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乖巧有時 叛逆有時

3月14日, 象山影視城, 城樓之下。

氣溫在10°C左右, 風呼呼地吹。

那天是馬思純29歲生日。 她穿一件白色針織衫, 紮著劇中的丸子頭, 額頭上的毛毛頭髮飄來飄去。

一場針對所有演員的媒體群訪即將開始, 她比其他演員到得都要早, 笑得憨憨的, 露出兩顆“海綿寶寶”牙齒。

記者問她:對網路上吐槽你“對眼兒”的事怎麼看?

她說:“真的有去看。 ”

“看什麼?”“看醫生”……馬思純一臉無辜:“因為被說得太多次了, 我就去看了。 ”

看完醫生, 結論是“沒毛病”。 她有點疑惑, 大概是拍攝角度的問題?然後摸摸心口開始笑:“還好還好, 還好我本來就長得不漂亮, 不用靠臉吃飯。 ”

馬思純從小就是眾人眼中的乖乖女, 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好孩子”, 她這輩子只叛逆過兩次:一次是為了當演員, 一次是為了演黎吧啦。

南都記者見到她時, 這位新晉金馬影后正在拍《將軍在上》。 她認為, 影后這個頭銜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得獎之前是在拍《將軍在上》, 得獎之後還是在拍《將軍在上》”。

穿著50斤的盔甲, 一天拍了14小時

當初, 為了“感受一次女將軍的生活, 找到帶領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感覺”, 馬思純接下了《將軍在上》, 也給自己挖了好大一個大坑——— 因為盔甲。

馬思純的盔甲是藍色的, 唯美而另類, 但重達50斤。

馬思純的體重是98斤, 這意味著她要穿著“半個自己”拍戲。 沙漠的風, 呼呼地刮, 沙子鑽進耳朵裡眼睛裡, 稍微遠一點的距離, 連對面的演員都看不清楚。 所有上戰場殺敵的戲, 她都必須穿著50斤的盔甲, 一拍一天, 甚至有一天拍了14個小時。 對戲和中間休息的時候, 她就蹲著、跪著, 用地面來支撐盔甲的重量。

經紀人說, 馬思純每天都處於累癱的狀態,

因為盔甲太重了, 肩膀受不了。 剛剛穿上身的時候還好一點, 此後越來越重, 身體越來越承受不住。 一喊Cut, 她就直接癱倒在地, 也不管當時地面是什麼狀況、乾淨不乾淨。

經紀人心疼她, “但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拍電影《左耳》時, 11月, 穿著夏天的衣服跳海;拍《七月與安生》, 淩晨5點, 工作人員穿著兩層羽絨服、大棉鞋, 裹得嚴嚴實實, 而馬思純穿一件單毛衣、一件小外套, 在凍成冰的海面上“很瀟灑地走過去”, 一直拍到太陽升起。 拍完, 她凍得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 “不是故意哭, 是凍得太狠了”。

聊起這些的時候, 馬思純沒有刻意去訴苦, 就連她的經紀人也說:“這就是演員的本分, 不光是她這麼做, 別的演員為了拍好戲, 也會在大冬天裡跳海、光腿穿裙子,

這很平常。 對於演員來說, 拍戲的苦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

她勸網紅“虹橋一姐”:去戀愛!

時間倒回去年12月14日。 馬思純綠色衛衣、黑色外套, 戴個帽子, 一身鄰家姐姐的模樣出現在上海虹橋機場。

經紀人的身份證掉了, 去補辦臨時身份證, 助理去辦登機牌, 馬思純一個人落單, 在機場溜達, 和往常一樣同粉絲聊天———經紀人告訴南都記者, 馬思純與粉絲很熟, 經常會家長里短地聊天, “會問他們, 你怎麼還不結婚啊, 你趕緊找物件啊, 你今天不上課啊, 這麼晚了你還抱著寶寶來啊……”

那天送機的粉絲中, 有個女孩很特殊, 她就是當時網路上很紅的“虹橋一姐”, 才19歲。 據說, “虹橋一姐”在機場跟拍過的明星將近100個。 而她“走紅”之後被人吐槽,

所以很長時間沒出來, 那次是她又一次出現在虹橋機場, 她來看馬思純。

馬思純大大咧咧地笑著走過來, 很認真地看著“虹橋一姐”, 問她:“我問你啊, 很多人你都喜歡嗎?”“虹橋一姐”戴著口罩, 有些拘謹地答道:“也不是都喜歡, 只是大家都想跟明星合照嘛。 ”

“為啥呀?”

