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柵欄訪古:清末明初小胡同裡的“金融街”

近日, 位於大柵欄歷史文化保護區內, 既有西洋風味又兼具傳統特色的建築集群揭開神秘面紗。 它就是歷時十多年打造的北京坊, 它以百年勸業場和謙祥益、交通銀行舊址等8棟沿街集群建築為中心, 構築“中國式生活體驗區”, 這使得古老的大柵欄煥發出新的生機。

大柵欄一帶、西河沿街鹽業銀行舊址, 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事實上, 大柵欄街區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古老商業街區之一, 它的輝煌與繁盛在北京首屈一指。 大柵欄初興於元代, 形成於明代, 發展鼎盛於清中期至民國, 這條長不足300米, 寬約10米的小街內, 自古以來商賈薈萃、店鋪密佈、每天人來人往。

大柵欄的繁榮, 也帶動了周邊商業、娛樂業的繁榮, 在清朝末年, 珠寶市街內有多家鑄造寶銀的官爐房, 錢市胡同是進行銀錢交易的集中地, 而施家胡同內聚集了數十家銀號。 民國初年, 西河沿街更是建起了鹽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從某種意義上說, 大柵欄一帶是當年北京城的“金融中心”。

明清大柵欄發展至鼎盛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開通, 為南北經濟交流提供了新的交通通道。 在漕糧沿河北運之際, 南方商人也攜帶貨物搭載漕船沿河北上, 販貨至大都。 貨到後, 許多商人便在麗正門(元大都南邊的三個門之一, 舊址位於明清北京城正陽門北側)外搭建棚房, 進行貿易, 逐漸形成市場。 麗正門外有菜市、草市、窮漢市等, 還有德興樓、狀元樓、太平樓等建築。 這些建築不知確切的用途, 從名稱看, 很可能是商市中的酒樓。 這表明伴隨著通惠河的開鑿, 前門一帶的商業在逐步形成。

明初, 由於長期的戰亂,

北京人口驟減, 商業蕭條。 永樂皇帝重新定都北京後, 為振興京城, 朱棣決定遷南方富戶充實北京, 不僅使北京人口大增, 而且帶來了充足的財源。 為發展商業, 又決定在北京擇地蓋鋪房, “召民居住, 召商居貨, 謂之廊房。 ”前門外被確定為搭建廊房的理想之地, 在前門大街西側四條胡同內搭建廊房, 建成後被稱為廊房一條至四條, 大柵欄就是廊房四條。 興建廊房對發展前門一帶的商業起了重要作用。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之後, 這一帶被納入外城之內, 安全得到保障, 商鋪更多。 到明代中後期, 前門大柵欄已成為北京最重要的商業繁華之地。

1644年, 清朝定都北京後, 實行滿、漢分居, 兵、民分置制度, 內城漢人一律遷出,

由八旗分區駐防。 清政府還下令內城不許建會館、戲院及娛樂設施, 這些設施及漢人開設的商店一律遷入外城。 這些政策促進了外城, 特別是前門外一帶的格外繁榮, 大柵欄街區的商業逐步發展至鼎盛。

清康熙九年(1670年), 康熙決定外城仿內城之制, 於各胡同口設置建柵欄。 規則制定之後, 官民等皆禁行走。 廊房四條因為店鋪眾多, 鐵柵欄建得格外高大華麗, 久之, 大柵欄的稱呼取代了原來的廊房四條。

大柵欄的讀音也很特別, 它不讀“da zha lan”(大炸欄), 而是加“兒”音後, 弱讀為“da sha lan er”(大沙欄兒), 後演化為現在的“da shi lan er”。 初到北京的人, 要找“大柵欄”, 沒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打聽“大十欄兒”, 差不多就人人皆知。

大柵欄的發展帶動了周邊街區的繁榮,

大柵欄商區早已不僅是一條小街, 它是前門大街以西商業街區的代稱, 包括西河沿東段、廊房頭條至三條、珠寶市街、糧食店街、煤市街及周邊的多條胡同。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 這一帶出現了一批聞名遐邇、聲譽斐然的老字型大小。 “頭頂馬聚源, 腳踩內聯陞, 身穿八大祥, 腰纏四大恒”, 說的就是當年在大柵欄一帶的瑞蚨祥、馬聚源、內聯陞等老字型大小。

