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尹蔚民部長出席十九大記者招待會,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 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 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10月22日10時,

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佈廳舉辦第五場記者招待會。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以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 並回答記者提問。 一起來看,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怎麼說——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係民生, 為社會廣泛關注。 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 習近平總書記對過去五年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都給予了充分肯定。

就 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這五年就業狀況持續改善。

改善的標誌是什麼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這五年, 我們創造了超過6500萬就業崗位, 也就是說, 解決了6500萬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就業問題。

這五年, 我們解決了279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這五年, 我們解決了880多萬城鎮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 其中包括28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了動態清零。

在這兩年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當中, 我們穩妥地安置了近百萬職工。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當中, 我們解決了480多萬農村建檔立卡困難人員的轉移就業問題。

過去五年的就業工作成績, 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勞動力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取得的, 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 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基本的支撐作用。

社會保障

總書記指出, 過去五年, 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

1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過去五年, 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推進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 解決了過去大家長期關注的雙軌制問題。

同時, 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特別是在解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方面, 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制度的建設。

2

覆蓋人群迅速擴大

我們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現在養老保險覆蓋了超過9億人。 養老保險不是全面覆蓋, 是法定人群全覆蓋。 也就是說, 要扣除學齡前兒童和在校學生, 大數應該覆蓋10億人, 現在覆蓋了9億人, 覆蓋率超過了90%。 醫療保險現在覆蓋已經超過了13億人, 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全民醫保。

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在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方面, 覆蓋面能夠這麼大, 為世界所讚歎。 所以在去年底, 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召開的大會上, 特別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主要是對中國政府在社會保障擴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 這不僅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是很難做到的。

3

待遇水準穩步提高

這幾年基本養老保險標準連年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月平均水準已經超過了2300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準已經超過120元。

當然,在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也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正像總書記指出的,群眾在就業方面還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在社會保障方面也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下一步,我們要認真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特別是對就業提出了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的就業,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會認真落實,在原來的基礎上,把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做得更好,更多地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提問環節

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記者

在過去幾年當中,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我們勞動力的總量壓力還是比較大,請問我們是怎麼做到在就業工作當中保持總體穩定的?第二個問題,請問十九大報告對於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工作做了哪些新的要求?

尹蔚民:

剛才我已經講到這五年我們國家的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年均都在1300萬以上,城鎮的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都保持在比較低的水準,這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勞動力高位運行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是不容易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的支撐。

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覺得有這幾點比較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就業是永恆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視察就業工作,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就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這是最根本性的因素。

第二,得益於國家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雖然我們現在的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然是一個中高的速度,這樣就為就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就是說,就業的前提還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再加上我們國家這幾年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占比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樣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顯著增強。在“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大約是在150萬人左右。進入“十三五”之後,GDP每增長一個點,大約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是180萬人左右。因為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要高於第二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第三,得益於改革釋放的紅利

這五年,政府一直在推進簡政放權與“放管服”相結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發社會和市場的活力,持續降低就業創業的門檻。所以,商事制度改革之後,現在大約每天新增企業達到1.6萬戶,這是過去不可想像的,所以對就業產生了很大的聚集效應和拉動能力。

第四,積極就業政策效應的發揮

我們國家一直實行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而且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這些政策,政策的含金量也越來越大,無論是在就業方面,還是在創業方面,政府都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國家現在每年財政對就業的專項投入基本上達到近千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就有400多億元,應該說投入還是非常大的,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

最後,得益于廣大勞動者的積極參與

沒有勞動者的積極參與,我們就業的狀況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一個局面,因為我們畢竟還是實行市場化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路子。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對就業工作提出的總要求,就是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這個要求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重大措施。我們著重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

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特別是要把就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結合,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還是要多創造一些就業崗位,特別是一些高品質的就業崗位。

2

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來提高勞動者就業的能力和轉換崗位的能力。因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就業是面臨著兩個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在未來的三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城鎮每年需要安排的就業人員仍然超過1500萬人,總量壓力很大。這1500萬人大多是青年學生。高校畢業生從明年開始要突破800萬人,而且在800萬人以上的高位上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另外還有500萬左右的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和技校的學生,還有一部分初中高中畢業以後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每年需要就業的總量壓力很大。

另外一方面,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就業難,主要是高校畢業生、青年學生就業比較難,因為他們要求比較高品質的就業崗位。招工難,就是一線的普工招工難,因為這個崗位是苦累髒險的崗位,招工比較難。為了解決這個結構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規模開展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崗位匹配的能力。

3

繼續堅持創業帶動就業。這些年,就業形勢為什麼能夠比較穩定,就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海歸人員中不少人都在創業。創業對就業有一種倍增的效應,所以我們要支持。在創業方面,包括貸款、融資、場地各個方面都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創業帶動就業。

4

維護勞動者權益,特別是平等的就業制度。正像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要破除社會性流動的障礙,讓人人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起點公平。所以在就業方面,非常需要注意和堅持這一條。

5

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特別是加大互聯網服務,能夠讓每一個有就業意願的勞動者都能夠在公共服務體系當中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雖然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工作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們非常有信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當中,來保持就業局勢的穩定。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另一方面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

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

我們看到在十九大報告當中說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一句話,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位部長看來,這幾方面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麼?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多項新目標中,有哪些目標是短期內可以變成現實的?對我們老百姓來說,還有哪些民生紅包是老百姓現在就可以期待的?