“很多人專門收集簽名, 我就是想跟明星合照, 也沒有什麼過分舉動, 沒有別人說得那麼誇張, 說我要騙人什麼的……”“虹橋一姐”很委屈。

馬思純認真地看著她, 然後像個姐姐一樣告訴她:“我覺得, 做自己喜歡的事沒什麼不對, 但你也一定要找一件更喜歡的事情, 不要老在這兒。 我們也沒什麼可看的, 當然, 帥哥還是可以看看的, 但這不是生活的重點, 自己的男朋友才是最值得看的!早點找個男朋友, 比看明星靠譜!”

接受採訪時,馬思純的經紀人全一鳴對南都記者解釋:“趕飛機時間很緊,我們兵分幾路去辦事。純純趁這個空當溜達,等我沖回去的時候,發現她已經在跟‘虹橋一姐’聊天了,沒想到她倆聊得這麼開心。到北京下飛機,一打開手機就看到新聞了。”

對於馬思純主動“採訪”“虹橋一姐”一事,經紀人一點也不驚訝:“這太正常了,她經常和粉絲聊天。”

馬思純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也說起了這件事。她說:“也許我不是她的偶像,她只是來看看我。但不管是作為公眾人物、還是朋友或普通人,你能給別人正確指引的時候,都不要懶,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話會對她有用,即便沒用也沒關係,我比她大幾歲,應該稍微引導她一下,因為我覺得這麼追星下去不是長久之計。”

馬思純承認自己“蠻喜歡跟粉絲聊天”,“他們喜歡我,如果我能說一些對他們有一些小小幫助的話,也算是我對他們的責任吧”。

剩下的盒飯,送乞丐

從拍戲到做人、到傳遞價值觀,馬思純身上始終有著“乖乖女”的烙印,“根正苗紅”———她屬於父母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好孩子”。

她的經紀人說,馬思純是個“很好帶的演員”,做各種事都很配合,會顧忌大家的感受。“她很善良、很仗義。有一次拍大場面,大部分演員淩晨三四點起來開始化妝。現場演員很多,有人沒得到指令,就在旁邊等著,等很久。她看到了,就會去提醒工作人員,誰誰誰已經等了一天,有沒有他的鏡頭,有的話就儘快安排,不要老讓人家等著。”這些事和馬思純並沒有什麼關係,但她會注意到、會去說去做。

《將軍在上》有場夜戲拍到很晚,大家身心俱疲。片場休息時,演員和工作人員四處找地方坐,可凳子不夠。扮演軍醫的演員年紀很大,沒找到地方坐,默默站在一旁。馬思純讓助理把自己的凳子搬過來,讓給他。經紀人說:“她覺得老師很辛苦,她希望能照顧到別人。”

還有一次在外地拍戲,馬思純發現酒店對面有個乞丐,似乎智力有障礙、手部有殘疾。經紀人說:“她每天從早到晚拍戲,工作量很大,但還惦記著,讓朋友買了軍大衣和吃的,給那個乞丐送過去。我們只要收工早,剩下的盒飯,她都會打包給乞丐送過去。”

經紀人將馬思純身上這些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的品德,歸結於家教。“小時候她家裡的教育很嚴,比如進門後要先給家裡的老人鞠躬,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回來了’,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發出聲音,夾菜只能夾自己的這一面。還有,她為什麼愛看書?小時候她媽媽常常跟她講,漂亮的女孩子有很多,但漂亮又有內涵、會看書的女孩子很少。每年她過生日,姥爺都會送她10本書。”

20天減15斤,為了“黎吧啦”

從小乖巧聽話、有家教,按部就班地上學、生活,連馬思純自己都說:“從我的生活方式和成長經歷來看,我真的算是比較乖的,我不愛玩,也沒有夜生活,朋友不算特別多,平時就是旅遊、工作、在家,學習很認真,我的生活就像七月一樣安穩。但是,沒有誰是只有一面的,一定會有別的人格出現,就像我很嚮往黎吧啦,看到那樣的女孩子,就會覺得,哇,好酷哦!但如果讓我真的活成那樣,我不敢,也不想。”

