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生態和業態 重視傳播與傳揚

關注生態和業態 重視傳播與傳揚

——對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些思考

作者:吳文科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常令人振奮的綱領性文獻。 它對於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四個全面”戰略構想, 切實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真正堅定文化自信這個“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飛速推進的今天,

面對外來文化的廣泛衝擊和傳統文化的大量流失, 特別是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傳統優秀核心思想理念在許多地方和領域嚴重缺失的背景下, 《意見》的重要價值和深廣意義, 怎麼估量都不為過。

應當說, 《意見》對實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了深入闡發和全面部署, 就待各級各地、各行各業乃至各個相關的機構和部門, 從各自的角度和實際出發, 去分頭貫徹和落實了。 只有正確領會精神, 科學謀劃措施, 結合各自實際, 狠抓貫徹落實, 並且堅持不懈, 持之以恆, 才會出實招, 見實效。 而從不同的文化類型出發, 實事求是地分析突出問題, 有針對性地開展各自工作,

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僅以筆者比較熟悉且格外關切的文化藝術特別是曲藝及其優秀傳統在當今時代的傳承發展為例, 竊以為通常“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即就事論事式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措施, 對於全面落實《意見》精神, 可能並不討好, 而是應當打開視野, 放開眼光,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全面系統地看待問題, 整體關聯地解決問題, 才會將對優秀曲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做實做好。 換句話說, 面對長期以來曲藝文化面臨的傳承發展困境及遭受的種種尷尬待遇, 關注生態和業態, 重視傳播與傳揚, 從目前的情況看, 應當作為貫徹落實《意見》時需要社會各界特別予以注重。

先說生態和業態。

近一個時期,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的兩年間, 曲藝的創演狀況發生了較為可喜的變化:在深入生活和走向基層方面, 出現了比較積極的姿態並形成了良好勢頭;在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並遠離奢華製作等方面, 有了較高的認識和較大的改觀;一些不良的創演習氣及粗鄙的審美傾向, 也得到了有效遏制與明顯改變;許多曲藝家在各自的創作及表演領域, 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同時必須承認, 湧現出的精品力作還不是很多, 品質的提升也不是十分理想, 真正叫得響、傳得開的節目還比較缺乏。 足以扭轉一個時期以來所存在的“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創演現狀的局面,
尚未真正形成。 廣大曲藝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仍然非常艱巨和重大。 如何進一步實現曲藝的繁榮與發展, 困難應當說依然不少, 比如對於曲藝本體的認識, 長期以來存在著偏差。 且不說本屬戲劇的“小品”形式, 至今仍被錯誤地作為曲藝進行評獎;就是許多曲藝節目中存在的“歌舞化”“戲劇化”“雜耍化”偏向, 也還隨處可見;而行業倫理的紊亂, 更使經營的狀況堪憂, 許多曲藝表演團體不設乃至裁撤創作室, 導致曲本作者流失匱乏, 節目內容寡淡貧弱。 而曲本創作的嚴重滯後, 使得那些只能倉促拼湊的節目, 因缺乏文學筋骨的支撐而較少情感的感染力與思想的衝擊力。 再加上專業教育的嚴重缺失, 包括傳統師承關係的名存實亡與現代學校教育的嚴重缺位,
使得曲藝的藝術、文化傳承, 無法搭上現代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時代快車。 在這種異常尷尬的情況下, 面對著無法培養和孵化大批量高等級專門專業人才的無奈狀況, 要想真正切實有效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曲藝,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重表演、重技巧, 輕創作、輕內涵, 重演員、輕伴奏, 或者用伴奏帶替代小樂隊, 從而使原本是樂隊給演員的伴奏, 變成了演員給伴奏帶伴唱。 再加上節目的製作, 普遍注重外在包裝即在形式的意義上依賴聲光電, 而輕視思想內容即在藝術的形象塑造和審美創造上缺少精氣神, 也就在所難免。 好在《意見》中提出,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加強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動畫片、出版物等的扶持”,這對改變曲藝傳承發展的當下困境,修復乃至重建適宜曲藝當代發展的社會文化生態尤其是自身藝術的行業倫理即發展業態,都十分必要也特別及時,贏得了普遍喝彩,引發了深切期待。

