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 《遠去的桅杆》奉獻

《遠去的桅杆》演奏會現場。

4月2日晚, 首屆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呈現了又一交響名團的別樣精彩——澳門樂團在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的執棒下,

在深圳音樂廳為深圳觀眾帶來了“遠去的桅杆”專場音樂會, 28歲中國作曲家鄭陽譜寫的《遠去的桅杆》世界首演。

●《遠去的桅杆》鋪陳歷史畫卷, 盡展打擊樂器特色

作為音樂季的委約作品, 氣勢恢巨集的《遠去的桅杆》出自85後作曲家鄭陽之手。 作品以“桅杆”為意象, 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 將打擊樂器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人類懷揣理想乘風破浪的前行讓作品充滿了感染力。

一開始, 《遠去的桅杆》由一個悠遠而深邃的序幕引入展開, 用音樂語言描繪了人們從波瀾壯闊的歷史走來、經歷狂風驟雨考驗後最終向著理想前行的場景。 在慢板中, 多種色彩型打擊樂器如鋼片琴、大軍鼓、顫音琴等,

使得奇麗而神秘的種種意象與色彩層層疊入, 動盪交匯、逐漸裂變, 幻化出極其豐富的聽覺效果, 觸發無盡的想像空間, 似乎在千百年前海上絲綢之路上, 無數高揚的桅杆乘風破浪而來。

中間的高潮部分則是快板, 音響具有相當緊張的狀態與壓迫性的氣勢, 力度、音區、和聲等參數都以極為迅疾的速率進行著變化, 造成異常強大的音響衝擊力, 並如洶湧的浪潮般層層推進, 仿佛在桅杆下的一位位領航人不畏艱險、毅然前行。

隨後, 序幕悠長的主題線條變化再現呼應, 勾起音響的回憶, 引發無盡的思考。 就當音樂仿佛就此終了時, 行進的因素又再次意外地嵌入, 打破了尾聲的沉寂, 最終裹挾著一股精神力量消失於天際。

此時, “一帶一路”的桅杆, 再次高揚, 迎著朝陽的光輝與洶湧的波濤, 駛向遠方。

●多部委約作品在“一帶一路”音樂季首演

最後一個音符落下, 在全場觀眾持久的掌聲中, 這位特意趕來深圳的年輕作曲家上臺, 與指揮一起接受了台下熱情的歡呼。 這首為管弦樂隊而作的《遠去的桅杆》, 以奇麗的音樂語言和豐富的想像受到了一致好評。

“從材料和結構來看, 《遠去的桅杆》第一個獨特之處就是音樂高度凝練、節奏緊湊, 在短時間內傳達了極為豐富的音樂元素, 讓人應接不暇, 和中國音樂‘娓娓道來’的傳統完全不一樣。 第二個特點就是在中國思維的基礎上融合了世界化的音樂語言特色, 表達了在‘遠航’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在此前的採訪中, 鄭陽這樣說。

1988年生於遼寧的鄭陽, 如今還不滿29周歲, 已經在音樂圈嶄露頭角。 在中央音樂學院取得碩士後, 他2014年調入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教研室任教至今, 還曾受邀進入G20杭州峰會“最憶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響音樂會主創團隊, 負責音樂改編工作, 是編曲團隊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成員。

鼓勵年輕音樂家的新創作, 積極委約原創作品進行世界首演, 這是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所宣導和鼓勵的一塊重要內容。 無論是這場音樂會上的鄭陽《遠去的桅杆》, 還是此前“梅蘭竹菊”國樂六大家專場音樂會上的李劭晟《將進酒》(為古箏與弦樂三重奏而作)、葉小綱《光明行》(專門為二胡與絃樂四重奏而改編),

都是集中體現。

●呂嘉率澳門樂團奉獻誠意之作

澳門樂團成立於1983年, 現今已發展成為60餘人的中小型樂團, 由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優秀青年音樂家組成, 是亞洲優秀的交響樂團, 近十年裡只曾造訪過深圳一次。 此次, 樂團由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親自帶隊, 為深圳觀眾帶來誠意滿滿的曲目。

除了《遠去的桅杆》, 澳門樂團還為觀眾帶來了格裡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 90後旅德青年鋼琴演奏家萬捷旎擔任鋼琴獨奏。

此外, 本場音樂會還主推“一帶一路”沿線的兩個重要東歐國家:匈牙利和捷克, 即匈牙利作曲家科達伊的《加蘭塔舞曲》和捷克作曲家安東尼·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 兩部作品都散發著濃郁的波西米亞民族風情和田園美感, 讓人沉醉。

來源:深圳特區報 讓人沉醉。

來源:深圳特區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