不僅配備有10000噸級的冷庫、30噸級的急凍庫、3200平方米小龍蝦加工車間、3200平方米精加工休閒食品車間,還添置了2000平方米淡水魚片加工車間和1棟科研大樓,充分滿足企業發展和擴容需要,讓海瑞一舉躋身全市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第一方陣。

2015年,經過歐盟相關機構及省食藥監局等機構現場調研論證,專家一致認為該公司廠區規模、生產工藝、產品品質及品牌管理均符合出口要求。這樣一來,企業產品順利獲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證”。目前,海瑞加工的小龍蝦已遠銷歐美、日本、韓國、東南亞、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及地區。2016年,公司實現銷售總收入14853萬元,利稅1198萬元,其中出口創匯330萬美元。

小龍蝦走出國門,成就的不僅僅是海瑞,更是成為了帶動公安縣農業發展走上“快車道”的強勁“引擎”。近萬噸的原材料需求,強烈刺激了公安縣小龍蝦及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

截至2016年

公安縣發展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近30萬畝

小龍蝦產量2.3萬噸

小龍蝦產值超6億元

公安縣副縣長張剛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規劃引領,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推進小龍蝦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推介“閘口”小龍蝦品牌,繁榮小龍蝦餐飲業,使小龍蝦產業真正做到“接二連三”,遍地開花。力爭到2020年,公安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穩定在50 萬畝,小龍蝦產量超過6萬噸,“蝦稻”綜合產值過百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