馬思純這輩子只叛逆過兩次,一次是要當演員,另一次就是著了魔一樣、一定要去爭取《左耳》裡的角色黎吧啦。

演黎吧啦之前,馬思純當過原著作者饒雪漫的書模,之後,她以一張酷似王祖賢的沉思側顏,登上饒雪漫《十年》的封面。這些交集,現在回想起來,就像一次完美的伏筆。

2014年,《左耳》選角時,饒雪漫在機緣巧合下再次看到了馬思純的照片,“綠裙,紅唇,回眸一笑很傾城”。饒雪漫一見鍾情。

饒雪漫形容心目中的吧啦是這樣的:“她有一張清純的臉,但笑起來又特別性感。一定要漂亮,看上去卻不能太精明。所謂的‘壞’一定不是表面第一眼的,而是帶著某種致命誘惑,慢慢從骨子裡滲出來的,讓人欲罷不能。”

可是,製作方心目中的黎吧啦人選和饒雪漫理解的,總不太一樣。

馬思純的文藝氣質,以及她頗有才華的博客文字,打動了饒雪漫,她立馬發動所有人來找這個笑容明媚的女孩。

見面時,馬思純沒心沒肺地跟饒雪漫分享的,居然是當年做書模後的感受:“你知道嗎,《甜酸》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嘗到火得要死的滋味,走到哪裡都有小姑娘認識我,這是我的青春!要不是當年做了你的書模,我還真不一定會走上演員這條路呢!”

“那你想幹啥?”

“嫁人啊。”她嘻嘻笑著,“找個疼我的。”

不過,當馬思純看完饒雪漫送給她的《左耳》後,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黎吧啦。她說:“如果拍這個電影,我要演吧啦,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馬思純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遇見了另一面的自己。如果一面是光,那另一面就是影,那是她第一個絕對投入和癡迷的角色。她心疼黎吧啦———她在現實中的生活太平穩了,所以心裡一直住著一個黎吧啦,希望自己像黎吧啦一樣,活得肆無忌憚。

然而,她的成長過程更像是《左耳》裡的“小耳朵”。“第一次試鏡時太緊張,也太胖。”饒雪漫回憶道。

製片方要求馬思純20天減肥15斤,如果做得到,再來。面對能否減肥的疑問,馬思純只回答了兩個字:可以。

易胖體質的馬思純,在20天裡,每天只吃一頓飯,剩下的時間,都在運動。

她說:“黎吧啦是我頭一次拼了老命去演的角色,我有很強的欲望去爭取,我真的太喜歡這個人物了,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決心。連我媽都說要不算了吧,咱也不指望非拍這一部戲。但我就跟著了魔一樣,非要拍,非要試!”馬思純這樣回憶3年前的自己。

她為了黎吧啦減肥,學抽煙,學喝酒,泡夜店。最後那次試鏡,她孤注一擲,表現“堪稱完美”。饒雪漫說:“鏡頭一對準她,她整個人就變得靈動起來,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活脫脫就是黎吧啦附體。”

儘管如此,製片人還是以半開玩笑的形式,要求馬思純繼續減肥。

《左耳》開拍,馬思純 已 成 黎吧 啦 。但在廈門酒店 ,深 夜所有人都休 息 了 ,她 仍 然 一個人在頂樓平臺上,做著歐豪教她的一整套體操動作,據說減肥效果很好。

直至今日,南都記者問馬思純最喜歡自己的哪個角色,她的回答居然不是給她帶來巨大榮譽的七月,而是黎吧啦。她說:雖然七月表現得更好,演技也更成熟,但自己付出最多、投入最多的,還是黎吧啦。“當時就跟著了魔一樣”。

“老糾結,不想和小姨(蔣雯麗)合作”

馬思純7歲出演《三個人的冬天》,幼年客串《大宅門》,長大後默默拍過《戀人》、《摩登新人類》、《未婚妻》等電視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身上總是貼著這麼一個標籤:蔣雯麗的外甥女。

