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師大專家做客山西講清明禮俗文化傳承與創新

黃河新聞網訊 4月2日, 為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節氣節日文化, 在傳承與創新中, 以公共圖書館的公益講座為載體, 進一步豐富中華傳統歲時文化的體驗方式與文化內涵, 北京師範大學蕭放教授應邀做客山西省圖書館文源講壇, 主講“我們的節日——清明禮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中, 唯有清明是兼“節氣”與“節日”的雙重內涵, “清明”從最初的清明節氣到今天的清明節,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 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 而“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在清明中也得以生動的體現。

講座現場, 蕭放教授從“天時”與“人時”的融合、祭祖與踏青兩大清明禮俗主題、清明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三個方面予以了講解。

《論語》有雲: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清明節俗豐富, 而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中心, 人們在清明這一天通過上墳祭掃、宗族廟祭祀等方式緬懷先輩、祭奠逝者、寄託哀思。 “人們一方面感念祖先親人的恩惠, 同時以培土、展墓、掛青的形式顯示後代的興旺。 祖先在墳墓裡安住, 關係到子孫的繁榮, 子孫的發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 這是一種‘互惠關係’”, 蕭放表示。

此外, 親近自然也是清明的另一大習俗, 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風箏、鬥蛋等戶外運動, 其原始的意義在於順應時氣。

《禮記?月令》有載, “是月也, 生氣方盛, 陽氣發洩, 句者畢出, 萌者盡達。 ”意思是這一月生命之氣正值鼎盛, 陽氣彌漫, 萬物萌生, 人們應以主動的姿態順應時氣, 進行有助於陽氣發散的活動。

在今天, 清明習俗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 離不開傳承與創新。 蕭放教授指出, “清明是傳承民族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 是人們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間。 清明關係到民族的文化生命, 是我們今天需要特別重視的節日。 我們需要傳承清明所蘊蓄的倫理觀念與自然意識, 同時也要看到當今時代變化的環境, 對清明節俗作適應性的調整與更新。 ”

本次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承辦,

是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檔指示精神, 全面落實《中央文明辦關於2017年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通知》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 廣泛加深了社會各界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重要價值認識。

蕭放,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歲時節日、禮儀民俗、歷史民俗學、中國文化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