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痛風性關節炎 就得這樣治 症狀表現是什麼

痛風性關節炎症狀;表現為以下四大症狀:

1、無症狀期

時間較長, 僅血尿酸增高, 約1/3病人以後有關節症狀。

2、急性關節炎期

多在夜間突然發病, 受累關節劇痛, 首發關節常累及拇趾關節, 其次為踝、膝等。 關節紅、腫、熱和壓痛, 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 可持續3~11天。 飲酒、暴食、過勞著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均可成為發作誘因。

3、間歇期

為數月或數年, 隨病情反復發作間期變短、病期延長、病變關節增多, 漸轉成慢性關節炎。

4、慢性關節炎期

由急性發病至轉為慢性關節炎期平均11年左右, 關節出現僵硬畸形、運動受限。 30%左右病人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併症以及輸尿管結石等。 晚期有高血壓、腎腦動脈硬化、心臟梗塞。 少數病人死于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 繼發性痛風病程相似, 繼發於血液病、糖原儲存病的間歇期較短。 血尿酸檢查增高, 最高達20mg%(正常:男7mg%, 女6mg%)。 偏光顯微鏡發現關節滑液中吞噬了尿酸鹽結晶的白血球。

急性期時白血球增高, 血沉加快。 X線檢查顯示關節軟骨下骨的穿鑿樣破壞以及局部的骨質疏鬆、腐蝕或皮質斷裂, 關節間隙狹窄和邊緣性骨質增生。 痛風結石可為鈣化陰影。

本病的間歇期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但隨著病情加重, 間歇期可越來越短, 可在耳輪、耳垂、關節皮下出現玉米粒大的痛風石。 可因酗酒、暴食、過勞或精神緊張而誘發, 部分患者可轉為慢性, 嚴重者關節因破壞而強直。

痛風性關節炎怎麼治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 局部冷敷, 多飲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2.藥物療法:臨床上多用秋水仙堿1mg, 每2小時1次, 至症狀控制或出現反應, 表現為噁心、嘔吐或腹瀉為止, 一般服藥12h後開始消腫, 每天總量4~8mg。 以後0.5mg, 3次/d, 1~2天后疼痛可完全消失。 腎功能不良者每天藥量不超過3mg, 服藥過程中, 應查白細胞, 減少時應減量或停藥。 對胃腸反應重者, 可改用靜脈注射, 每次1~3mg, 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慢注, 需要時隔6~8h重複1次, 注射時避免藥液外漏。 症狀緩解後, 可間斷服用秋水仙堿0.5mg,

3次/d, 或用保泰松、吲哚美辛。 禁食高嘌呤食物, 多飲水;血尿酸高時, 同上服用丙磺舒。 其他藥物尚有:

(1)保泰松:首次劑量400mg, 以後每4~6小時200mg;症狀控制後, 100mg, 3次/d。 本藥可代替秋水仙堿。

(2)吲哚美辛:首次劑量150mg, 以後每4~6小時100mg, 連服3~4次。 次日起每次50mg, 3次/d。

3、手術療法:如果痛風石有穿破危險或妨礙關節活動及穿鞋襪, 應手術切除, 對已破裂形成竇道者應刮除, 並酌情植皮。 有時, 痛風性關節炎為了減輕關節疼痛和恢復關節功能, 可選擇關節成形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上面只作參考;最好還是去醫院諮詢相關醫生;以醫生治療為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