她曾是“後臺論”的女演員代表。哪怕是《武媚娘傳奇》、《羋月傳》中人設不好、戲份少得可憐的小配角,馬思純都被詬病為“靠小姨才能拿到這些角色”。有段時間,馬思純很怕別人提到小姨蔣雯麗,甚至拒絕參演和小姨相關的任何戲。2014年馬思純接受深圳晚報採訪時說:“那個時候(我)比較軸,老糾結,不想和小姨合作,讓人覺得我靠她。”

如今,“金馬影后”的標籤徹底取代了“蔣雯麗的外甥女”。

再回頭看,馬思純說:“別人的冷嘲熱諷,是大多數演員都要經歷的過程。即便不是因為小姨,還會有別的原因被人罵。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學會承受,大家都一樣,我沒有什麼特殊的。”

她說,她不會為了擺脫“蔣雯麗外甥女”的標籤,而鉚著勁兒賭氣拍戲,這不是自己做好演員的動機。“小姨是我的家人,不是我的敵人,我為什麼要擺脫她呢?我拍戲不是為了掩蓋和擺脫標籤,而是希望大家看劇的時候能說一句:馬思純演得挺好。如果大家不再關注我的社會關係,覺得我在努力、在認真演戲,這樣就很好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這個“蔣雯麗的外甥女”的局面,現在顛倒過來了———蔣雯麗開玩笑說,“我是馬思純的小姨”。

馬思純明顯感受到,現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們提到小姨的次數少了很多。她說:“小姨會跟我說,有這樣一個外甥女,她很驕傲、很幸福。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有她這樣的小姨,我也很開心、很幸福。無論是誰作為誰的標籤,我們都更希望觀眾看到我們的作品,而不是社會關係,我們就是簡簡單單地演戲,僅此而已。”

金馬獎尖叫之夜後,生活沒什麼變化

很明顯,讓馬思純徹底獲得認可的,是金馬影后這個頭銜。

2016年11月26日,金馬獎之夜。當馮小剛念出“周冬雨”時,馬思純站起來,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歡呼聲很大,以至於馮小剛第一次念“馬思純”時,她並沒有反應過來。

“還有一位,馬思純。”馮導第二次念到這個名字時,馬思純不敢置信地捂住了嘴……接著,她和周冬雨面對面,旁若無人地齊聲尖叫了起來!那一刻,兩個小女生發自內心的喜悅展露無遺。

3秒鐘後,馬思純有些慌亂,淚光閃爍,趔趔趄趄地上臺。在臺上,她“沒出息”地哭了,和周冬雨一樣,緊張到幾乎語無倫次。這可能是金馬獎史上最不像獲獎感言的一次感言,但也因為青春和真實,而顯得煞是動人。

周冬雨在傻樂,不停地鞠躬,甚至說出了“光宗耀祖”的話。馬思純則在她旁邊悄悄抹淚,她說:“這是給我們電影最好的結局,七月和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她對周冬雨說:“如果沒有你,我就不會站在這裡,當然,如果沒有我,你也不會站在這裡。”

領完獎,馬思純失眠了很多天,覺得拿獎像做夢一樣,甚至還有些害怕。“怕得到了這樣一份大禮,會失去一些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患得患失中生活了很多天。”

之後,她緩過勁來,發現這是自己的心態問題,這個獎並沒有大到讓她的生活翻天覆地,如果心態調整得好,一切都不會變。

如今回頭看,馬思純說:“《七月與安生》就是我的一部作品,和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一樣,我都很認真地演,享受角色給我帶來的釋放和沉澱。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其他作品沒有給我帶來這麼大的榮譽,但這些榮譽也只是(大家)對這部戲的認可,並不是對我這一生的認可,所以我的生活沒什麼變化。如果一定要說變化,那是這次得獎讓我更自信了。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事情。”

“好在我不是靠顏值”

“這世上比我美的姑娘很多,比我有才情的姑娘也很多,比我賢慧的姑娘還是很多,可這並不令我沮喪,因為我比從前的自己好了很多。羡慕從不盲目,知足也知火候。以前寫給自己的話,如今加上一句,謙卑但不軟弱,自信卻不驕縱,勇敢也別放肆,我永遠深信,任何的得到都是眷顧。”

