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如何認識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智庫學者解讀十九大報告】

編者按: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從黨的八大指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再到黨的十九大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重大變化,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一個根本性、全域性的重大判斷。 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正確理解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是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意義重大而深遠

作者:趙周賢, 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

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 是確定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 十九大報告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 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北京雁棲湖秋色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是党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過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重點論, 及蘊含於其中的矛盾發展不平衡性思想, 列寧在此基礎上提出帝國主義矛盾發展不平衡理論。 毛澤東同志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概念, 並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鄧小平同志在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思中, 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

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 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發展。 當今中國, 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成為執政黨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 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 抓住了新時代中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徵,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這一重要論斷, 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 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為制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黨和國家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

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發展理念、制定發展戰略的關鍵。 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斷, 有助於黨和國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樣化、個性化、多變性、多層次的人民需要, 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項需求, 與時俱進地研究分析人民群眾需要的時代特點和演變發展規律, 制定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判斷, 實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問題, 要求我們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據此作出重大創新發展。

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大勢的重大決策,

具有深遠歷史意義。 實踐表明, 能否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並以此來確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 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 重大理論判斷往往是開啟發展新階段的思想基礎, 是關乎全域的重大問題。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首先就體現為正確認識當下的社會主要矛盾。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 我國生產力發展水準大幅提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準得到極大提高, 正是因為我們黨正確分析我國基本國情, 才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

全面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依據

作者:孫存良,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研究員

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方面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進行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的正確結論,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堅實的現實基礎。

從理論依據來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運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由矛盾構成的,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種矛盾,但各個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毛澤東同志指出:“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當次要矛盾逐步發展,量的積累達到臨界點之後,就會形成質變,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運動發展一樣,也是由眾多矛盾構成的,社會主要矛盾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唯物史觀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們只有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後,才能向精神文化、社會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發展的狀態和趨勢,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實事求是、具有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

從現實基礎來說,它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呈現。一方面,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使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極大增強,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基本擺脫了原來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狀況,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另一方面,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還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人口完全脫貧。在物質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在落後的社會生產基本解決之後,我國發展起來以後更突出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些客觀存在的新問題,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準確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作者:劉光明,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研究員

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內涵深刻,意蘊深遠,需要反復學習、深刻領會。

從“美好生活需要”與“物質文化需要”的對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質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質文化需要;物質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礎性、主體性的需要,但在較高發展階段,僅有物質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還包括更多層面的需要。主要是: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從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看,追求發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習近平同志強調:“當前,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党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緊緊地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帶著不變的殷殷初心、深厚的為民情懷、強烈的使命擔當治國理政,堅持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一面鏡子去映照現實。因此,這一基於事實的科學判斷,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宗旨。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揭示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指出了影響全面發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問題是時代的呼聲,矛盾是時代前行的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同樣,因為有了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我們黨才會精準確定中心任務和重大戰略,驅動中華號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上,圍繞解決主要矛盾,我們還要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我們黨提出和推進重大戰略任務的現實依據,也是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的強大動力。

牢牢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鄧海英,系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根本性、全域性的影響,是黨和國家確立自身主要任務的依據。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國家體育場“鳥巢”前的主題花壇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出現的一系列困難矛盾和風險挑戰,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調整發展思路,堅決摒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徹底改變傳統的依賴物質投入、拼資源環境、靠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從以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轉變,下大氣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競爭力,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使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創新轉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党和國家順應人民需要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於改善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推動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孫存良,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研究員

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方面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進行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的正確結論,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堅實的現實基礎。

從理論依據來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運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由矛盾構成的,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多種矛盾,但各個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毛澤東同志指出:“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當次要矛盾逐步發展,量的積累達到臨界點之後,就會形成質變,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運動發展一樣,也是由眾多矛盾構成的,社會主要矛盾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唯物史觀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們只有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後,才能向精神文化、社會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發展的狀態和趨勢,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實事求是、具有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

從現實基礎來說,它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呈現。一方面,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使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極大增強,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基本擺脫了原來落後的社會生產的狀況,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另一方面,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還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人口完全脫貧。在物質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在落後的社會生產基本解決之後,我國發展起來以後更突出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些客觀存在的新問題,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準確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作者:劉光明,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研究員

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內涵深刻,意蘊深遠,需要反復學習、深刻領會。

從“美好生活需要”與“物質文化需要”的對比看,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質文化需要,但不全是物質文化需要;物質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礎性、主體性的需要,但在較高發展階段,僅有物質文化需要不一定完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還包括更多層面的需要。主要是: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從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看,追求發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習近平同志強調:“當前,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党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緊緊地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帶著不變的殷殷初心、深厚的為民情懷、強烈的使命擔當治國理政,堅持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一面鏡子去映照現實。因此,這一基於事實的科學判斷,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宗旨。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揭示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指出了影響全面發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問題是時代的呼聲,矛盾是時代前行的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同樣,因為有了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我們黨才會精準確定中心任務和重大戰略,驅動中華號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上,圍繞解決主要矛盾,我們還要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我們黨提出和推進重大戰略任務的現實依據,也是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的強大動力。

牢牢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鄧海英,系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根本性、全域性的影響,是黨和國家確立自身主要任務的依據。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國家體育場“鳥巢”前的主題花壇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出現的一系列困難矛盾和風險挑戰,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調整發展思路,堅決摒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徹底改變傳統的依賴物質投入、拼資源環境、靠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從以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轉變,下大氣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效益、競爭力,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使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創新轉變,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党和國家順應人民需要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於改善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推動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光明網-《光明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