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學習錄|農村土地改革背後的財富密碼

在十九大報告中, 有一個數字和農民朋友息息相關, 那就是“30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節目, 今天繼續推出特別報導《鄉村學習錄》,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針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展示五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在“三農”領域取得的歷史性輝煌成就;梳理全國各地的創富經驗;彙聚基層黨員代表針對農民增收、致富的真知灼見。

聚焦農村土地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壯大集體經濟。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政策解讀

如果土地產權期限短, 農業生產週期長, 農民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 往往會加劇對土地的使用, 不重視土地的休養生息;相反, 在擁有穩定長期農地產權的地方, 農民更願意使用生物農藥、農家肥等方式耕種土地, 主動減少化肥的使用。 延長30年的承包期, 可以讓農民根據30年不變的基本政策, 來規劃自己的農業經營行為。

在國家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背景下,

總書記在報告中的這番強調等於給這些“新農人”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張紅宇: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錘就是在浙江德清縣敲的, 第一宗土地在這裡正式進入市場交易。 去年調研時, 德清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已經有49宗將近400畝,

成交額1.04億元, 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獲得收益8755萬。 德清的同志告訴我, 現在全縣範圍內12個鄉鎮150個行政村可以入市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還有1180多宗, 累計超過1萬畝。 這1萬畝如果都上市交易的話, 可以賣多少錢呢?大約26個億, 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大概有20億元以上的收入。 改革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 這1萬畝土地入市, 為當地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為很多人下鄉返鄉創業提供了土地支撐。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目標就是要實現同地同權同價,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從德清的例子可以看出來, 這個改革釋放出了巨大的紅利。

德清縣下轄的洛舍鎮東橫村,如今正回應國家建設“特色小鎮”的倡議,將原本零散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盤活入市,打造“中國鋼琴特色小鎮產業園”。

東橫村的鋼琴製造業已有幾十年歷史,全國每八台鋼琴就有一台來自這裡。但過去很長時間裡,眾多鋼琴廠都是散落在村裡各處的舊廠房。

鋼琴廠總經理俞旭明:“現在這裡廠房比較簡陋,場地也比較小,沒辦法流水線生產。新廠房是標準廠房,不光做鋼琴,還可以做配件。”

俞旭明說的新廠房,位於東橫村正在建設的“中國鋼琴特色小鎮”產業園。產業園占地680畝,正是東橫村通過異地調整、集中入市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改革協調處處長王愛民說,這種制度創新改變了原來所有的建設用地都必須通過政府征地解決的方式,不僅盤活農村低效用地,還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用地空間。

改革必然需要一個過程。2015年8月19日,浙江德清縣莫干山鎮集體以協定方式出讓了全國第一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面積4041平方米,出讓年限40年,成交總價307萬元。買下這塊土地使用權的人叫趙建龍,他坦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開始也是忐忑的。

趙建龍:碰到的瓶頸就是咱們這個廠房的土地是集體的, 性質是工業的,不能做商業旅遊用。當時確實還是有顧慮的,從來沒人做過。和國土局對接了以後,說試點要推廣,跟國有土地是同權同責同價。

如今,趙建龍的度假酒店已經在這塊土地上開工建設,而且還拿到了第二塊地。

農地入市+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很多農民獲得股金分紅,真正成為了集體資產的主人。改革要破舊立新,但更要堅守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務必守住“四個不能”的底線。

下期預告

明天的《致富青年幫》十九大特別策劃《鄉村學習錄》,邀您學習十九大報告中最新的三農理念,聚焦過去五年來,我國在一二三產融合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請您繼續關注!

實習編輯:王雪兒

編輯:孟然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德清縣下轄的洛舍鎮東橫村,如今正回應國家建設“特色小鎮”的倡議,將原本零散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盤活入市,打造“中國鋼琴特色小鎮產業園”。

東橫村的鋼琴製造業已有幾十年歷史,全國每八台鋼琴就有一台來自這裡。但過去很長時間裡,眾多鋼琴廠都是散落在村裡各處的舊廠房。

鋼琴廠總經理俞旭明:“現在這裡廠房比較簡陋,場地也比較小,沒辦法流水線生產。新廠房是標準廠房,不光做鋼琴,還可以做配件。”

俞旭明說的新廠房,位於東橫村正在建設的“中國鋼琴特色小鎮”產業園。產業園占地680畝,正是東橫村通過異地調整、集中入市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改革協調處處長王愛民說,這種制度創新改變了原來所有的建設用地都必須通過政府征地解決的方式,不僅盤活農村低效用地,還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用地空間。

改革必然需要一個過程。2015年8月19日,浙江德清縣莫干山鎮集體以協定方式出讓了全國第一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面積4041平方米,出讓年限40年,成交總價307萬元。買下這塊土地使用權的人叫趙建龍,他坦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開始也是忐忑的。

趙建龍:碰到的瓶頸就是咱們這個廠房的土地是集體的, 性質是工業的,不能做商業旅遊用。當時確實還是有顧慮的,從來沒人做過。和國土局對接了以後,說試點要推廣,跟國有土地是同權同責同價。

如今,趙建龍的度假酒店已經在這塊土地上開工建設,而且還拿到了第二塊地。

農地入市+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很多農民獲得股金分紅,真正成為了集體資產的主人。改革要破舊立新,但更要堅守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務必守住“四個不能”的底線。

下期預告

明天的《致富青年幫》十九大特別策劃《鄉村學習錄》,邀您學習十九大報告中最新的三農理念,聚焦過去五年來,我國在一二三產融合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請您繼續關注!

實習編輯:王雪兒

編輯:孟然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