她在採訪中時常強調自己不是美女,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靠臉吃飯。她說:“我對自己的長相沒有自信,別人說我好看,我一般回答:哦,謝謝。我看其他姑娘都挺好看的。我大概長得不醜,但要說多漂亮也沒有,所以我也很豁得出去,去演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

拍電影版《盜墓筆記》時,馬思純剪掉了長髮,穿一身黑,假小子打扮,還化不了好看的妝。她笑稱自己是電影裡的“男三號”,大家也親切地叫她“小馬哥”。閨蜜周冬雨甚至在社交網路上暴露了她對馬思純的愛稱:“壯肥寬。”因為馬思純是易胖體質,隨便吃吃、喝水都會胖。她說:“以前我不喜歡別人說我胖,但好在我也不是靠顏值的。”

這次,南都記者見到的馬思純很瘦,但她說自己沒減肥了,因為拍《將軍在上》:“太累了,所以沒有減肥,很認真地在吃飯。”

“除了臺詞,啥都記不住”

馬思純喜歡看書,涉獵廣泛,比如《孤獨六講》、《蔣勳說宋詞》、《西藏生死書》,還有一些美學類的書。有一次,經紀人甚至從她的書裡發現了《薛定諤的貓》,講量子理論的。但馬思純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青”,她不“作”,甚至還有一點“憨”,她會打趣自己:“除了臺詞,我啥都記不住。現在拍戲在酒店住了兩個月了,我連房號都沒記住……有時忘事被工作人員說,我就回她,我還能記得你就不錯了!(笑)”

馬思純會迷路,聊天時常常會忘記上一個話題。

經紀人說,她把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字部分——— 背臺詞,她背臺詞很快,而且經常不只背自己的臺詞,還把別人的一起背了。

她從小就喜歡看書,自己也會寫一些東西,別人說“你的文字還不錯嘛”,她就說“還好還好”。但她內心大概是會有小竊喜的,有時她寫一段比較有深意的話,也會洋洋自得地跟身邊人分享,“你看我寫得好不好”。2015年,馬思純出版了圖文隨筆集《如果有一件小事是重要的》,胡歌作的序。

到今天,馬思純和胡歌還是很好的朋友,一起演了話劇《如夢之夢》。

那麼,乖乖女馬思純是“文青”嗎?

她這樣回答:“文青到底是什麼定義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只是一直要求自己的生活不要太平庸,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是飽滿的,不要被工作和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占滿。”

AⅡ02-04

統籌:湯顥

采寫:南都記者 余亞蓮

實習生 楊文波 陳柯芯

比看明星靠譜!”

接受採訪時,馬思純的經紀人全一鳴對南都記者解釋:“趕飛機時間很緊,我們兵分幾路去辦事。純純趁這個空當溜達,等我沖回去的時候,發現她已經在跟‘虹橋一姐’聊天了,沒想到她倆聊得這麼開心。到北京下飛機,一打開手機就看到新聞了。”

對於馬思純主動“採訪”“虹橋一姐”一事,經紀人一點也不驚訝:“這太正常了,她經常和粉絲聊天。”

馬思純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也說起了這件事。她說:“也許我不是她的偶像,她只是來看看我。但不管是作為公眾人物、還是朋友或普通人,你能給別人正確指引的時候,都不要懶,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話會對她有用,即便沒用也沒關係,我比她大幾歲,應該稍微引導她一下,因為我覺得這麼追星下去不是長久之計。”

馬思純承認自己“蠻喜歡跟粉絲聊天”,“他們喜歡我,如果我能說一些對他們有一些小小幫助的話,也算是我對他們的責任吧”。

剩下的盒飯,送乞丐

從拍戲到做人、到傳遞價值觀,馬思純身上始終有著“乖乖女”的烙印,“根正苗紅”———她屬於父母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掛在嘴邊的“別人家的好孩子”。

她的經紀人說,馬思純是個“很好帶的演員”,做各種事都很配合,會顧忌大家的感受。“她很善良、很仗義。有一次拍大場面,大部分演員淩晨三四點起來開始化妝。現場演員很多,有人沒得到指令,就在旁邊等著,等很久。她看到了,就會去提醒工作人員,誰誰誰已經等了一天,有沒有他的鏡頭,有的話就儘快安排,不要老讓人家等著。”這些事和馬思純並沒有什麼關係,但她會注意到、會去說去做。

