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竟有鯊魚從明朝活到現在?第三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

“我希望自己老了之後, 會聽到某位劍橋大學的專家說, 自己喜歡研究植物, 是因為小時候在植物園裡玩耍受到了啟發。 ”

2017年10月21日, 第三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儀式在上海科技館舉行, 英國倫敦邱園園長理查·德維爾介紹了這個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如何和市民互動。 “對於小朋友來說, 哪怕是單純覺得在戶外玩得開心也好。 ”

倫敦邱園園長理查·德維爾。

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泰國等國家的中外專家、學者分享了物種保護、水資源保護、城市濕地建設和自然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有的植物在野外數目很少, 但結的果實裡沒有種子, 因為沒有授粉, 而我們也不知道授粉機制是什麼。 ”在題為“我們能否為後代保護世界上所有的植物物種”的演講中,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秘書長保爾·史密斯介紹了植物園在延緩珍稀和受威脅物種滅絕中所採取的策略、方法和取得的成就。

他介紹, 在過去的30年間, 全球的植物園數量翻了五番, 和越來越多的“種子銀行”一起, 致力於瀕危植物保護。

1975年, 施皮爾伯格的同名電影《大白鯊》抓住了人類原始的恐懼:鯊魚仿佛會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發起攻擊, 將人類一口吞掉。 不過如今, 研究已經澄清了許多事實。 世界自然基金會鯊魚及鰩類專項總監安迪·康沃爾提到, 每年全球約有一億條鯊魚被捕獲, 格陵蘭鯊甚至已經生活了400多年, 相當於從明朝生活到現在。 “部分鯊魚的繁衍速度緩慢, 過度捕撈可能會因為其繁殖速度無法抵消人為因素, 導致種群消亡。 ”

世界自然基金會鯊魚及鰩類專項總監安迪·康沃爾。

加拿大女王大學生物學和環境學教授史蒂芬·洛希德則介紹了大型動物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性。 “大型動物需要更大的生活和活動區域。 ”他特別提到, 一頭北極熊生活在10萬-15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相當於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的範圍;安第斯禿鷲重量15公斤,

翅展3.3米, 沒有哪個國家是其生活的唯一區域。 而對大型動物的保護, 也意味著對食物鏈的保護。

以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公園(籌)為例,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浪介紹了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進展。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姚強詳細了講述了自然博物館與自然教育的關係, 引發了在場青少年觀眾的熱烈探討。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伏晴豔對比了上海和其他國際城市的空氣品質, 歷經幾十年的治理, 目前上海PM2.5年均濃度距離已經接近國家標準, 但要達到澳大利亞悉尼那樣的空氣品質, 低於世衛組織的推薦值, 還要付出更多努力。

以“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啟動儀式上, 形象大使、舞蹈藝術家黃豆豆發出“生態文明行動倡議”。

市民代表上臺分享了各自的自然故事, 他們中有的是創作自然筆記的青少年學生、有的是攝影愛好者、有的是紀錄片導演、有的是崇明東灘生態修復工程一線工作人員。

本屆自然保護周針對老、中、青各類群體打造了九大主題活動。 10月21日-27日, 公眾可以在科普場館學習, 還可以走進動植物園、森林公園體驗。

青少年學生分享創作自然筆記。(主辦方供圖/圖)

青少年學生分享創作自然筆記。(主辦方供圖/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