小胡同裡的錢銀交易市場

商業的長期繁榮也帶動了其它相關行業的興旺, 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金融業。 清末民初, 珠寶市街內有多家鑄造寶銀的官爐房, 錢市胡同是進行銀錢交易的市場, 施家胡同內有十幾家銀號, 而銀號是銀行出現之前的一種金融業組織, 這些先後出現的大大小小的爐房、錢市、銀號、錢莊、銀行奠定了清末至民初, 大柵欄街區在北京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前門西河沿街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中原證券交易所舊址

珠寶市街南北走向,北起前門西河沿街東端,南至大柵欄街東端與糧食店街相連。此街形成於明代,清代時街上有多家經營珠寶、玉器、首飾的店鋪,成為京城最大的珠寶玉石交易市場,故名珠寶市。1965年改稱珠寶市街。

珠寶市街北口路西是老北京絲綢業“八大祥”之一的謙益祥。這裡原是另一家老字型大小益和祥綢布店,謙益祥在廊房頭條路北。1955年兩家合併後稱謙益祥,搬入現址。1978年曾更名“北京絲綢商店”,作為展示絲綢精粹的一個視窗。2000年又恢復謙益祥老字型大小。

清末,珠寶市內集中了26家官爐房。清代,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爐房”即是將散碎銀子在坩堝中融化,鑄成大、小元寶的作坊。“爐房”有“官爐”、“私爐”之分,經過戶部許可,發給部照的稱官爐。當時各省交納的稅銀規格、成色不同,運到北京後由官爐房融鑄成統一規格、統一成色、留有紋印的“官寶”才能入庫。官爐房承擔著類似現代造幣廠的職能。

進入民國後,盛行銀圓,各省紛紛設廠鑄造,珠寶市爐房鑄造寶銀的業務逐漸終止,大部分爐房改為銀號,少數停業。

西河沿街交通銀行舊照

在珠寶市街內路西有一條死胡同,全長50余米,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最寬處不足0.8米,窄處只有0.4米,一個身材稍胖的人都難通過,如兩人相對而行,只能一人在門洞內避讓,讓另一人先行通過。就是這樣一條窄小的胡同,卻曾是京城銀錢交易市場,故名錢市胡同。它掌握著全市銀錢比價行情,是全市商人關注的中心。因而胡同雖小,知名度卻極高。

清中期前,貨幣主要以白銀和製錢為主。白銀就是爐房鑄造的大小元寶,主要用於批發交易和大宗薪俸支付、製錢主要用於零售買賣。兩者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必然有兌換,兩者的比價也有漲有落,經常處於波動變化之中。

錢市胡同就是官辦的銀錢兌換的主要市場,胡同內有18戶經紀人,他們各用磚建成方形案子,俗稱“十八案”。每天清晨開盤時,經紀人站在各自案子上高聲吆喝買或賣,成交後他們從中提成。來市場交易的商家知道交易行市後,立即以鴿子傳遞行情,按錢市的兌率作為買賣的標準,很快傳遍全市。胡同盡頭有一處很大的木架罩棚,就是當年銀錢兌換的場所。

現在,胡同南側有五所三合小院,都是當年鑄造銀錠的爐房,仔細察看,屋頂留有氣窗,是當時冶煉銀錠時通氣用的。北側是四家連體式建築,二至三層樓房,中西合璧,外立面裝飾十分考究,這是四家清末建成的銀號。當銀兩與製錢被銀圓與紙幣取代後,錢市失去了原有功能,很多改成了銀號。現在這裡是民居。

三百米胡同開設數十家銀號

在大柵欄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煤市街與前門大街之間有九條東西向小胡同,施家胡同是從北向南的第四條胡同,也是這幾條胡同中路面最寬敞、平坦的一條。相傳明代有一施姓人氏在此開設銀號,故稱施家胡同。清末至民初時期,這條不足300米的胡同內開設了十幾家銀號,時稱“銀號街”。後來又有華威銀行、惠通銀行等多家銀行在此開業,小胡同成了金融區。