尹蔚民:

我回答一下老有所養的問題。老有所養是所有老年人一個最大的期盼。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截至去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了2.3億,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16.7%,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了1.5億,占總人口比重已經達到10.8%。今後一個時期,老年人的規模還將持續擴大,速度還在加快,而且持續的高峰時間比較長,所以大家都會很關注老有所養的問題。

針對老有所養,從社會保障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兩個硬骨頭,或者叫難點:

1

第一個難題,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參加養老保險,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我剛才已經講到了,養老保險的覆蓋率超過了90%,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還有一個億的人沒有參加,這一個億的人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大國,怎麼能夠讓這一億人能夠參加到養老保險當中?

這一億人主要是什麼人呢?是三種人:

第一種,是靈活就業人員。

第二種,是新業態就業人員。我們現在新業態發展得非常蓬勃,比如互聯網業、快遞業等。

第三種,中小企業人員,特別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從業人員。

這三類人員現在還沒有完全參加到養老保險的制度當中,也就是說,他們將來老了以後,可能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怎麼能夠讓這三類人員參加進來?這是我們需要重點攻克的一個難題。

2

第二個難題,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們制度建設初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5:1,五個參保人養一個退休人員。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現在的撫養比已經降到了2.8:1,即2.8個人養1個人。而且再往前走,我剛才講了老齡化的趨勢還非常明顯,撫養比還會持續下降,這樣對養老保險的基金支付壓力、可持續發展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所以我們必須要讓這個制度能夠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遇到的兩個最大的難題。

有沒有措施解決呢?有。我們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形成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也就是說頂層設計已經有了,現在在分步實施。

1

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十九大報告講到的,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這個全民參保計畫能夠登記到所有未參保人員的具體情況。通過這個計畫,動員那些沒有參保的人員參加到養老保險制度裡面來。

2

解決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解決基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措施比較多,我簡單說幾條:

第一,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儘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明年就會邁出第一步,先實行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能夠在不同地區之間均衡養老保險的負擔。因為我們國家比較大,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老齡化的程度差異也非常大。比如黑龍江,這是現在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最困難的一個省份,它的撫養比是1.3:1;廣東的撫養比最高,是9:1。實行全國統籌之後,就運用了社會保險的大數法則,互助共濟。現在,養老保險基金每年大概當期結餘都有4000多億,累計結餘是4萬多億,可以支撐16個月的發放,但是省與省之間不平衡。所以我們要儘快實現全國統籌,落實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先走第一步。

第二,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國務院已經作出決定,現在已經有8個省份委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在投資運營,有4000多個億,也就使現在積累的養老基金能夠保值增值。

第三,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使社會保障基金這個蓄水池能夠越來越大。這是近期我們在攻克第二個難題方面可能會採取的幾項措施。長遠的還有若干項措施,我們會成熟一項推出一項,這樣能夠使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使所有的老年人生活都有保障。

這不僅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是很難做到的。

3

待遇水準穩步提高

這幾年基本養老保險標準連年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月平均水準已經超過了2300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準已經超過120元。

當然,在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也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正像總書記指出的,群眾在就業方面還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在社會保障方面也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下一步,我們要認真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特別是對就業提出了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的就業,對社會保障提出了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會認真落實,在原來的基礎上,把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做得更好,更多地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提問環節

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記者

在過去幾年當中,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我們勞動力的總量壓力還是比較大,請問我們是怎麼做到在就業工作當中保持總體穩定的?第二個問題,請問十九大報告對於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工作做了哪些新的要求?

尹蔚民:

剛才我已經講到這五年我們國家的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年均都在1300萬以上,城鎮的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都保持在比較低的水準,這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勞動力高位運行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是不容易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的支撐。

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我覺得有這幾點比較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就業是永恆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視察就業工作,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就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這是最根本性的因素。

第二,得益於國家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雖然我們現在的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然是一個中高的速度,這樣就為就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就是說,就業的前提還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再加上我們國家這幾年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三產業占比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樣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顯著增強。在“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大約是在150萬人左右。進入“十三五”之後,GDP每增長一個點,大約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是180萬人左右。因為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要高於第二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第三,得益於改革釋放的紅利

這五年,政府一直在推進簡政放權與“放管服”相結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發社會和市場的活力,持續降低就業創業的門檻。所以,商事制度改革之後,現在大約每天新增企業達到1.6萬戶,這是過去不可想像的,所以對就業產生了很大的聚集效應和拉動能力。

第四,積極就業政策效應的發揮

我們國家一直實行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而且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這些政策,政策的含金量也越來越大,無論是在就業方面,還是在創業方面,政府都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國家現在每年財政對就業的專項投入基本上達到近千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就有400多億元,應該說投入還是非常大的,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