《將軍在上》有場夜戲拍到很晚,大家身心俱疲。片場休息時,演員和工作人員四處找地方坐,可凳子不夠。扮演軍醫的演員年紀很大,沒找到地方坐,默默站在一旁。馬思純讓助理把自己的凳子搬過來,讓給他。經紀人說:“她覺得老師很辛苦,她希望能照顧到別人。”

還有一次在外地拍戲,馬思純發現酒店對面有個乞丐,似乎智力有障礙、手部有殘疾。經紀人說:“她每天從早到晚拍戲,工作量很大,但還惦記著,讓朋友買了軍大衣和吃的,給那個乞丐送過去。我們只要收工早,剩下的盒飯,她都會打包給乞丐送過去。”

經紀人將馬思純身上這些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的品德,歸結於家教。“小時候她家裡的教育很嚴,比如進門後要先給家裡的老人鞠躬,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回來了’,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發出聲音,夾菜只能夾自己的這一面。還有,她為什麼愛看書?小時候她媽媽常常跟她講,漂亮的女孩子有很多,但漂亮又有內涵、會看書的女孩子很少。每年她過生日,姥爺都會送她10本書。”

20天減15斤,為了“黎吧啦”

從小乖巧聽話、有家教,按部就班地上學、生活,連馬思純自己都說:“從我的生活方式和成長經歷來看,我真的算是比較乖的,我不愛玩,也沒有夜生活,朋友不算特別多,平時就是旅遊、工作、在家,學習很認真,我的生活就像七月一樣安穩。但是,沒有誰是只有一面的,一定會有別的人格出現,就像我很嚮往黎吧啦,看到那樣的女孩子,就會覺得,哇,好酷哦!但如果讓我真的活成那樣,我不敢,也不想。”

馬思純這輩子只叛逆過兩次,一次是要當演員,另一次就是著了魔一樣、一定要去爭取《左耳》裡的角色黎吧啦。

演黎吧啦之前,馬思純當過原著作者饒雪漫的書模,之後,她以一張酷似王祖賢的沉思側顏,登上饒雪漫《十年》的封面。這些交集,現在回想起來,就像一次完美的伏筆。

2014年,《左耳》選角時,饒雪漫在機緣巧合下再次看到了馬思純的照片,“綠裙,紅唇,回眸一笑很傾城”。饒雪漫一見鍾情。

饒雪漫形容心目中的吧啦是這樣的:“她有一張清純的臉,但笑起來又特別性感。一定要漂亮,看上去卻不能太精明。所謂的‘壞’一定不是表面第一眼的,而是帶著某種致命誘惑,慢慢從骨子裡滲出來的,讓人欲罷不能。”

可是,製作方心目中的黎吧啦人選和饒雪漫理解的,總不太一樣。

馬思純的文藝氣質,以及她頗有才華的博客文字,打動了饒雪漫,她立馬發動所有人來找這個笑容明媚的女孩。

見面時,馬思純沒心沒肺地跟饒雪漫分享的,居然是當年做書模後的感受:“你知道嗎,《甜酸》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嘗到火得要死的滋味,走到哪裡都有小姑娘認識我,這是我的青春!要不是當年做了你的書模,我還真不一定會走上演員這條路呢!”

“那你想幹啥?”

“嫁人啊。”她嘻嘻笑著,“找個疼我的。”

不過,當馬思純看完饒雪漫送給她的《左耳》後,不可自拔地愛上了黎吧啦。她說:“如果拍這個電影,我要演吧啦,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馬思純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遇見了另一面的自己。如果一面是光,那另一面就是影,那是她第一個絕對投入和癡迷的角色。她心疼黎吧啦———她在現實中的生活太平穩了,所以心裡一直住著一個黎吧啦,希望自己像黎吧啦一樣,活得肆無忌憚。