胡同路北11號是裕興中銀號,當年這是大柵欄地區規模最大的銀號。它是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外立面上有壁柱和簷口裝飾線,一、二層窗上有三角形山花,一層窗戶的鐵欄杆上有篆體“裕興中”三字。樓內前後有兩個寬敞的天井,圍繞天井,樓上樓下各有20多個房間。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此樓外牆體出現裂紋,後經抗震加固處理,現仍較好保存著,為施家胡同第二旅館。

民國時期大柵欄一帶街景

胡同路南22號是一座西式小樓,外觀很有氣勢,大門兩側立著兩根高大的希臘式圓柱,與兩側的四合院比起來十分醒目,這裡曾是集成銀號,院內曾有四棟小樓。

與集成銀號相對,路北21號是三聚源銀號,17號是啟明銀號,15號是福生銀號,一字排開,裡面格局基本一樣,都是兩進院。前院是四合院,後院正房是中式的兩層樓。17號院比較大,進門後是一片寬敞的空場,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施家胡同居民開大會的地方,號稱“社會主義大院”。現在已蓋上了房子。

此外,路南還有10號謙生銀號、12號義生銀號、24號寶豐盛銀號、26號余大亨銀號、28號廣瑞銀號等,銀號街真是不名虛傳。

前門西河沿街東西走向,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明代已成街,因在前門外西側,護城河南岸而稱西河沿。1965年整頓地名時,為有別其它西河沿而定名為前門西河沿街。

此街在歷史上就是繁華的商業街。清初,這裡有許多書鋪,到乾隆年間才陸續遷往琉璃廠,街上還有多家會館和旅館及京城最大的肉市、菜市。清末民初,街中先後開設了彙聚銀號、乾雲生錢莊、河北錢棧局等多家金融機構,再往後多家新式銀行如鹽業銀行、交通銀行、金城銀行等相繼在此開業,這裡成了舊京金融街,現在街內還保留著中國金融業早期建築的舊跡。

進街西口不遠,路南220號,是浙江紹興銀號商人所建的銀號會館,又名正乙祠,是在京為數不多的工商行業會館之一。

清初時,京師銀號多為山西籍與浙江籍商人所辦,山西人在原崇文區北孝順胡同建有銀錢業工會。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紹興人在西河沿建立銀號會館,以“奉神明,立商約,聯鄉誼,助游燕”。每年春秋,館內都要舉行集會。旅京的浙江金融界人士祭祀神明,聯絡鄉誼,同時也傳遞資訊,洽談業務,銀號會館為北京早期銀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銀號會館最初是在明代古寺的基礎上改建的。規模較大,不但有祭祀祠堂、議事大廳,還有一座裝飾華貴的大戲樓。大戲樓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已有300年歷史,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整體木結構的室內劇場,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戲樓坐南朝北,方形,三面突出,正前方有木柱,台頂設木雕花罩。對面看池裡可容納200余觀眾品茶聽戲,兩側為上下兩層的敞開式包廂。當年,梨園界的多位名家幾乎都在此登場表演。從程長庚到余叔岩,再到梅蘭芳、程硯秋等四大名旦,他們在此演出勾勒出一部鮮活的京劇發展史。

關於銀號會館為什麼又名正乙祠,有兩種說法。

一說與道教有關。道教又名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被尊為正一天師。銀號會館供奉正一天師,中國古代“一”,“乙”通用,因而稱為正乙祠。另一說認為,會館內供奉財神趙公明,神號為“正乙龍虎玄壇如意真君趙公元帥”,取前兩字稱正乙祠。

現在,正乙祠的其它廳堂建築都已損毀,大戲樓卻整修一新,經常演出戲曲,成為弘揚戲曲文化的一座殿堂。一副新的對聯極好地概括了古戲樓的歷史“古風古韻古戲樓,正天正地正乙祠”。

百年前的證券交易所

沿著前門西河沿街往東行,近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頗有規模的兩層灰磚樓。大門開在中間,兩邊完全對稱,由凸出的方形壁柱隔開每間,中間的兩根壁柱高出屋頂,之間的枋心有灰塑花草圖案。這座樓是中國人最早開設的證券交易所中原證券交易所舊址,中間為營業大廳,兩邊是小營業廳。如今大樓依然健在,從殘留的細節可以想見當年的繁盛。

