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如果美國的軍事力量退出亞洲,東南亞會由誰來補位?

祖國網消息 從美國正式宣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到最近有關“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之前先訪華”, 東南亞的局勢可謂暗波洶湧。

隨著特朗普上臺, 美國的政策重心轉向國內後, 東南亞將不得不經歷一次權力再平衡。 而其結果究竟會如何?本文中, 來自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鄺雲峰教授, 將為大家解讀“後美國時代”的東南亞局勢。

如果美國的軍事力量退出亞洲, 那麼東南亞的戰略秩序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可能的情況有三種:

第一, 由兩大區域性力量, 日本和印尼, 進行補位;

第二, 由東盟接替美國, 發揮領導作用;

第三, 由中國代替美國, 填補區域真空。

筆者認為, 第三種情況最為可能。 因為一旦沒有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存在, 幾乎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可能會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與中國交好。

美國退出亞洲, 並撤離駐紮在日韓的軍隊,

其實並非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 許多美國人認為, 美國應該先解決好自身的問題, 再去解決世界的問題。

儘管當選總統後, 特朗普的態度有所軟化, 但他在還是總統候選人的時候, 曾大肆宣揚“美國第一”的口號, 並威脅美國的盟友們說, 如果它們不承擔更多的防衛費用, 就要撤回在亞洲和歐洲的駐軍。 而主要的戰略智庫也都已經向美國呼籲, 希望它能實行收縮性的政策, 或改用“離岸制衡”的戰略, 只在出現嚴重威脅時才派出軍隊。

但如果缺少地面部隊, 美國對亞洲盟國的承諾必然會大打折扣。 換句話說, 美日、美韓、美菲、美泰同盟雖然可能會繼續存在, 但其“含金量”卻會大大減少。 同樣, 美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等國家的戰略夥伴關係雖然不大可能被廢除, 但這種關係的可靠性卻會遭到更多的質疑。

第一種情況——日本、印尼補位

美國退出東亞後, 第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由日本和印尼來填補出現的戰略真空。 印尼是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

而這也將成為它角逐領導地位的“本錢”。

但該地區的其他國家不太可能會承認印尼的領導地位, 因為印尼並沒有足夠的軍事或經濟影響力, 可以吸引來自這些國家的支持。 而且, 東南亞國家對於“蘇加諾時代”(1950 - 1965)時印尼想要武力統治馬來半島印象尚存,

這也絕對不是一個加分項。

至於日本, 它雖然有一定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 也有能力為周邊國家提供經濟和戰略上的利益, 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日本侵略軍給東南亞國家帶來的傷痛, 卻永遠無法撫平。

同時, 在戰略方面, 日本似乎才剛剛開始佈局謀篇。 它幾番斟酌才提出的區域性戰略, 太過局限。 就連日本政界近兩年主推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也已經被特朗普政府毫不客氣地加以拋棄。 看起來, 日本已經在這方面遠遠落後於它的主要競爭對手——中國。

第二種情況——東盟帶頭

第二種可能的情況是, 由東盟帶頭, 形成多邊秩序。 可以由印尼、越南和新加坡三個國家形成核心, 在統一東盟內部關係管理的方面, 發揮主導作用。歷經50餘年的外交積累,東盟完全可能建立起一種全新的戰略秩序。這種秩序下,東南亞將沒有軍事衝突,並且會使用以規則或約定為前提的外交手段,努力維持區域穩定。

這個以東盟為基礎而建立的戰略秩序,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將來自於外部。鑒於美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撤離,中國和日本是否會對東盟的領導地位不以為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鑒於中日同盟的可能性不大,這兩個國家多半會各自為政,並向東南亞國家尋求戰略聯盟。

屆時,東盟成員國可能會不得不在中國與日本之間,做出一個兩難的選擇。但考慮到日本對東南亞的罪行,選擇日本的可能微乎其微。

然而,說不定中日兩國會意識到,由東盟主導的東南亞戰略秩序,實際上更能避免雙方展開戰略競爭。

第三種情況——中國領導

最可能的情況是,由中國來填補美國退出後產生的戰略真空,而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搭上中國的“順風車”。在這種區域秩序下,東南亞的穩定將建立在中國的軟、硬實力的基礎上。

中國的硬實力,包括不斷成長的軍事力量、軍事戰略的發展、以及對“胡蘿蔔加大棒”的經濟手段的使用等,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其軟實力還尚不成熟。筆者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並不體現在毛澤東思想,又或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中,它應該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中。

