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五種怪現象,它存在哪些“不科學”問題

社會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為什麼與自然科學相比, 中國社會科學的地位比較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與國際差距究竟有多大?3月25日下午, 北大博雅講壇邀請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 進行了題為《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講座, 講述中國社會科學存在的“不科學”問題。

喬曉春在講座現場。 趙璐 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五大怪像

喬曉春剛進入社會科學圈子的時候, 就覺得有“問題”。 在進入人民大學讀人口學研究生以前, 他是學數學的。 “學數學有一個習慣, 每天上課是老師上來先講一個定理, 然後整節課就論證這個定理。 社會科學則不然, 經常是一個結論到另一個結論, 沒有證明或者證據。 有很多結論, 表面直觀感覺好像是對的, 但是往深一想就知道不對。 ”那時候喬曉春學過的社會科學方法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用哲學的方法做研究。

喬曉春開始懷疑社會科學一些所謂的結論。

經過多年研究, 喬曉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社會科學專業門檻非常低。 任何人都可以做研究, 甚至比受過十幾年專業訓練的人還要好。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喬曉春分別對中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五種怪現象進行分析。

第一, 非專業人員比專業學者在社會上更有影響。 喬曉春以二胎政策為例, 網路上名氣很大的“專家們”長篇大論地探討二胎政策, 但沒有一個是真正做研究的相關學者。 此外, 喬曉春經常發現時下出版的人口學專著, 作者他都不認識, “人口學是小學科, 加在一起沒幾個人, 天天開會就這幾個人, 看來看去都看煩了, 沒有新面孔。 ”不是人口學研究者卻寫人口學專著,

還有人叫好, 喬曉春無法理解。

第二, 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可以輕易進入專業領域。 喬曉春回憶, 有一次在人口學研討會上, 一個門口路過的路人舉手發言, 反駁會上一位學者的觀點, 講完後大家都給他鼓掌, 認為他講得非常好。 喬曉春開始反思, 為什麼受過專業訓練的學者會被一個路人說倒?這些年難道白學了嗎?

喬曉春發現, 社會上所謂的知名學者, 往往是經常在媒體上出現的, 在一些社會活動裡很有影響的人, 但事實上, 通常在媒體上講的都不是專業的話。 “用大眾的話來講學術, 通常來說做不到, 要麼就是在做科普。 ”喬曉春強調, 屬於一個專業社群的人, 是通過專業術語在對話, 普通老百姓是聽不懂的。

“在國外, 一個學科的成熟程度取決於這門學科有沒有一本專業的詞典。 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 是不可能成為專家的, 或者說沒有資格在這個領域做研究。 老百姓只關心結論, 不關心證據, 但是在學術界, 講結論必然要提供證據來源。 ”喬曉春提醒學生們, 真正的學習不是學別人講了什麼, 而是學習分析問題的思路, 如何證明這個問題, 這是作為學者首先要學的東西。

第三, 社會科學很多研究是憑經歷、感受、哲學推理下結論的。 喬曉春發現, 很多社會科學的論文裡沒有資料, 全都是講理論或者感受。 1995年喬曉春受邀參加北京世界婦女大會預備研討會, 會上他提出了很多問題, 最後會場起哄要把他轟出去。

“學術應該是平等的氣氛, 我講得不對大家可以反駁, 但是為什麼不允許我講?後來我發現, 他們認為我不是婦女, 老提意見他們就受不了了。 ”喬曉春反思, 如果社會科學研究是依靠經歷來做, 人口學研究死亡, 難道要死兩次才有資格做研究?

第四, 結論通常是靠爭論得出的。 在喬曉春看來, 社會科學的結論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一定是有條件的。 在學術問題上一味地爭論就像是進行辯論賽, 沒有絕對的對錯, 完全是浪費時間。

那麼結論應該如何得出呢?喬曉春仍以辯論賽為例, 假設辯題是“父母離異是不是子女也更容易離異”, 最好的方法是發放問卷, 用資料模型證明出來自己的觀點。 “科學和不科學的區別就在於, 科學要證明出結論, 除非別人推翻了論證過程,否則無法推翻你的結論。”

第五,不做文獻回顧,研究只憑想像。喬曉春回憶自己當《人口研究》雜誌主編的時候,為了推動學術規範化,規定沒有參考文獻的論文不予發表。但出國以後他反思這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中國論文裡引用的許多文獻,本身就是沒有經過證據研究就得出的結論,“絕大多數是別人拍腦袋想像出來的,沒有證據。如果沒有被證明過,它就不應該叫做結論,或者不應該叫做已經做完的研究。”喬曉春建議學生們,可以把這種“結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選題,一旦證明出來,真正的署名權就應該歸屬於自己。