接近街東口時,路北有兩座風格各異,極為搶眼的建築,這是在中國金融史上有名的交通銀行與鹽業銀行舊址。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當時的郵傳部以募集資金贖回被帝國主義控制的京漢鐵路為由,奏請清政府批准設立交通銀行,主要經營輪船、鐵路、電訊、郵政四系統的金融業務,成為我國最早的一家實力雄厚的專業銀行。位於西河沿街9號的交通銀行是1932年竣工的,設計者是我國近代建築科學的奠基者之一、建築大師楊廷寶。這座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花崗石貼面,主立面以西式建築風格為主,又運用了我國傳統建築的許多元素,是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建築的較早的成功探索之一。

從全域看,整座建築體現了中國牌坊式建築的許多特徵,從細部看,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不少元素。一層主入口門頭上加了綠琉璃門罩,並融入了傳統垂花門的細部。三層窗洞口用雀替裝飾,兩側各有一突出牆面的立雕龍頭。屋頂運用了斗拱和綠色琉璃簷口,與主入口相呼應,這些中式元素運用得十分自然,毫不生硬、勉強,使建築整體具有了中國風格與氣派。

交通銀行東側,緊鄰的7號是鹽業銀行舊址。鹽業銀行創辦於1915年,創始人張鎮芳曾任長蘆鹽運使,主管河北、山東一帶鹽政,是袁世凱的親信。鹽業銀行成立後他任該行的首任董事長兼經理。鹽業銀行實力雄厚,與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並稱“北四行”。

鹽業銀行大樓與交通銀行不同,完全是西式風格。地上三層,全部為紅磚牆面,鑲嵌白色石邊,建築輪廓十分鮮明,正面有貫穿兩層的愛奧尼克柱式,做工精細,三層中間為突出的鐘樓,成為全建築的視覺中心。

廊房諸條商業興

明永樂年間為繁榮北京商業,在前門外蓋鋪房,移民居住並鼓勵商業活動,謂之廊房胡同,從北向南共四條。廊房頭條、二條西起煤市街,東至前門大街。廊房三條較短,西起煤市街,過門框胡同不遠即通行。廊房四條即現在的大柵欄街。

廊房諸條在清初已是繁華的商業街。北京燈市明代在東四燈市口,清代移至前門外。廊房頭條內有文盛齋、華美齋、秀珍齋等20多家燈籠鋪,曾被稱為燈籠街。1915年,文盛齋製作的彩燈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兩枚金獎。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巨型紅燈也是由文盛齋製作的。1956年,廊房頭條內的多家燈籠廠組成北京市美術紅燈廠。除燈籠店外,廊房頭條還有許多金店,專門製作、銷售金銀、珠寶、首飾,並出售金條、金錠。較著名的有天寶號金店、開泰金店、三陽金店等,現路北有幾家都曾是金店舊址。它們都是中西合璧的樓房,外立面有西式壁柱,繁密精緻的花草雕飾,從中仍可看到當年的富貴華麗。

廊房頭條中段路北有一座近代西式商業建築,北門直達前門西河沿街,這就是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北京勸工陳列所”。用以展覽各地工商產品,供商人參觀為主,同時也銷售一些商品,是清政府推行新政,促進商業發展之舉。開業後,參觀者絡繹不絕,興盛一時。

這座北京最早的西式商業建築卻命運多舛,屢遭厄運。民國初年兩次失火,民國九年(1920年)失火後政府無力修復,將其抵押給北洋軍閥魏連芳,由他出資複建。修復後改名“勸業場”,取“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之意。民國十六年(1927年)再次失火。勸業場幾乎化為灰燼,後依靠8萬元火險費加以重建。1938年被收歸實業部,又投資加以修繕,勸業場成為一座集百貨、餐飲、娛樂、演出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建築,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社會動盪,上世紀40年代末勸業場頻臨倒閉。

1956年公私合營後,勸業場成為國營商場,商場在經營上採取廠店掛鉤、產銷結合、批零兼營的方針,勸業場得以振興。“文革”期間,勸業場又遭厄運,曾數年停業,後改為信託舊貨業務。1975年,勸業場改組為新新服裝店,後成為新新賓館。如今,勸業場經過重修後,以嶄新面貌迎接世人,一座百年商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京百年來的商業發展與變遷。