然而,她的成長過程更像是《左耳》裡的“小耳朵”。“第一次試鏡時太緊張,也太胖。”饒雪漫回憶道。

製片方要求馬思純20天減肥15斤,如果做得到,再來。面對能否減肥的疑問,馬思純只回答了兩個字:可以。

易胖體質的馬思純,在20天裡,每天只吃一頓飯,剩下的時間,都在運動。

她說:“黎吧啦是我頭一次拼了老命去演的角色,我有很強的欲望去爭取,我真的太喜歡這個人物了,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決心。連我媽都說要不算了吧,咱也不指望非拍這一部戲。但我就跟著了魔一樣,非要拍,非要試!”馬思純這樣回憶3年前的自己。

她為了黎吧啦減肥,學抽煙,學喝酒,泡夜店。最後那次試鏡,她孤注一擲,表現“堪稱完美”。饒雪漫說:“鏡頭一對準她,她整個人就變得靈動起來,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活脫脫就是黎吧啦附體。”

儘管如此,製片人還是以半開玩笑的形式,要求馬思純繼續減肥。

《左耳》開拍,馬思純 已 成 黎吧 啦 。但在廈門酒店 ,深 夜所有人都休 息 了 ,她 仍 然 一個人在頂樓平臺上,做著歐豪教她的一整套體操動作,據說減肥效果很好。

直至今日,南都記者問馬思純最喜歡自己的哪個角色,她的回答居然不是給她帶來巨大榮譽的七月,而是黎吧啦。她說:雖然七月表現得更好,演技也更成熟,但自己付出最多、投入最多的,還是黎吧啦。“當時就跟著了魔一樣”。

“老糾結,不想和小姨(蔣雯麗)合作”

馬思純7歲出演《三個人的冬天》,幼年客串《大宅門》,長大後默默拍過《戀人》、《摩登新人類》、《未婚妻》等電視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身上總是貼著這麼一個標籤:蔣雯麗的外甥女。

她曾是“後臺論”的女演員代表。哪怕是《武媚娘傳奇》、《羋月傳》中人設不好、戲份少得可憐的小配角,馬思純都被詬病為“靠小姨才能拿到這些角色”。有段時間,馬思純很怕別人提到小姨蔣雯麗,甚至拒絕參演和小姨相關的任何戲。2014年馬思純接受深圳晚報採訪時說:“那個時候(我)比較軸,老糾結,不想和小姨合作,讓人覺得我靠她。”

如今,“金馬影后”的標籤徹底取代了“蔣雯麗的外甥女”。

再回頭看,馬思純說:“別人的冷嘲熱諷,是大多數演員都要經歷的過程。即便不是因為小姨,還會有別的原因被人罵。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學會承受,大家都一樣,我沒有什麼特殊的。”

她說,她不會為了擺脫“蔣雯麗外甥女”的標籤,而鉚著勁兒賭氣拍戲,這不是自己做好演員的動機。“小姨是我的家人,不是我的敵人,我為什麼要擺脫她呢?我拍戲不是為了掩蓋和擺脫標籤,而是希望大家看劇的時候能說一句:馬思純演得挺好。如果大家不再關注我的社會關係,覺得我在努力、在認真演戲,這樣就很好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這個“蔣雯麗的外甥女”的局面,現在顛倒過來了———蔣雯麗開玩笑說,“我是馬思純的小姨”。

馬思純明顯感受到,現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們提到小姨的次數少了很多。她說:“小姨會跟我說,有這樣一個外甥女,她很驕傲、很幸福。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有她這樣的小姨,我也很開心、很幸福。無論是誰作為誰的標籤,我們都更希望觀眾看到我們的作品,而不是社會關係,我們就是簡簡單單地演戲,僅此而已。”

金馬獎尖叫之夜後,生活沒什麼變化

很明顯,讓馬思純徹底獲得認可的,是金馬影后這個頭銜。

2016年11月26日,金馬獎之夜。當馮小剛念出“周冬雨”時,馬思純站起來,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歡呼聲很大,以至於馮小剛第一次念“馬思純”時,她並沒有反應過來。

“還有一位,馬思純。”馮導第二次念到這個名字時,馬思純不敢置信地捂住了嘴……接著,她和周冬雨面對面,旁若無人地齊聲尖叫了起來!那一刻,兩個小女生發自內心的喜悅展露無遺。

3秒鐘後,馬思純有些慌亂,淚光閃爍,趔趔趄趄地上臺。在臺上,她“沒出息”地哭了,和周冬雨一樣,緊張到幾乎語無倫次。這可能是金馬獎史上最不像獲獎感言的一次感言,但也因為青春和真實,而顯得煞是動人。