社會科學面對的難題:研究物件是複雜而不確定的人

科學是什麼?喬曉春引用國外書籍的定義:科學是解釋經驗現象的一套系統方法。而經驗現象指的是可觀測、可測量的客觀事實。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方法為手段,進而使得雜亂無章的表像事實呈現出規律。在實際研究中,往往把事實抽象成資料,針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個結論,是事實,資料得出的結論,不是研究者。研究者只是事實的收集、整理、組織、分析者,而不應該是事實的承載者,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是不能作為一般事實來下結論的。”

在喬曉春看來,比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更難,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是人,是複雜物件、不確定性物件。

假設你以幸福感為研究課題,收入高是不是一定幸福?受教育程度高是不是一定幸福?其影響因素非常複雜,並且因素和因素之間還會相互影響、相互干擾,這就是複雜性問題。“人的行為決定因素是非常複雜的,不像自然科學的決定因素非常簡單,具有確定性關係,可以用一個數學函數明確地表現出來。”喬曉春說。

再假設研究離婚問題。有兩對夫婦,所有條件都一樣,但結果一對離異,一對沒有。“同一個行為,原因可能不同,反過來說,同一個原因結果可能不同,這是不確定性問題。”喬曉春說,研究社會科學,必須用統計,而不能用確定性函數,因為統計是講究不確定性的方法。

那麼大資料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是否有所幫助呢?在喬曉春看來,大數據是有局限性的。“社會科學研究反映的是一般人群的結果,而大資料有的時候只針對特定人群。此外,大資料所涉及的往往是獨立變數,很難把所有變數都整合在一起,但是社會科學用的資料有很多變數,變數和變數之間可以聯繫起來。學術研究探討的是因果關係,但是大資料只強調一件事情,只能得出相關關係,所以從科學研究來說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此外,喬曉春預測,當大資料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出現科學主義盛行的問題,意即當所有人的行為都可以記錄以後,就意味著人的未來可以預測。“比如你找物件,如果大資料搞得好以後,你會上網做預測,因為網上已經把所有人結婚狀況記錄下來了,你把資訊輸進去,系統會告訴你應該找誰。如果他用資料告訴你找難看的你以後會更幸福,你怎麼辦?”

喬曉春分析,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較為複雜,其研究方法理應更為複雜,但在實際研究中,一些學者由於自身能力不足,因而憑藉感覺來簡單化處理。“你會發現社會科學很多憑感覺做的研究,結論都是常識性的。你會感覺很對,只是他提前說了出來。”

在喬曉春看來,社會科學容易做得不科學,主要原因是很多學者混淆了研究主客體。“儘管你和研究物件都是人,但是你不能代替你的研究物件來回答問題。有的人覺得他過去有很多經歷,有資格回答,但是他經歷過不代表他的研究物件經歷過。”而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是物,人無法體會物的感覺,因此自然科學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研究這個桌子,你得把它解剖以後才能知道有什麼成分,你不能代替桌子說,因為你不是桌子。但是人可以這麼做。”

先學習國外理論,再思考如何根據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改造和完善

按照“把個人經歷和感受作為一般結論,推廣到普通人群中”的研究思路,經歷豐富、口才和文筆比較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專家,“你會發現社會科學很多論文寫的像詩一樣”,喬曉春說。但是在國外,學術論文最基本的原則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彙和語句,避免用複雜晦澀的文字講學術,“但是在中國越是晦澀的,越是那種大詞,這個文章好像就越容易發表。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關注表面的東西。”

喬曉春分析,中國做學問的理念跟西方完全不同,西方是把學問做得簡單,中國的理念是要寫得非常深奧。“我記得我當時進人民大學搞人口理論,原來覺得很簡單的,等聽完課我糊塗了。後來我給理論下了結論,什麼叫理論?理論就是把明白的人給講糊塗了。” 喬曉春以統計學中的名詞“極大似然估計”為例,英文其實是(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即“可能性估計”,“我後來想這肯定是搞文言文的人發明的,沒學之前一棒子打暈了。我當時是先學中文,再用英文學一遍,我發現有上當的感覺,完全被騙了。”