最後,得益于廣大勞動者的積極參與

沒有勞動者的積極參與,我們就業的狀況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一個局面,因為我們畢竟還是實行市場化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路子。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對就業工作提出的總要求,就是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這個要求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重大措施。我們著重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

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特別是要把就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結合,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還是要多創造一些就業崗位,特別是一些高品質的就業崗位。

2

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來提高勞動者就業的能力和轉換崗位的能力。因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就業是面臨著兩個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在未來的三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城鎮每年需要安排的就業人員仍然超過1500萬人,總量壓力很大。這1500萬人大多是青年學生。高校畢業生從明年開始要突破800萬人,而且在800萬人以上的高位上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另外還有500萬左右的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和技校的學生,還有一部分初中高中畢業以後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每年需要就業的總量壓力很大。

另外一方面,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就業難,主要是高校畢業生、青年學生就業比較難,因為他們要求比較高品質的就業崗位。招工難,就是一線的普工招工難,因為這個崗位是苦累髒險的崗位,招工比較難。為了解決這個結構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規模開展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崗位匹配的能力。

3

繼續堅持創業帶動就業。這些年,就業形勢為什麼能夠比較穩定,就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海歸人員中不少人都在創業。創業對就業有一種倍增的效應,所以我們要支持。在創業方面,包括貸款、融資、場地各個方面都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創業帶動就業。

4

維護勞動者權益,特別是平等的就業制度。正像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要破除社會性流動的障礙,讓人人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起點公平。所以在就業方面,非常需要注意和堅持這一條。

5

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特別是加大互聯網服務,能夠讓每一個有就業意願的勞動者都能夠在公共服務體系當中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雖然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工作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們非常有信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當中,來保持就業局勢的穩定。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另一方面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

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

我們看到在十九大報告當中說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一句話,要“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位部長看來,這幾方面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麼?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多項新目標中,有哪些目標是短期內可以變成現實的?對我們老百姓來說,還有哪些民生紅包是老百姓現在就可以期待的?

尹蔚民:

我回答一下老有所養的問題。老有所養是所有老年人一個最大的期盼。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截至去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了2.3億,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16.7%,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了1.5億,占總人口比重已經達到10.8%。今後一個時期,老年人的規模還將持續擴大,速度還在加快,而且持續的高峰時間比較長,所以大家都會很關注老有所養的問題。

針對老有所養,從社會保障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兩個硬骨頭,或者叫難點:

1

第一個難題,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參加養老保險,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我剛才已經講到了,養老保險的覆蓋率超過了90%,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還有一個億的人沒有參加,這一個億的人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大國,怎麼能夠讓這一億人能夠參加到養老保險當中?

這一億人主要是什麼人呢?是三種人:

第一種,是靈活就業人員。

第二種,是新業態就業人員。我們現在新業態發展得非常蓬勃,比如互聯網業、快遞業等。

第三種,中小企業人員,特別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從業人員。

這三類人員現在還沒有完全參加到養老保險的制度當中,也就是說,他們將來老了以後,可能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怎麼能夠讓這三類人員參加進來?這是我們需要重點攻克的一個難題。

2

第二個難題,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們制度建設初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5:1,五個參保人養一個退休人員。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現在的撫養比已經降到了2.8:1,即2.8個人養1個人。而且再往前走,我剛才講了老齡化的趨勢還非常明顯,撫養比還會持續下降,這樣對養老保險的基金支付壓力、可持續發展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所以我們必須要讓這個制度能夠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遇到的兩個最大的難題。

有沒有措施解決呢?有。我們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形成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也就是說頂層設計已經有了,現在在分步實施。

1

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十九大報告講到的,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這個全民參保計畫能夠登記到所有未參保人員的具體情況。通過這個計畫,動員那些沒有參保的人員參加到養老保險制度裡面來。

2

解決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解決基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措施比較多,我簡單說幾條:

第一,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儘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明年就會邁出第一步,先實行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能夠在不同地區之間均衡養老保險的負擔。因為我們國家比較大,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老齡化的程度差異也非常大。比如黑龍江,這是現在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最困難的一個省份,它的撫養比是1.3:1;廣東的撫養比最高,是9:1。實行全國統籌之後,就運用了社會保險的大數法則,互助共濟。現在,養老保險基金每年大概當期結餘都有4000多億,累計結餘是4萬多億,可以支撐16個月的發放,但是省與省之間不平衡。所以我們要儘快實現全國統籌,落實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先走第一步。

第二,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國務院已經作出決定,現在已經有8個省份委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在投資運營,有4000多個億,也就使現在積累的養老基金能夠保值增值。

第三,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使社會保障基金這個蓄水池能夠越來越大。這是近期我們在攻克第二個難題方面可能會採取的幾項措施。長遠的還有若干項措施,我們會成熟一項推出一項,這樣能夠使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使所有的老年人生活都有保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