周冬雨在傻樂,不停地鞠躬,甚至說出了“光宗耀祖”的話。馬思純則在她旁邊悄悄抹淚,她說:“這是給我們電影最好的結局,七月和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她對周冬雨說:“如果沒有你,我就不會站在這裡,當然,如果沒有我,你也不會站在這裡。”

領完獎,馬思純失眠了很多天,覺得拿獎像做夢一樣,甚至還有些害怕。“怕得到了這樣一份大禮,會失去一些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患得患失中生活了很多天。”

之後,她緩過勁來,發現這是自己的心態問題,這個獎並沒有大到讓她的生活翻天覆地,如果心態調整得好,一切都不會變。

如今回頭看,馬思純說:“《七月與安生》就是我的一部作品,和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一樣,我都很認真地演,享受角色給我帶來的釋放和沉澱。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其他作品沒有給我帶來這麼大的榮譽,但這些榮譽也只是(大家)對這部戲的認可,並不是對我這一生的認可,所以我的生活沒什麼變化。如果一定要說變化,那是這次得獎讓我更自信了。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事情。”

“好在我不是靠顏值”

“這世上比我美的姑娘很多,比我有才情的姑娘也很多,比我賢慧的姑娘還是很多,可這並不令我沮喪,因為我比從前的自己好了很多。羡慕從不盲目,知足也知火候。以前寫給自己的話,如今加上一句,謙卑但不軟弱,自信卻不驕縱,勇敢也別放肆,我永遠深信,任何的得到都是眷顧。”

她在採訪中時常強調自己不是美女,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靠臉吃飯。她說:“我對自己的長相沒有自信,別人說我好看,我一般回答:哦,謝謝。我看其他姑娘都挺好看的。我大概長得不醜,但要說多漂亮也沒有,所以我也很豁得出去,去演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

拍電影版《盜墓筆記》時,馬思純剪掉了長髮,穿一身黑,假小子打扮,還化不了好看的妝。她笑稱自己是電影裡的“男三號”,大家也親切地叫她“小馬哥”。閨蜜周冬雨甚至在社交網路上暴露了她對馬思純的愛稱:“壯肥寬。”因為馬思純是易胖體質,隨便吃吃、喝水都會胖。她說:“以前我不喜歡別人說我胖,但好在我也不是靠顏值的。”

這次,南都記者見到的馬思純很瘦,但她說自己沒減肥了,因為拍《將軍在上》:“太累了,所以沒有減肥,很認真地在吃飯。”

“除了臺詞,啥都記不住”

馬思純喜歡看書,涉獵廣泛,比如《孤獨六講》、《蔣勳說宋詞》、《西藏生死書》,還有一些美學類的書。有一次,經紀人甚至從她的書裡發現了《薛定諤的貓》,講量子理論的。但馬思純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文青”,她不“作”,甚至還有一點“憨”,她會打趣自己:“除了臺詞,我啥都記不住。現在拍戲在酒店住了兩個月了,我連房號都沒記住……有時忘事被工作人員說,我就回她,我還能記得你就不錯了!(笑)”

馬思純會迷路,聊天時常常會忘記上一個話題。

經紀人說,她把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字部分——— 背臺詞,她背臺詞很快,而且經常不只背自己的臺詞,還把別人的一起背了。

她從小就喜歡看書,自己也會寫一些東西,別人說“你的文字還不錯嘛”,她就說“還好還好”。但她內心大概是會有小竊喜的,有時她寫一段比較有深意的話,也會洋洋自得地跟身邊人分享,“你看我寫得好不好”。2015年,馬思純出版了圖文隨筆集《如果有一件小事是重要的》,胡歌作的序。

到今天,馬思純和胡歌還是很好的朋友,一起演了話劇《如夢之夢》。

那麼,乖乖女馬思純是“文青”嗎?

她這樣回答:“文青到底是什麼定義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只是一直要求自己的生活不要太平庸,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是飽滿的,不要被工作和生活中瑣碎的事情占滿。”

AⅡ02-04

統籌:湯顥

采寫:南都記者 余亞蓮

實習生 楊文波 陳柯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