喬曉春提倡學習國外的理論,看重的是其經過實證的可信度,“國外理論的形成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它是經過實證的。將以往的研究和結論,整合在一起歸納出一個普遍的規律,這才叫理論。”但是對於國外理論如何適用于中國,喬曉春仍存有疑慮,“比如自信研究中,外國人會直觀地告訴你他的感受,但中國人是繞著說的,研究者要能理解他的意思,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喬曉春認為,應該先學習國外理論,再思考如何根據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改造和完善。“有一點我覺得很遺憾,中國這三四十年的變化,對中國人的改變太大了,但是很可惜,沒有一個能夠反映這個深刻變化的研究,就是我們沒有方法。”喬曉春介紹,他曾在美國聽過一門課《生命歷程》,研究社會事件對人的影響。有一位老師研究美國大蕭條到二戰時期對美國一代人的影響,反映美國性格是如何塑造的。“後來我上課跟這個老師講,你的生命歷程是研究社會事件對美國人性格的影響,但是美國沒發生過什麼事件,把這個方法拿到中國來,中國人從‘文革’、上山下鄉,到改革開放,特別是農民進城,影響天翻地覆,可惜沒有人研究。這個方法拿到中國來不僅能夠做出研究,而且對理論方法都有很大的貢獻。”

對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現狀,喬曉春表示擔憂,“社會科學如果繼續這麼做的話,結果是不僅製造了大量的學術垃圾,還導致學生不用資料,不懂資料分析方法,看不懂國外的學術論文,不僅是方法看不懂,連思路都不知道。然後還要天天喊我們要進入世界一流。”

事實上,在喬曉春看來,中國學生是具有極大優勢的,“我們在初中、高中時候的訓練太好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過中國中學生的經歷,魔鬼訓練、高考,導致我們學生的基礎非常好。”但是進入大學之後,社會科學往往丟棄了數學,而數學是社會科學方法的基礎。在喬曉春看來,只有當專業訓練成為學科必備的准入條件時,社會科學才算成熟了。“實際上是過程塑造了一個學者,如果一個學科是用規範、技術、方法來研究,其他人是進不到你的學科裡來的。”

最後喬曉春總結道,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結論是我們還沒有上路,不在同一條路上,無法測量距離。“就像是打架時我們用中國功夫,人家用現代武器。中國學者可以把圖紙畫得很漂亮,但是缺乏方法工具,造不出這棟樓來。”

除非別人推翻了論證過程,否則無法推翻你的結論。”

第五,不做文獻回顧,研究只憑想像。喬曉春回憶自己當《人口研究》雜誌主編的時候,為了推動學術規範化,規定沒有參考文獻的論文不予發表。但出國以後他反思這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中國論文裡引用的許多文獻,本身就是沒有經過證據研究就得出的結論,“絕大多數是別人拍腦袋想像出來的,沒有證據。如果沒有被證明過,它就不應該叫做結論,或者不應該叫做已經做完的研究。”喬曉春建議學生們,可以把這種“結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選題,一旦證明出來,真正的署名權就應該歸屬於自己。

社會科學面對的難題:研究物件是複雜而不確定的人

科學是什麼?喬曉春引用國外書籍的定義:科學是解釋經驗現象的一套系統方法。而經驗現象指的是可觀測、可測量的客觀事實。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方法為手段,進而使得雜亂無章的表像事實呈現出規律。在實際研究中,往往把事實抽象成資料,針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個結論,是事實,資料得出的結論,不是研究者。研究者只是事實的收集、整理、組織、分析者,而不應該是事實的承載者,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是不能作為一般事實來下結論的。”

在喬曉春看來,比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更難,因為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是人,是複雜物件、不確定性物件。

假設你以幸福感為研究課題,收入高是不是一定幸福?受教育程度高是不是一定幸福?其影響因素非常複雜,並且因素和因素之間還會相互影響、相互干擾,這就是複雜性問題。“人的行為決定因素是非常複雜的,不像自然科學的決定因素非常簡單,具有確定性關係,可以用一個數學函數明確地表現出來。”喬曉春說。

再假設研究離婚問題。有兩對夫婦,所有條件都一樣,但結果一對離異,一對沒有。“同一個行為,原因可能不同,反過來說,同一個原因結果可能不同,這是不確定性問題。”喬曉春說,研究社會科學,必須用統計,而不能用確定性函數,因為統計是講究不確定性的方法。

那麼大資料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是否有所幫助呢?在喬曉春看來,大數據是有局限性的。“社會科學研究反映的是一般人群的結果,而大資料有的時候只針對特定人群。此外,大資料所涉及的往往是獨立變數,很難把所有變數都整合在一起,但是社會科學用的資料有很多變數,變數和變數之間可以聯繫起來。學術研究探討的是因果關係,但是大資料只強調一件事情,只能得出相關關係,所以從科學研究來說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此外,喬曉春預測,當大資料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出現科學主義盛行的問題,意即當所有人的行為都可以記錄以後,就意味著人的未來可以預測。“比如你找物件,如果大資料搞得好以後,你會上網做預測,因為網上已經把所有人結婚狀況記錄下來了,你把資訊輸進去,系統會告訴你應該找誰。如果他用資料告訴你找難看的你以後會更幸福,你怎麼辦?”

