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側鋒,一個被誤解千年的筆法

一、被誤解千年, 側鋒“很受傷”

學書者往往談“側”色變, 因為書法界一直以來有著濃厚的中鋒情結, 似乎不中鋒就不是書法。 當然, 這種中鋒情結是有道理的, 但對這種情結的偏愛卻使得側鋒“很受傷”。

《頻有哀禍帖》摹本

事實上, 側鋒是中鋒的一種。 所謂中鋒即是說在書寫過程中, 只要筆鋒在紙面即可。 中鋒包括正鋒和側鋒兩種狀態, 正鋒即是筆鋒基本在線條的中間運行, 側鋒書寫時的筆鋒則在線條的一邊。 打個形象的比喻, 正鋒線條即是一個人的正面照, 側鋒就是側面照, 總不能說一個人側個臉就不行了吧?所以, 中鋒的相對面不是側鋒而是偏鋒——筆鋒偏離了紙面, 線條完全是由筆肚子擦出來的。

二、王羲之喚醒“側勢”書寫

應該說, 在藝術表現中, “側”遠比“正”重要。 在西方藝術史上, 通常是將由“正”到“側”作為進步的標誌, 比如貢布裡希所謂的“希臘奇跡”, 指的就是在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雕像中, 可以看到雕塑造像逐步從上古正面的僵硬風格中“蘇醒”過來。 正面往往顯得生硬無生氣, 側面則會顯得活潑生動。

同樣的道理, 書法至王羲之開始一下子將漢字的書寫喚醒了, 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成功進入側勢,

這可以稱得上“晉人奇跡”吧!

三、“側鋒”就要斜執筆, 衍生出“側鋪”和“側束”

在一個偽中鋒即正鋒概念統治書法的日子裡, 簡單的側鋒書寫反而成為難事。

側鋒書寫首先要打破垂直執筆的僵化教條, 沙孟海先生考證晉人書寫時就是斜執筆;而後則要能夠筆尖貫力, 使筆尖成為筆鋒, 這樣當筆鋒偏於線條一側才不會離開紙面, 從而使線條遒勁有韻。 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左右轉側, 翩翩風姿。

結合筆毫的兩種形態:鋪毫和束毫, 又會得出鋪毫側鋒——側鋪和束毫側鋒——側束。 側鋪線條一如一位身體偏扁者的側面轉身像, 而側束則是一位身體偏圓者的側面像, 所以, 側鋪線條無論怎樣都是帶狀, 側束線條無論怎樣還是圓轉如繩狀。 側鋪筆法源於王羲之, 其後王珣、歐陽詢、楊凝式等最為典型, 側束則是顏真卿的一大發明, 後為楊凝式和蘇東坡所繼承。

由於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 使得唐人以後的書法幾乎被正鋒一統天下, 側鋒自是難有容身之處。 無怪乎白蕉先生感歎“側勢千年餘一筆”,

唐末以降整整一千年, 忽略了側鋒的妙用。 側鋪尚有少數卓識者偶一用之, 而側束在東坡以後竟無一人問津, 即便是睿智如何紹基, 雖終生追隨魯公, 卻與此失之, 令人扼腕三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