“一帶一路”倡議對東南亞地區極具吸引力,因為它能幫助各國發展基礎建設,連通東西方市場,打開通向歐洲的商路。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取得的經濟成果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在文化上回溯到東漢盛唐,讓人們回想起曾經的盛世輝煌。其隱含的資訊是,“一帶一路”將與古老的絲綢之路相同,通過陸地和海洋,架起從中國通向歐洲的橋樑。

要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現實中確實還有著不小的障礙,尤其是因為它橫穿了印度和俄羅斯的“後花園”。然而,根據大多數沿線國家的反應來看,“一帶一路”的經濟邏輯似乎是不可抗拒的。但為了搭上中國這輛發展的“順風車”,東南亞國家可能需要接受中國的領導,並迎合中國的戰略利益。東南亞的未來,似乎會越來越像一個“中國湖”,這類似於“後門羅主義拉丁美洲”的“美國湖”概念。

一些與中國存在海事糾紛的東南亞國家,可能會因為中國“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感到不安。但就算是這些國家,在他們比較利弊後,也可能得出同樣的結論:一旦沒有美國,他們實際上可以,或者說,必須生活在中國主導的戰略秩序之中。因為東南亞國家的政府都明白,只有強勁的經濟增長,才能給自身的政權帶來更高的合法性。(本文來源於東南亞問題研究,作者鄺雲峰。本網獲授權轉發)

鄺雲峰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五年曾任哈佛大學政府部門助理/副教授。

發揮主導作用。歷經50餘年的外交積累,東盟完全可能建立起一種全新的戰略秩序。這種秩序下,東南亞將沒有軍事衝突,並且會使用以規則或約定為前提的外交手段,努力維持區域穩定。

這個以東盟為基礎而建立的戰略秩序,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將來自於外部。鑒於美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撤離,中國和日本是否會對東盟的領導地位不以為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鑒於中日同盟的可能性不大,這兩個國家多半會各自為政,並向東南亞國家尋求戰略聯盟。

屆時,東盟成員國可能會不得不在中國與日本之間,做出一個兩難的選擇。但考慮到日本對東南亞的罪行,選擇日本的可能微乎其微。

然而,說不定中日兩國會意識到,由東盟主導的東南亞戰略秩序,實際上更能避免雙方展開戰略競爭。

第三種情況——中國領導

最可能的情況是,由中國來填補美國退出後產生的戰略真空,而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搭上中國的“順風車”。在這種區域秩序下,東南亞的穩定將建立在中國的軟、硬實力的基礎上。

中國的硬實力,包括不斷成長的軍事力量、軍事戰略的發展、以及對“胡蘿蔔加大棒”的經濟手段的使用等,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其軟實力還尚不成熟。筆者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並不體現在毛澤東思想,又或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中,它應該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中。

“一帶一路”倡議對東南亞地區極具吸引力,因為它能幫助各國發展基礎建設,連通東西方市場,打開通向歐洲的商路。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取得的經濟成果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在文化上回溯到東漢盛唐,讓人們回想起曾經的盛世輝煌。其隱含的資訊是,“一帶一路”將與古老的絲綢之路相同,通過陸地和海洋,架起從中國通向歐洲的橋樑。

要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現實中確實還有著不小的障礙,尤其是因為它橫穿了印度和俄羅斯的“後花園”。然而,根據大多數沿線國家的反應來看,“一帶一路”的經濟邏輯似乎是不可抗拒的。但為了搭上中國這輛發展的“順風車”,東南亞國家可能需要接受中國的領導,並迎合中國的戰略利益。東南亞的未來,似乎會越來越像一個“中國湖”,這類似於“後門羅主義拉丁美洲”的“美國湖”概念。

一些與中國存在海事糾紛的東南亞國家,可能會因為中國“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感到不安。但就算是這些國家,在他們比較利弊後,也可能得出同樣的結論:一旦沒有美國,他們實際上可以,或者說,必須生活在中國主導的戰略秩序之中。因為東南亞國家的政府都明白,只有強勁的經濟增長,才能給自身的政權帶來更高的合法性。(本文來源於東南亞問題研究,作者鄺雲峰。本網獲授權轉發)

鄺雲峰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五年曾任哈佛大學政府部門助理/副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