廊房二條內以經營玉器古玩的店鋪最多,被稱為玉器古玩街,三盛興、恒盛興、聚豐厚等著名玉器古玩鋪都開在這條街上。廊房三條較短,除玉器鋪外,開有多家銀號。

現在的廊房頭條以旅館業為主,廊房二條、三條除民居外主要是餐飲與服裝業。

(作者 陳 溥)

大柵欄街區在北京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前門西河沿街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中原證券交易所舊址

珠寶市街南北走向,北起前門西河沿街東端,南至大柵欄街東端與糧食店街相連。此街形成於明代,清代時街上有多家經營珠寶、玉器、首飾的店鋪,成為京城最大的珠寶玉石交易市場,故名珠寶市。1965年改稱珠寶市街。

珠寶市街北口路西是老北京絲綢業“八大祥”之一的謙益祥。這裡原是另一家老字型大小益和祥綢布店,謙益祥在廊房頭條路北。1955年兩家合併後稱謙益祥,搬入現址。1978年曾更名“北京絲綢商店”,作為展示絲綢精粹的一個視窗。2000年又恢復謙益祥老字型大小。

清末,珠寶市內集中了26家官爐房。清代,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爐房”即是將散碎銀子在坩堝中融化,鑄成大、小元寶的作坊。“爐房”有“官爐”、“私爐”之分,經過戶部許可,發給部照的稱官爐。當時各省交納的稅銀規格、成色不同,運到北京後由官爐房融鑄成統一規格、統一成色、留有紋印的“官寶”才能入庫。官爐房承擔著類似現代造幣廠的職能。

進入民國後,盛行銀圓,各省紛紛設廠鑄造,珠寶市爐房鑄造寶銀的業務逐漸終止,大部分爐房改為銀號,少數停業。

西河沿街交通銀行舊照

在珠寶市街內路西有一條死胡同,全長50余米,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最寬處不足0.8米,窄處只有0.4米,一個身材稍胖的人都難通過,如兩人相對而行,只能一人在門洞內避讓,讓另一人先行通過。就是這樣一條窄小的胡同,卻曾是京城銀錢交易市場,故名錢市胡同。它掌握著全市銀錢比價行情,是全市商人關注的中心。因而胡同雖小,知名度卻極高。

清中期前,貨幣主要以白銀和製錢為主。白銀就是爐房鑄造的大小元寶,主要用於批發交易和大宗薪俸支付、製錢主要用於零售買賣。兩者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必然有兌換,兩者的比價也有漲有落,經常處於波動變化之中。

錢市胡同就是官辦的銀錢兌換的主要市場,胡同內有18戶經紀人,他們各用磚建成方形案子,俗稱“十八案”。每天清晨開盤時,經紀人站在各自案子上高聲吆喝買或賣,成交後他們從中提成。來市場交易的商家知道交易行市後,立即以鴿子傳遞行情,按錢市的兌率作為買賣的標準,很快傳遍全市。胡同盡頭有一處很大的木架罩棚,就是當年銀錢兌換的場所。

現在,胡同南側有五所三合小院,都是當年鑄造銀錠的爐房,仔細察看,屋頂留有氣窗,是當時冶煉銀錠時通氣用的。北側是四家連體式建築,二至三層樓房,中西合璧,外立面裝飾十分考究,這是四家清末建成的銀號。當銀兩與製錢被銀圓與紙幣取代後,錢市失去了原有功能,很多改成了銀號。現在這裡是民居。

三百米胡同開設數十家銀號

在大柵欄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煤市街與前門大街之間有九條東西向小胡同,施家胡同是從北向南的第四條胡同,也是這幾條胡同中路面最寬敞、平坦的一條。相傳明代有一施姓人氏在此開設銀號,故稱施家胡同。清末至民初時期,這條不足300米的胡同內開設了十幾家銀號,時稱“銀號街”。後來又有華威銀行、惠通銀行等多家銀行在此開業,小胡同成了金融區。

胡同路北11號是裕興中銀號,當年這是大柵欄地區規模最大的銀號。它是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外立面上有壁柱和簷口裝飾線,一、二層窗上有三角形山花,一層窗戶的鐵欄杆上有篆體“裕興中”三字。樓內前後有兩個寬敞的天井,圍繞天井,樓上樓下各有20多個房間。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此樓外牆體出現裂紋,後經抗震加固處理,現仍較好保存著,為施家胡同第二旅館。

