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國外單車咋"共用":法國資本與政府配合 美國仍虧損

法國:資本與政府配合

早在1974年, 法國城市拉羅舍爾就推出了“小黃車”項目, 這些自行車最初完全免費供市民使用。 不過, 法國最著名的公共自行車案例應屬誕生於2007年的巴黎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Velib。 無論是巴黎市民還是旅居者, 只需支付29歐元的年租金(相當於在巴黎搭乘20次地鐵的費用), 便能夠無限次使用公共自行車。

發展至今, Velib已經成為法國惟一一個為城市賺取穩定淨收益的公共交通項目, 年均利潤高達2000萬歐元。 在巴黎騎自行車的人中, 3人裡就有一人騎的是Velib自行車。

Velib的成功與資本及政府配合分不開。

一方面, 巴黎市政府與運營商達成協議, 每年支出400萬歐元用於更新及維修損壞的自行車;另一方面, 通過與全球最大的戶外廣告公司德高廣告公司合作, Velib獲得了建設和管理整個公共自行車系統10年的費用。

荷蘭:巧設“自行車市長”

“自行車之都”阿姆斯特丹有110萬人口, 其自行車保有高達100萬輛。 如今, 全市人口每天騎行的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 自行車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出行方式中占比高達68%。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阿姆斯特丹僅有11%的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分配給了自行車, 是汽車的1/4。

與日趨完善的汽車停車場相比, 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停車位長期供不應求。 在遊客聚集地, 臨時停放的自行車佈滿路邊的護欄, 橫七豎八,

在佔據人行通道的同時, 也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美感。

2016年, 由市政官員和自行車協會成員組成的陪審團推舉在自行車生產商捷安特公司任職的安娜·魯特納出任阿姆斯特丹首任“自行車市長”。 雖然被冠以“市長”美名, 但魯特納並非市政官員, 更沒有直接行政權, 而是受雇於非政府組織。 她的工作是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 在政府、民間組織和民眾之間搭建溝通橋樑。 同時, 魯特納憑藉自己在自行車領域的多年從業經驗, 為推廣綠色出行及改善城市騎車環境出謀劃策。

美國:仍在虧損狀態

在美國, 共用單車曾經也由私營機構運營, 但很多宣告失敗, 巨額的運營維修費用和單車成本是壓垮這些美國本土企業的重要原因。

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美國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開始牽頭共用單車項目。 紐約的Citi Bike是一個完全不受政府補貼的專案。 2012年5月, 花旗銀行與紐約市達成協議, 用4100萬美元贊助Citi Bike未來5年的運營。 自2013年5月首次運營, Citi Bike先後推出了330個網站和5000輛自行車, 主要分佈在曼哈頓下城和布魯克林西北區, 推出當天就有1.6萬名會員註冊。

2014年, Citi Bike獲得新的投資, 運營公司的名字也更新為Motivate, 取意“促進”。 全新的設計及運營理念, 讓Citi Bike擴張得很快。

雖然紐約Citi Bike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在財務盈利上卻慘遭滑鐵盧。 據資料顯示, 運營這麼多年的Citi Bike目前依然處在虧損狀態, 每年虧損額估計在數百萬美元左右。

(本報記者 王 萌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