喬曉春分析,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較為複雜,其研究方法理應更為複雜,但在實際研究中,一些學者由於自身能力不足,因而憑藉感覺來簡單化處理。“你會發現社會科學很多憑感覺做的研究,結論都是常識性的。你會感覺很對,只是他提前說了出來。”

在喬曉春看來,社會科學容易做得不科學,主要原因是很多學者混淆了研究主客體。“儘管你和研究物件都是人,但是你不能代替你的研究物件來回答問題。有的人覺得他過去有很多經歷,有資格回答,但是他經歷過不代表他的研究物件經歷過。”而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是物,人無法體會物的感覺,因此自然科學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研究這個桌子,你得把它解剖以後才能知道有什麼成分,你不能代替桌子說,因為你不是桌子。但是人可以這麼做。”

先學習國外理論,再思考如何根據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改造和完善

按照“把個人經歷和感受作為一般結論,推廣到普通人群中”的研究思路,經歷豐富、口才和文筆比較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專家,“你會發現社會科學很多論文寫的像詩一樣”,喬曉春說。但是在國外,學術論文最基本的原則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彙和語句,避免用複雜晦澀的文字講學術,“但是在中國越是晦澀的,越是那種大詞,這個文章好像就越容易發表。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過於關注表面的東西。”

喬曉春分析,中國做學問的理念跟西方完全不同,西方是把學問做得簡單,中國的理念是要寫得非常深奧。“我記得我當時進人民大學搞人口理論,原來覺得很簡單的,等聽完課我糊塗了。後來我給理論下了結論,什麼叫理論?理論就是把明白的人給講糊塗了。” 喬曉春以統計學中的名詞“極大似然估計”為例,英文其實是(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即“可能性估計”,“我後來想這肯定是搞文言文的人發明的,沒學之前一棒子打暈了。我當時是先學中文,再用英文學一遍,我發現有上當的感覺,完全被騙了。”

喬曉春提倡學習國外的理論,看重的是其經過實證的可信度,“國外理論的形成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它是經過實證的。將以往的研究和結論,整合在一起歸納出一個普遍的規律,這才叫理論。”但是對於國外理論如何適用于中國,喬曉春仍存有疑慮,“比如自信研究中,外國人會直觀地告訴你他的感受,但中國人是繞著說的,研究者要能理解他的意思,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喬曉春認為,應該先學習國外理論,再思考如何根據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改造和完善。“有一點我覺得很遺憾,中國這三四十年的變化,對中國人的改變太大了,但是很可惜,沒有一個能夠反映這個深刻變化的研究,就是我們沒有方法。”喬曉春介紹,他曾在美國聽過一門課《生命歷程》,研究社會事件對人的影響。有一位老師研究美國大蕭條到二戰時期對美國一代人的影響,反映美國性格是如何塑造的。“後來我上課跟這個老師講,你的生命歷程是研究社會事件對美國人性格的影響,但是美國沒發生過什麼事件,把這個方法拿到中國來,中國人從‘文革’、上山下鄉,到改革開放,特別是農民進城,影響天翻地覆,可惜沒有人研究。這個方法拿到中國來不僅能夠做出研究,而且對理論方法都有很大的貢獻。”

對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現狀,喬曉春表示擔憂,“社會科學如果繼續這麼做的話,結果是不僅製造了大量的學術垃圾,還導致學生不用資料,不懂資料分析方法,看不懂國外的學術論文,不僅是方法看不懂,連思路都不知道。然後還要天天喊我們要進入世界一流。”

事實上,在喬曉春看來,中國學生是具有極大優勢的,“我們在初中、高中時候的訓練太好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過中國中學生的經歷,魔鬼訓練、高考,導致我們學生的基礎非常好。”但是進入大學之後,社會科學往往丟棄了數學,而數學是社會科學方法的基礎。在喬曉春看來,只有當專業訓練成為學科必備的准入條件時,社會科學才算成熟了。“實際上是過程塑造了一個學者,如果一個學科是用規範、技術、方法來研究,其他人是進不到你的學科裡來的。”

最後喬曉春總結道,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結論是我們還沒有上路,不在同一條路上,無法測量距離。“就像是打架時我們用中國功夫,人家用現代武器。中國學者可以把圖紙畫得很漂亮,但是缺乏方法工具,造不出這棟樓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