民國時期大柵欄一帶街景

胡同路南22號是一座西式小樓,外觀很有氣勢,大門兩側立著兩根高大的希臘式圓柱,與兩側的四合院比起來十分醒目,這裡曾是集成銀號,院內曾有四棟小樓。

與集成銀號相對,路北21號是三聚源銀號,17號是啟明銀號,15號是福生銀號,一字排開,裡面格局基本一樣,都是兩進院。前院是四合院,後院正房是中式的兩層樓。17號院比較大,進門後是一片寬敞的空場,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施家胡同居民開大會的地方,號稱“社會主義大院”。現在已蓋上了房子。

此外,路南還有10號謙生銀號、12號義生銀號、24號寶豐盛銀號、26號余大亨銀號、28號廣瑞銀號等,銀號街真是不名虛傳。

前門西河沿街東西走向,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明代已成街,因在前門外西側,護城河南岸而稱西河沿。1965年整頓地名時,為有別其它西河沿而定名為前門西河沿街。

此街在歷史上就是繁華的商業街。清初,這裡有許多書鋪,到乾隆年間才陸續遷往琉璃廠,街上還有多家會館和旅館及京城最大的肉市、菜市。清末民初,街中先後開設了彙聚銀號、乾雲生錢莊、河北錢棧局等多家金融機構,再往後多家新式銀行如鹽業銀行、交通銀行、金城銀行等相繼在此開業,這裡成了舊京金融街,現在街內還保留著中國金融業早期建築的舊跡。

進街西口不遠,路南220號,是浙江紹興銀號商人所建的銀號會館,又名正乙祠,是在京為數不多的工商行業會館之一。

清初時,京師銀號多為山西籍與浙江籍商人所辦,山西人在原崇文區北孝順胡同建有銀錢業工會。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紹興人在西河沿建立銀號會館,以“奉神明,立商約,聯鄉誼,助游燕”。每年春秋,館內都要舉行集會。旅京的浙江金融界人士祭祀神明,聯絡鄉誼,同時也傳遞資訊,洽談業務,銀號會館為北京早期銀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銀號會館最初是在明代古寺的基礎上改建的。規模較大,不但有祭祀祠堂、議事大廳,還有一座裝飾華貴的大戲樓。大戲樓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已有300年歷史,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整體木結構的室內劇場,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戲樓坐南朝北,方形,三面突出,正前方有木柱,台頂設木雕花罩。對面看池裡可容納200余觀眾品茶聽戲,兩側為上下兩層的敞開式包廂。當年,梨園界的多位名家幾乎都在此登場表演。從程長庚到余叔岩,再到梅蘭芳、程硯秋等四大名旦,他們在此演出勾勒出一部鮮活的京劇發展史。

關於銀號會館為什麼又名正乙祠,有兩種說法。

一說與道教有關。道教又名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被尊為正一天師。銀號會館供奉正一天師,中國古代“一”,“乙”通用,因而稱為正乙祠。另一說認為,會館內供奉財神趙公明,神號為“正乙龍虎玄壇如意真君趙公元帥”,取前兩字稱正乙祠。

現在,正乙祠的其它廳堂建築都已損毀,大戲樓卻整修一新,經常演出戲曲,成為弘揚戲曲文化的一座殿堂。一副新的對聯極好地概括了古戲樓的歷史“古風古韻古戲樓,正天正地正乙祠”。

百年前的證券交易所

沿著前門西河沿街往東行,近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頗有規模的兩層灰磚樓。大門開在中間,兩邊完全對稱,由凸出的方形壁柱隔開每間,中間的兩根壁柱高出屋頂,之間的枋心有灰塑花草圖案。這座樓是中國人最早開設的證券交易所中原證券交易所舊址,中間為營業大廳,兩邊是小營業廳。如今大樓依然健在,從殘留的細節可以想見當年的繁盛。

接近街東口時,路北有兩座風格各異,極為搶眼的建築,這是在中國金融史上有名的交通銀行與鹽業銀行舊址。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當時的郵傳部以募集資金贖回被帝國主義控制的京漢鐵路為由,奏請清政府批准設立交通銀行,主要經營輪船、鐵路、電訊、郵政四系統的金融業務,成為我國最早的一家實力雄厚的專業銀行。位於西河沿街9號的交通銀行是1932年竣工的,設計者是我國近代建築科學的奠基者之一、建築大師楊廷寶。這座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花崗石貼面,主立面以西式建築風格為主,又運用了我國傳統建築的許多元素,是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建築的較早的成功探索之一。

