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生畢業都去哪了?

哪裡的畢業生更愛一線城市?

報告顯示, 包括雙一流、原985、原211高校在內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去往一線城市的比例更高, 為34%, 超過三分之一。 而非重點大學畢業生在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為13%。

報告顯示,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 北上廣深為大學生畢業流向的重點城市, 杭州、南京、鄭州、武漢與成都次之。 對於新一線城市的大學生而言, 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去往一線城市的比例更高, 達到34%, 但也有42%的重點大學學生選擇留在本地就業。

資料來源ofo小黃車, 製圖:城市資料團

從學歷劃分, 越是高學歷的大學生, 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線城市的比例越高。

哪些城市更受畢業生歡迎?

本次報告還對八座城市的畢業生就業流向做了整體分析, 並引入大學生“本地就業吸引力指數”, 通過各城市中留在就讀城市的大學生數量與大學生總數的比值, 衡量城市對本地大學生的吸引能力。

資料來源ofo小黃車, 製圖:城市資料團

資料顯示:在一線城市, 上海大學生留滬比例達到70%, 相比北京的大學生本地就業吸引力指數高出10個百分點, 而廣州的本地就業吸引力指數為45%。

新一線城市方面, 成都對本地大學生的吸引力指數最高,

為45%。 而杭州以35%緊隨其後, 南京和武漢水準接近, 而鄭州大約為20%。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 北上廣深為大學生畢業流向的重點城市, 杭州、南京、鄭州、武漢與成都次之。

城市大學生的具體去向, 各城市也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以廣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漢為例:

廣州大學生相對偏好省內城市, 超過30%去往深圳, 前往北京上海的占12%。 在南京, 大學生發展去向較為明顯, 基本以長三角為主。 杭州大學生有很高的比例留在杭州。 武漢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較為均衡, 45%選擇前往一線城市, 與留在本地就業的人數基本持平。

另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總體穩定, 得益於國家關於推動大學生畢業就業的各項政策,

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穩步上升。

為搶人才, 這些城市放大招

一直以來,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都頗受高校畢業生青睞。 但近年來, 很多畢業生開始嘗試更多選擇。 與此同時, 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也日益激烈:一些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也才採取更多積極政策留住人才。

媒體梳理相關政策發現, 今年更多二線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僅僅局限于高端技術人才, 而是把目光瞄準近800萬大學畢業生。 政策著力點也放在了畢業生最為關心的戶口、住房、創業扶持等多種實際需求上, “零門檻”落戶、購房租房優惠、現金補助等措施基本成為“標配”。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 隨著2018年秋招拉開序幕, 近期包括武漢、南京、成都、長沙、西安等十多個城市相繼出臺應屆生就業優惠政策。

例如長沙推出了畢業生購房補貼政策, 對新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生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 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 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 分別給予六萬元、三萬元購房補貼。

成都市發佈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畫》明確鼓勵青年人才落戶,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今年初,武漢宣佈“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計畫五年內留住100萬名大學生,在10月11日發佈的《關於加強大學畢業生安居保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將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0餘套,今後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五年內滿足20萬人的租住需求。同時,意見還提出爭取讓大學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

以杭州為例,今年出臺的《杭州市新引進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發放實施辦法》中規定,畢業後一年內在該市用人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碩士研究生每人補貼兩萬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補貼三萬元,申請時限為自畢業之日起一年內,一次性發放。

值得一提的是,二線城市對於應屆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智聯獵聘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簽約二線城市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高達37.5%,高於一線城市的29.9%。從流入資料來看,一些二線城市更是不遜一線,其中,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1.78%成為“領跑者”。

有專家指出,人才從特大城市流向二線城市,可以優化國家人才配置,促進中、小城市更好地發展。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彥平表示,二線城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與國家推動創新驅動轉型和創新創業有關,人才就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核心資源,所以成為城市“必爭之地”。

值得大學生們欣喜的是:越來越多新一線、二線城市意識到了年輕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將他們當成人才來看待。這種人才意識,也將為年輕大學生提供更多發展平臺,贏得更多可能~

分別給予六萬元、三萬元購房補貼。

成都市發佈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畫》明確鼓勵青年人才落戶,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今年初,武漢宣佈“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計畫五年內留住100萬名大學生,在10月11日發佈的《關於加強大學畢業生安居保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將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0餘套,今後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五年內滿足20萬人的租住需求。同時,意見還提出爭取讓大學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

以杭州為例,今年出臺的《杭州市新引進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發放實施辦法》中規定,畢業後一年內在該市用人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碩士研究生每人補貼兩萬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補貼三萬元,申請時限為自畢業之日起一年內,一次性發放。

值得一提的是,二線城市對於應屆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智聯獵聘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簽約二線城市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高達37.5%,高於一線城市的29.9%。從流入資料來看,一些二線城市更是不遜一線,其中,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1.78%成為“領跑者”。

有專家指出,人才從特大城市流向二線城市,可以優化國家人才配置,促進中、小城市更好地發展。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彥平表示,二線城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與國家推動創新驅動轉型和創新創業有關,人才就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核心資源,所以成為城市“必爭之地”。

值得大學生們欣喜的是:越來越多新一線、二線城市意識到了年輕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將他們當成人才來看待。這種人才意識,也將為年輕大學生提供更多發展平臺,贏得更多可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