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索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不是蘇軾說的那樣

歡迎關注頭條號《寫乎》, 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推薦: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是一本什麼書?

文/譚汝為

(一組湖口縣石鐘山圖片)

【作者簡介】譚汝為,

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 從事漢語詞彙學、修辭學、民俗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 主要著述《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詞語修辭與文化》《人間詞話·人間詞校注》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筆者到江西參加學術會議, 返程時與北京教育界幾位同行遊覽了享譽海內外的石鐘山。 石鐘山位於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東南岸, 臨湖瞰江, 素稱“江湖鎖鑰”。 從湖口鎮下車, 我們登上了這座海拔約70米, 面積約0.3平方公里的石質小山。 只見:危崖高聳, 樓閣參差;曲廊橫檻, 小橋流水;茂林修竹, 古樟蔽日;塔亭玲瓏, 石岩奇秀。 徜徉其間, 陶醉於江天渾茫的湖光山色之中, 頗有登臨蓬萊仙境之感。

在山亭小憩時, 與同游者背誦蘇軾的《石鐘山記》,

自然談論到石鐘山命名的由來。

(一)歷史上, 石鐘山取義得名有三種說法

一是主聲派, 認為此處水石相擊, 聲似洪鐘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認為:山名由來是因為“下臨深潭, 微風鼓浪, 水石相搏, 聲如洪鐘”。 唐人李渤在《辨石鐘山》中認為:石鐘山的石頭可以發出類似銅鐵的聲音,

因此山乃以聲得名。 宋人蘇軾經過實地考察, “歎酈元之簡, 笑李渤之陋”。 他認為:聲似鐘聲的不是簡單的水石相搏, 更不是潭上的扣石之聲, 而是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入發出的“涵澹澎湃”之聲以及“空中而多竅”的水中巨石與風水吞吐發出的聲音。

二是主形派, 認為山形似鐘, 故以形命山名

這派的代表是清人曾國藩與俞樾, 其觀點是:全山皆空, 如鐘覆地, 故得鐘名。

三派是主張形聲結合的

清人郭慶蕃即持此說, 其《舟中望石鐘山》詩雲:“洪鐘舊待洪鐘鑄, 不及茲山造化功;風入水中波激蕩, 聲穿江上石玲瓏。 ”指出山形如洪鐘, 波濤與玲瓏的山石激蕩又發出類似鐘磬之聲。

(二)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為科學, 更符合實際呢?

從現代科學角度進行分析, 石鐘山是由石灰岩構成的, 其化學成分是碳酸鈣, 因長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蝕, 而形成了奇特的熔岩地貌;特別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沖刷溶蝕,

其山體下部幾乎被掏空, 呈中空之狀。

另外, 山體外形上尖下圓, 孤峰處於江邊湖畔的平原上, 宛如洪鐘覆地。 山下石鐘洞, 乃穹形溶洞, 當長江與鄱陽湖水灌注溶洞之內, 風興浪作, 水波連續猛烈地衝擊洞頂與四壁, 砰訇之聲回環四起, 餘韻綿綿, 尤以物擊鐘, 聲布四方。

可見, “形聲結合說”更符合實際。 石鐘山既有鐘之形, 且有鐘之聲, 形聲兼備, 乃其取義得名的真諦。

(三)蘇軾為什麼會誤判

蘇軾是一位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大學者,為什麼在《石鐘山記》中卻對這座山名之由來產生片面的誤斷呢?其原因有三:

一是蘇軾游石鐘山是元豐七年農曆六月初九(西元1084年7月14日),正處漲水季節,山體下的石洞已浸入水中。據記載:石鐘山附近的水位,漲水季節(5月至7月)與枯水季節(11月至2月)其落差平均在12米左右。因此蘇軾考察時,因漲水,無法看到石鐘山狀如覆鐘的形體。

二是蘇軾只是在一個深夜乘船往崖下考察,他聽到水聲與鐘聲相類,就認為解決問題、探至本原了,實際上並沒有進行周密深入而詳盡的調研。

三是蘇軾端著文人的架子,沒有向當地寺僧、漁工、水師虛心請教,反認為他們“雖知而不能言”,因而喪失了向熟悉情況的當地人士進行調查瞭解的絕好機會。

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前人的定論不盲從,不輕信,主張經過實地考察來解決學術難題,這種治學態度當然是正確的。但是蘇軾的實地考察卻是草率的,所以匯出了片面、不準確的結論。

正如清人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批評的:“東坡當日‘尤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

蘇軾成名微探:你知道家庭教育有多重要嗎?

蘇東坡這個“私生子”,竟敢偽造皇帝聖旨!

楊玉環(3):香消玉殞馬嵬坡

(三)蘇軾為什麼會誤判

蘇軾是一位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大學者,為什麼在《石鐘山記》中卻對這座山名之由來產生片面的誤斷呢?其原因有三:

一是蘇軾游石鐘山是元豐七年農曆六月初九(西元1084年7月14日),正處漲水季節,山體下的石洞已浸入水中。據記載:石鐘山附近的水位,漲水季節(5月至7月)與枯水季節(11月至2月)其落差平均在12米左右。因此蘇軾考察時,因漲水,無法看到石鐘山狀如覆鐘的形體。

二是蘇軾只是在一個深夜乘船往崖下考察,他聽到水聲與鐘聲相類,就認為解決問題、探至本原了,實際上並沒有進行周密深入而詳盡的調研。

三是蘇軾端著文人的架子,沒有向當地寺僧、漁工、水師虛心請教,反認為他們“雖知而不能言”,因而喪失了向熟悉情況的當地人士進行調查瞭解的絕好機會。

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前人的定論不盲從,不輕信,主張經過實地考察來解決學術難題,這種治學態度當然是正確的。但是蘇軾的實地考察卻是草率的,所以匯出了片面、不準確的結論。

正如清人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批評的:“東坡當日‘尤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

蘇軾成名微探:你知道家庭教育有多重要嗎?

蘇東坡這個“私生子”,竟敢偽造皇帝聖旨!

楊玉環(3):香消玉殞馬嵬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