從全域看,整座建築體現了中國牌坊式建築的許多特徵,從細部看,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不少元素。一層主入口門頭上加了綠琉璃門罩,並融入了傳統垂花門的細部。三層窗洞口用雀替裝飾,兩側各有一突出牆面的立雕龍頭。屋頂運用了斗拱和綠色琉璃簷口,與主入口相呼應,這些中式元素運用得十分自然,毫不生硬、勉強,使建築整體具有了中國風格與氣派。

交通銀行東側,緊鄰的7號是鹽業銀行舊址。鹽業銀行創辦於1915年,創始人張鎮芳曾任長蘆鹽運使,主管河北、山東一帶鹽政,是袁世凱的親信。鹽業銀行成立後他任該行的首任董事長兼經理。鹽業銀行實力雄厚,與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並稱“北四行”。

鹽業銀行大樓與交通銀行不同,完全是西式風格。地上三層,全部為紅磚牆面,鑲嵌白色石邊,建築輪廓十分鮮明,正面有貫穿兩層的愛奧尼克柱式,做工精細,三層中間為突出的鐘樓,成為全建築的視覺中心。

廊房諸條商業興

明永樂年間為繁榮北京商業,在前門外蓋鋪房,移民居住並鼓勵商業活動,謂之廊房胡同,從北向南共四條。廊房頭條、二條西起煤市街,東至前門大街。廊房三條較短,西起煤市街,過門框胡同不遠即通行。廊房四條即現在的大柵欄街。

廊房諸條在清初已是繁華的商業街。北京燈市明代在東四燈市口,清代移至前門外。廊房頭條內有文盛齋、華美齋、秀珍齋等20多家燈籠鋪,曾被稱為燈籠街。1915年,文盛齋製作的彩燈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兩枚金獎。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巨型紅燈也是由文盛齋製作的。1956年,廊房頭條內的多家燈籠廠組成北京市美術紅燈廠。除燈籠店外,廊房頭條還有許多金店,專門製作、銷售金銀、珠寶、首飾,並出售金條、金錠。較著名的有天寶號金店、開泰金店、三陽金店等,現路北有幾家都曾是金店舊址。它們都是中西合璧的樓房,外立面有西式壁柱,繁密精緻的花草雕飾,從中仍可看到當年的富貴華麗。

廊房頭條中段路北有一座近代西式商業建築,北門直達前門西河沿街,這就是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北京勸工陳列所”。用以展覽各地工商產品,供商人參觀為主,同時也銷售一些商品,是清政府推行新政,促進商業發展之舉。開業後,參觀者絡繹不絕,興盛一時。

這座北京最早的西式商業建築卻命運多舛,屢遭厄運。民國初年兩次失火,民國九年(1920年)失火後政府無力修復,將其抵押給北洋軍閥魏連芳,由他出資複建。修復後改名“勸業場”,取“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之意。民國十六年(1927年)再次失火。勸業場幾乎化為灰燼,後依靠8萬元火險費加以重建。1938年被收歸實業部,又投資加以修繕,勸業場成為一座集百貨、餐飲、娛樂、演出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建築,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社會動盪,上世紀40年代末勸業場頻臨倒閉。

1956年公私合營後,勸業場成為國營商場,商場在經營上採取廠店掛鉤、產銷結合、批零兼營的方針,勸業場得以振興。“文革”期間,勸業場又遭厄運,曾數年停業,後改為信託舊貨業務。1975年,勸業場改組為新新服裝店,後成為新新賓館。如今,勸業場經過重修後,以嶄新面貌迎接世人,一座百年商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京百年來的商業發展與變遷。

廊房二條內以經營玉器古玩的店鋪最多,被稱為玉器古玩街,三盛興、恒盛興、聚豐厚等著名玉器古玩鋪都開在這條街上。廊房三條較短,除玉器鋪外,開有多家銀號。

現在的廊房頭條以旅館業為主,廊房二條、三條除民居外主要是餐飲與服裝業。

(作者 陳 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