再說傳播與傳揚。藝術史的發展一再證明,切合而又高效的藝術傳播,可以極大地促進藝術的傳揚,甚至會達致“四兩撥千斤”的高妙效果。尤其是現代傳媒,包括廣播影視和互聯網路,會通過無限放大和反復彰顯藝術的特殊魅力,實現對大眾的深刻影響,確立藝術的社會地位。這方面的成功事例,以戲曲電影對一些地方劇種的廣泛傳揚極具說服力。《天仙配》對黃梅戲、《紅樓夢》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對越劇的普及和推廣,就不只是擴大了影響、彰顯了價值,同時還培養了觀眾、培育了市場。而曲藝的現代傳揚,尤以廣播對相聲和評書的傳播最有代表性。人們普遍知道侯寶林和馬三立,喜愛袁闊成與劉蘭芳,都是通過廣播電臺。而這些曲藝家的藝術聲名與社會地位,大眾對於相聲和評書等的欣賞愛好,因之也得以廣泛形成。更多人對於京韻大鼓的認識和喜愛,也是通過駱玉笙為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配唱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實現的,況且,還不是十分典範的京韻大鼓節目,只是根據京韻大鼓唱腔曲調重新編創的歌曲。換言之,此類傳播,也僅僅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京韻大鼓的一個“側影”。即便如此,也足以提升和拉動京韻大鼓的社會影響力與創演繁榮。而現代傳播平臺的建立和運營,對曲藝的傳播和弘揚,更會是一種極大的推動,也是貫徹《意見》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現在央視有戲曲頻道,卻沒有專門的曲藝頻道,建議能夠設立和開通。曲藝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曲種繁多,異彩紛呈。中華56個民族擁有的至少500個以上活著的曲種,是辦好專門曲藝頻道的豐富資源保障。央視也曾有過收視率長期居於文藝節目前茅的曲藝和雜技合辦欄目《曲苑雜壇》,遺憾的是現在沒有了,應當總結經驗,恢復擴展。辦好傳播平臺,既可服務大眾的文藝欣賞需求,又可傳承發展優秀的傳統曲藝文化,還可寓教於樂、寓莊於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著藝術和審美的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可示範引領,防止一味娛樂,還可培養受眾、培育市場。關鍵是要豐富傳播內容,確保傳播品質,不斷推出優秀作品,發掘推送經典節目。

為了更好地借助傳播促進傳承,通過傳承促動發展,還要注重傳播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避免誤傳和誤導,防止南轅而北轍。一些媒體對於曲藝節目及其文化知識的傳播,由於相關常識的不足,反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引發了認知的錯誤。《意見》中有關“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等等,則為進一步做好曲藝在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包括學術研究和知識普及,提供了政策條件,也賦予了神聖職責,更為曲藝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傳承和全面發展,打開了寬闊的思想視窗與政策通道。相信曲藝等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與未來發展,必將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逐步實現,面臨極為良好的時代機遇,迎來空前光明的發展前景!(吳文科)

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加強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動畫片、出版物等的扶持”,這對改變曲藝傳承發展的當下困境,修復乃至重建適宜曲藝當代發展的社會文化生態尤其是自身藝術的行業倫理即發展業態,都十分必要也特別及時,贏得了普遍喝彩,引發了深切期待。

再說傳播與傳揚。藝術史的發展一再證明,切合而又高效的藝術傳播,可以極大地促進藝術的傳揚,甚至會達致“四兩撥千斤”的高妙效果。尤其是現代傳媒,包括廣播影視和互聯網路,會通過無限放大和反復彰顯藝術的特殊魅力,實現對大眾的深刻影響,確立藝術的社會地位。這方面的成功事例,以戲曲電影對一些地方劇種的廣泛傳揚極具說服力。《天仙配》對黃梅戲、《紅樓夢》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對越劇的普及和推廣,就不只是擴大了影響、彰顯了價值,同時還培養了觀眾、培育了市場。而曲藝的現代傳揚,尤以廣播對相聲和評書的傳播最有代表性。人們普遍知道侯寶林和馬三立,喜愛袁闊成與劉蘭芳,都是通過廣播電臺。而這些曲藝家的藝術聲名與社會地位,大眾對於相聲和評書等的欣賞愛好,因之也得以廣泛形成。更多人對於京韻大鼓的認識和喜愛,也是通過駱玉笙為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配唱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實現的,況且,還不是十分典範的京韻大鼓節目,只是根據京韻大鼓唱腔曲調重新編創的歌曲。換言之,此類傳播,也僅僅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京韻大鼓的一個“側影”。即便如此,也足以提升和拉動京韻大鼓的社會影響力與創演繁榮。而現代傳播平臺的建立和運營,對曲藝的傳播和弘揚,更會是一種極大的推動,也是貫徹《意見》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現在央視有戲曲頻道,卻沒有專門的曲藝頻道,建議能夠設立和開通。曲藝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曲種繁多,異彩紛呈。中華56個民族擁有的至少500個以上活著的曲種,是辦好專門曲藝頻道的豐富資源保障。央視也曾有過收視率長期居於文藝節目前茅的曲藝和雜技合辦欄目《曲苑雜壇》,遺憾的是現在沒有了,應當總結經驗,恢復擴展。辦好傳播平臺,既可服務大眾的文藝欣賞需求,又可傳承發展優秀的傳統曲藝文化,還可寓教於樂、寓莊於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著藝術和審美的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可示範引領,防止一味娛樂,還可培養受眾、培育市場。關鍵是要豐富傳播內容,確保傳播品質,不斷推出優秀作品,發掘推送經典節目。

為了更好地借助傳播促進傳承,通過傳承促動發展,還要注重傳播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避免誤傳和誤導,防止南轅而北轍。一些媒體對於曲藝節目及其文化知識的傳播,由於相關常識的不足,反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引發了認知的錯誤。《意見》中有關“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等等,則為進一步做好曲藝在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包括學術研究和知識普及,提供了政策條件,也賦予了神聖職責,更為曲藝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傳承和全面發展,打開了寬闊的思想視窗與政策通道。相信曲藝等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與未來發展,必將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逐步實現,面臨極為良好的時代機遇,迎來空前光明的發展前景!(吳文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