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亮點多:定位4個中心 設立"小目標"

工作人員向媒體介紹《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相關內容。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3月29日到4月27日,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對公眾公示並徵集意見。

明確發展框架

記者一進展廳, 首先看到草案的“說明”。 “說明”回答了“為什麼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管什麼用”“怎麼編”“怎麼管”“規劃範圍和年限”等5個問題。

“說明”指出, 城市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 經法定程式批准的總體規劃, 是下一步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 此次總體規劃的規劃範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 總面積16410平方公里。

規劃年限為2016年至2030年, 明確到2030年的城市發展基本框架, 近期到2020年, 遠景展望到2050年。

“說明”之後, 是草案的6個章節, 涉及戰略定位、空間佈局、資源配置、文化保護、城市治理、保障落實等內容。 具體說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 明確發展目標;調整城市空間佈局, 疏解非首都功能, 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科學配置資源要素, 提高城市發展水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著力解決“大城市病”;轉變規劃方式, 保障規劃實施。

定位4個中心

草案顯示, 北京的戰略定位是4個“中心”, 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從發展目標看, 到2020年, 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實現階段性目標,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 “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 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而到2030年, 北京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治理“大城市病”取得顯著成效, 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 2050年, 北京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京津冀區域實現高水準協同發展, 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北京城市人口規模, 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以後長期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 城鄉建設用地規模, 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 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設立了“小目標”

進入展廳前, 觀眾領到的折頁(署有“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中, 用了“小目標”這個網路新詞。 折頁其中一節為, “新‘ 總規’中, 北京給自己設立了這些小目標”。

如“留白增綠”方面, 按照規劃草案, 2030年北京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5%以上。 “綠色出行”方面, 2030年綠色出行比例超過80%, 其中自行車出行比例不低於12.6%。 當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比例42%。 2020年軌道交通里程, 1000公里左右。

“民生保障”領域, 北京2030年養老床位不低於18萬張;當年醫療衛生機構千人床位數提高到7張左右;當年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7平方米, 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達到0.45平方米;並將建成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的教育體系。 “空氣治理”方面, PM2.5年均濃度, 2020年控制在56微克/立方米左右,

2030年達到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左右。

此外, 2020年基本實現“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城市市區全覆蓋。 15分鐘內, 可以到達公交網站、公共綠地、存自行車庫、配電室、公共廁所、室內體育設施、托老所等任何一種服務設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